李琴
(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赤山鎮中心小學,江西 萍鄉 337004)
小學語音樂教師要尊重學生聲音條件,打造多元化唱歌教學模式,運用信息技術導入課外歌曲,豐富音樂唱歌教學內容;鑒賞和歌唱教學同步進行,帶領學生先分析和鑒賞歌曲,在開展唱歌教學,引導學生熟記歌曲旋律,提升小學生音準;融入奧爾夫音樂理念,引導學生利用擊掌、跺腳和拍腿等方式來學習節奏,提升學生演唱水準。
很多小學音樂教師采取的是先練聲,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開嗓”,為學生講解吐字技巧、氣息控制和發聲技巧等,然后再進行演唱教學。這種枯燥的唱歌教學方式不太適合小學生,小學生很難理解這些專業音樂發聲理論,教師要積極改變唱歌教學模式。
傳統音樂教學中比較看重識譜教學,很多音樂教師習慣性帶領學生把五線譜轉化為簡譜,先帶領學生識譜和唱譜,最后才進行唱歌教學。小學生對五線譜的認知比較有限,識譜教學占據了音樂課很大比重,留給學生學唱歌、練習唱歌的事件比較少,很容易導致學生對歌曲失去學習興趣。
很多音樂教師會挑選歌曲中比較難唱的小節或逐句逐句教唱,幫助學生解決演唱中的難點,然后再帶領學生整體演唱。這種唱歌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整體把握歌曲,例如歌曲旋律和節奏、歌曲中蘊含的文化和情感等,影響學生歌曲演唱和鑒賞效果。
音樂教師要立足小學生音樂審美,積極開發課外優秀歌曲,例如一些正能量的網絡歌曲,朗朗上口的歌詞更能激發學生的唱歌興趣。例如教師可以播放《聽媽媽的話》和《最初的夢想》的微課,利用這些小學生耳熟能詳的歌曲來開展唱歌教學,學生可以跟隨微課哼唱。音樂教師可以結合微課講解歌唱技巧,例如在講解《聽媽媽的話》時,可以先帶領學生熟悉歌詞,講解說唱的演唱方式,例如說唱獨特的吐字和節奏,帶領學生熟悉歌曲開頭的一段說唱,讓學生可以掌握說唱技巧,重點為學生介紹高潮部分演唱,教師可以根據學生音高,劃分班級聲部,組織學生進行合唱,讓學生感受歌曲中流露出對媽媽的愛。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們回家后為媽媽演唱這首歌曲,用音樂拉近親子距離,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歌唱興趣,讓音樂教學融入學生生活。
小學音樂教師要把鑒賞和歌唱教學融合起來,先帶領學生整體感受和鑒賞歌曲,讓學生把握歌曲節奏、音高和演唱情感,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演唱,提升小學生的音樂素養。例如教師在教授《我的家在日喀則》這首歌曲時,可以先帶領學生觀看這首藏族歌曲的MTV,讓學生了解歌曲中描繪的美麗的日喀則景色,學習藏族獨特的踢踏舞藝術,讓學生感受歌曲中對家長的贊美,對家鄉音樂文化的熱愛。音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講解曲譜,講解四分之二拍的演唱方式,講解基礎的五聲宮調式,重點講解四分和八分音符的演唱技巧,讓學生跟隨著電子琴的伴奏來學唱歌曲,表現出這首歌曲的歡快和熱情。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分組演唱,各個小組可以結合MTV 編創踢踏舞動作,以歌舞表演的方式來演繹這首歌曲,全面提升小學生的音樂審美素養。
小學生活潑好動,音樂教師可以設計奧爾夫音樂教學設計,指導學生利用擊掌、拍腿和跺腳等動作來學習節奏,指導學生利用“身體樂器”來伴奏,全面提升小學生的音準。例如教師在教唱京劇選段《都有一顆紅亮的心》時,可以結合京劇“唱念做打”四大基本功設計奧爾夫音樂教學方案,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擊掌、拍腿等動作來模擬鑼鼓、二胡和大鼓等伴奏樂器,讓學生通過自主演奏的方式來掌握音準。小學生對京劇的理解比較有限,音樂教師要結合奧爾夫音樂理念講解京劇獨特的韻律,講解京劇獨特的發聲、吐字和節奏,這首歌曲主要是西皮流水板,每一小節第一句都要從板上開口唱,每句的最后一個字都要落在板上。音樂教師可以學生用拍手的方式來伴奏,掌握演奏節奏,提升小學生京劇演唱水平,提升學生對京劇藝術的熱愛。
音樂教師要重視民族音樂教學,為學生講解多元化民族音樂,讓小學生了解民族音樂發展,了解獨特的地域音樂和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例如教師在教唱《江南好》這首歌曲時可以為學生展示微課,展示江南水鄉的溫柔,帶領學生用輕柔的音調來演唱這首歌曲,讓學生了解古詩詞和現代音樂的融合,感受獨特的民族音樂魅力。教師在教唱《吹起羌笛跳鍋莊》,可以介紹羌族音樂文化和鍋莊舞的起源,為學生們介紹我國傳統樂器羌笛,講解羌族獨特的鍋莊舞,感受少數民族熱情洋溢、能歌善舞的一面,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自由結組,有的學生運用搖鈴、沙錘和竹笛等樂器伴奏,有的學生負責鍋莊舞表演,有的學生負責演唱,讓音樂歌唱教學更加靈活,讓學生們展現音樂才藝,讓每一個學生都愛上唱歌。
小學音樂教師要發揮奇思妙想,制定富有童趣的唱歌教學方案,挑選小學生喜愛的流行歌曲,帶領學生整體感受歌曲,培養學生音樂鑒賞能力,挖掘教材民族音樂素材,培養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的熱愛,激發學生唱歌興趣,讓學生自信開口唱歌,打造富有音樂氣息的小學唱歌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