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標,張 旭
(1.三亞學院 海南 三亞 572022;2.三亞中瑞酒店管理職業學院 海南 三亞 572014)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領中提出要“壯大民宿經濟等特色產業”,豐富鄉村經濟業態。隨著旅游業的全面復蘇,越來越多的游客選擇到人流量較小的戶外旅游,鄉村旅游逐漸進入游客的視野。鄉村旅游形勢大好,鄉村旅游是現代旅游向傳統農業拓展的新嘗試,也是疫情防控形勢下旅游發展的新方向。隨著鄉村旅游經濟的興起和發展,逐漸形成鄉村經濟新的增長點。打造“美麗鄉村”概念,整合“美麗鄉村資源”,建設“美麗鄉村”品牌,不僅加快美麗鄉村振興建設,也對發展鄉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起到了一定作用[1-3]。
據統計,受游客疫后回歸自然的需求增長、“復游”游客比例上升等因素影響,2020 年國慶“黃金周”,三亞市主要鄉村旅游點共接待游客5.95 萬人次,同2019 年相比增長27.39%。游客抽樣調查顯示,有意向選擇鄉村旅游的占57.5%,高于2019 年同期的47.17%。三亞市鄉村旅游點接待游客共計約6 萬人次,同2019 年比增長27.39%。
三亞市結合十九大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在2021 年前建成100 個美麗鄉村,打造20 個共享農莊,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開發,努力帶動村民富裕。“小鄉村、大景區”這一探索發掘出旅游業一條“美麗經濟”新路子。近年來,三亞市美麗鄉村旅游最具代表性的民宿經濟發展迅猛,吉陽區博后村、海棠區龍海風情小鎮和后海等地區正在集群化發展民宿產業。具有地方特色的住宿不僅滿足了旅游者多樣化的旅游住宿需求,也成為三亞市旅游業的亮點之一,探索三亞市美麗鄉村的經濟建設管理已成為海南省旅游業關注的焦點之一[4]。
海南省提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鼓勵三亞市開發鄉村文化旅游的企業進行旅游資源的整頓聯合,出臺了《海南省美麗鄉村建設五年行動計劃》,加快美麗鄉村旅游經濟建設,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5]。
博后村位于吉陽區亞龍灣國家旅游區內,距離區政府駐地約11 km,村莊成月灣形,是革命老區之一。轄區面積約566.67 hm2,其中居住面積100 hm2,耕地160 hm2,坡地山林地306.67 hm2。下轄糖豐、新坡、紅旗、紅光共4 個自然村,均是黎族村莊。總戶數679 戶,人口3 609 人。
村集體經濟主要為租金收入,村民以務工和土地租金收入為主,近幾年,政府主導建設美麗鄉村,大力發展鄉村民宿產業,吸引了一些外來企業租賃村民房屋發展民宿,2020 年博后村人均年收入約3 萬元,其中民宿經濟起了重要作用。
三亞市博后村作為亞龍灣后勤保障基地,是吉陽區這幾年建設卓有成效的美麗鄉村,獲得了2018 年“海南省五星級美麗鄉村示范村”榮譽稱號。“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2013 年4 月,習近平主席在考察博后村的玫瑰谷景區留下了這個溫馨的囑托。7 年來,博后村干部和群眾共同努力,大力推進農村和旅游相融合,允許中小企業直接與村委會合作,積極帶動當地居民發展旅游產業,村民、企業開起了民宿、超市和農家樂[6-7]。
目前,博后村開展了美麗村莊建設,不僅完善了“五網”基礎設施,而且全面改造了人居環境,各具特色的民宿產業、形成亞龍灣區域住宿異化產業,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同時,博后村仍保留其特有的少數民族文化和風俗,美麗鄉村濃郁的鄉土氣息,本地居民多姿的民族風情,黎錦、挑花、刺繡、扎染等多彩的民族藝術,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來探訪。
2020 年,無論是國慶“黃金周”的小長假,還是寒暑假和周末,博后村的民宿很受游客歡迎,甚至有時很難找到房間。據統計,2019 年國慶和中秋節博后村共接待游客23 409 人,平均入住率為91.49%,平均房價為500~1 800 元,旅游總收入1 817 萬元。目前,博后村民宿業發展迅速,有著自己的特色,如“朋泊樂”“宿約107”“莫言莫語”“木禾憶舍”等涵蓋了濱海風、北歐風、田園風、中國復古風等。據統計,2012 年博后村人均收入為5 700 元。到2017 年,博后村人均收入增至16 110 元,據悉,2020 年博后村人均收入將超過3 萬元,見圖1。三亞博后村已經成為海南最大的民宿村之一[8]。
博后村民宿業的興起和繁榮,給村民帶來了可觀的租金收入,也為他們提供了良好的就業和商機。有些村民做起了民宿老板,有些村民開起了商鋪,成為店員、服務員,人均收入還在不斷攀升[9]。
2.4.1 產品單一
目前,博后村最主要的發展產業就是民宿業。在博后村民宿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各類硬件、軟件配套資源跟不上,住宿、觀光、文藝體驗等美麗鄉村文化內涵缺少鄉土味和人情味,餐飲和娛樂的檔次、品味不匹配,各環節沒有形成緊密的聯系,以至于游客評價是“看起來很優雅、住著也舒服,但體驗還欠豐滿”。
2.4.2 服務管理水平低
博后村發展模式是中小企業直接與村委會合作,積極帶動老百姓發展產業。投資者更傾向于植入外來文化和時尚元素,對鄉村旅游資源分析不夠,很少挖掘產品與本地鄉村文化之間的融合。政府對企業的管理不夠強,開發商和經營者的行為不規范,服務質量得不到保證,更缺少相應的精細化服務。
2.4.3 基礎設施差
目前,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都是由政府投資建設,鄉村建設自我管理能力差,例如博后村委會附近的很多民宿門口還存在泥土路,雞、鴨、鵝等動物隨意排泄,衛生條件很差,而且沒人監督。這些都對當地美麗鄉村的長遠建設產生了負面影響。
三亞擁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大力發展美麗村莊的特色產業,改善農村基礎設施,使每個村莊都創造出獨有的鄉村特色,而且吸引了大量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業創業。未來,民宿產業是三亞市高質量旅游開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年來,三亞市不斷推動鄉村旅游發展,有效地促進了鄉村經濟發展,成為鄉村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產業。要充分認識到發展三亞市美麗鄉村建設對縮小城鄉差距,脫貧攻堅,推進海南旅游業經濟發展具有的重要作用,以及認識到發展鄉村旅游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博后村這幾年經濟發展可以看出,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不僅推動了農村經濟,還提升了農民收入,但是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還有許多不完善、需要改進的地方。
目前,海南省大力推進美麗鄉村旅游經濟建設,三亞市要充分利用這一政策優勢,在省市旅游局的帶領下,確定美麗鄉村經濟建設行政管理主體,由政府統一領導,鄉鎮統一管理,積極發揮各部門的引導作用。政府相關部門需要組建美麗鄉村經濟建設工作小組,牽頭協調美麗鄉村產業發展規劃和建設工作,及時解決美麗鄉村經濟建設中的問題,為中小企業進駐美麗鄉村開發旅游產品提供有力保障。
三亞市需要根據海南省人才引進政策,立足美麗鄉村經濟建設,面向社會,面向全國,加大力度吸收有經驗的旅游人才,提升美麗鄉村經濟建設和管理能力。從長遠發展考慮,需要不斷提升本地村民的學歷教育,拓寬村民視野,讓當地村民建立旅游經濟思維,自主參與到美麗鄉村經濟建設運營中,使農民的利益和旅游項目產生切實聯系,讓村民“嘗到”發展旅游經濟的“甜頭”,激活博后村未來長遠發展原動力。
三亞市美麗鄉村經濟建設不僅是旅游經濟發展和振興的手段,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和保護的途徑。現階段,美麗鄉村建設應該結合熱帶濱海元素,重點挖掘三亞黎族民俗文化資源,通過民宿、民俗和文化三大業態,提升游客對旅游產品的體驗感,構建完整、立體的觀光旅游、休閑旅游、度假旅游、文化體驗多元化、特色化的融合性旅游產業鏈。
三亞市美麗鄉村建設初期,還要繼續堅持“引進來、走出去”策略,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加強對外合作,吸引優質資源要素融入。可以采用引進外來成熟企業經營模式,使得美麗鄉村經濟發展進入快,起點層次高,開發有規模。如果引進企業領導小組思路清晰,經營科學,可以使得美麗鄉村經濟建設迅速走上有序化的發展道路。
依托于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海南省迎來了旅游產業發展的新機遇。三亞市美麗鄉村旅游可以通過智能化設施,提高信息化體驗,營造人本化環境,形成安全節能的發展模式。未來,需要不斷提升鄉村旅游服務與管理智能化,鄉村旅游業與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合,讓消費者真正感受到智能化便捷服務。
未來,需要加大三亞市美麗鄉村建設宣傳力度,可以通過抖音、小紅書、微博等目前深受大眾喜愛的平臺進行宣傳,提高游客對美麗鄉村的認知度。同時,建立三亞市美麗鄉村開放數據應用平臺,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人工智能新技術,建立政府、企業、游客旅游數據資訊,通過大數據分析,政府可及時管理美麗鄉村服務和游客信息,游客也可以通過美麗鄉村數據平臺及時獲取旅游信息。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美麗鄉村旅游產品進行管理,不僅可以推動三亞市美麗鄉村經濟建設智慧化、智能化發展,還可以帶動旅游經濟與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合,提升美麗鄉村經濟建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