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雪,劉 夢,陳章若,趙麗敏
(河北金融學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土地是關鍵要素,與農業、農村、農民有著緊密的利益關系。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進一步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隨著經濟持續發展,農村土地種植模式不集中,已無法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農村土地信托成為發展的重要趨勢。因此,針對農村土地流轉信托模式相關問題展開分析與論述,以此促進農村土地流轉信托模式更好地發展。
中國是人口大國,但耕地面積不足,地少人多阻礙了農業的良好發展,水資源缺乏致使農業發展出現先天不足的問題。農業有關部門調查數據表明,中國糧食產量出現下滑的趨勢,主要是受自然災害、耕地面積少、農業生產結構缺乏合理性、土地處在休耕狀態等因素的影響。
農業生產出現了新形勢,想要有效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就要有效解決耕地面積不足的問題,合理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提高農業產量與質量,降低糧食進口的依賴性,增加國內的糧食產量。中國農產品供給存在一些不良情況,即農產品無法滿足人民的需求,需要大量進口。因此國家提出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農業結構與人民需求要維持一致性,確保農產品供給的有效性。
隨著城鎮化速度加快,城市發展對勞動人員的需求量持續增加,農村很多青壯年進城務工,從而造成農業剩余勞動力不足,現有農業勞動力老齡化情況嚴重,在某種程度上嚴重阻礙了農業發展。如果沒有進行科學有效的調整,該情況必然會持續惡化,農戶收益會更加不穩定,無法實現持續增產與增收;農業生產成本不斷增加,農藥與農作物種子等價格均會持續上調,成本提高則效益被壓縮,農戶可以得到的利潤降低,從而嚴重打擊到農戶生產的積極性。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國際糧食價格低于國內糧食價格,從而構成了價格上的沖擊。農戶財產收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農戶財產收益一般涵蓋土地流轉,從中獲得租金與紅利,還可以通過抵押土地和轉讓得到經濟收益。現階段,土地流轉制約成為農戶獲得經濟收益的阻礙,農戶財產收入減少,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極為不利。因此,中國在目前發展階段必須要注意“三農”問題,采取合適的土地流轉制度,嚴格規范土地流轉行為,增加農戶收入,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
土地流轉信托實際上就是把土地經營權當成農戶的財產,對財產加以轉移,繼而實現土地流轉的方式。其中,農戶是投入信用的委托方,政府是受信于人的受托方,包攬土地的第三方單位就是受益方[1]。
信托制度是476—1492 年由英國發展起來的,被很多學者認為是法律制度的一個重要創新。其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國外發展得十分成熟。西方國家在土地流轉信托上作了積極探索與實踐,累積了豐富的經驗,理論與實際操作模式均越來越成熟。與國外有所差異的是,由于中國家庭聯產承包制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優勢顯著,促進了農業快速發展,中國土地流轉信托發展時間較晚。
目前,社會經濟發展提高了農業成本,導致收益持續下降,繼而出現很多農村剩余勞動力,這部分勞動力轉移到了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充分顯示出家庭聯產承包制的不足與缺陷。中國經濟不發達地區土地荒漠化較嚴重,大量土地資源得不到合理利用,造成資源浪費,威脅到中國糧食安全。在土地分散模式阻礙中國農業發展的情況下,土地流轉信托制度在中國出現并得到很好的發展。
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是有效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之一。農業、農村、農民是牽涉民生的重要問題,而土地流轉信托模式發展與解決“三農”問題吻合。中國鄉村發展方向出現了變化,轉變為城鄉統一的思路,鄉村從圍繞城市化與工業化發展變成了依托自身發展的方式。
現階段,中國農村土地流轉整體規模不大。按照有關調查可知,僅有1/3 的農戶與1/10 的耕地參加了土地流轉,且大多是農戶自發流轉行為,使得土地流轉區域受限,嚴重阻礙了農業經濟大規模發展[2]。
農村土地流轉信托模式在不改變土地農業用途、堅持集體所有權以及土地承包權不改變的基礎上,根據自愿與依法的基本原則,以受托方接受承包者的委托,經過一定的程序,把土地承包方具備的土地使用權在某一時間內委托給受托方,交由受托方經營管理以及運用。
與現在的農村土地流轉模式相比,土地流轉信托模式具有顯著的特點與優勢。第一,可以促使土地所有權、使用權以及承包權完全分離。第二,信托模式是委托方和受托方將效率作為基本原則,嚴格按照法律開展的市場選擇性行為,打破了過去土地使用權流轉受限的問題,能夠進行跨行政區的土地流轉,對發展區域經濟以及有效調節農業生產結構十分有益,同時可以促使合作經濟組織的產生,對招商引資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等均是百利而無一害。第三,以專業的土地流轉信托機構以及中介服務構成規范化與標準化的管理形式,使用科學有效的土地經營管理方式,提高土地流轉效率與安全,推動農村土地進行大規模的流轉。第四,經過有關法律約束下的信托契約設置,確定信托當事人義務,保護農戶經營權與經濟利益不受侵害,可以維持農村土地的社會保障功能。
3.1.1 提高了多方收益
實施土地流轉信托模式旨在促使農戶增加經濟收益與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村土地流轉信托操作過程中,承包者把土地經營使用權當成信托財產委托給信托機構,交由機構承擔經營管理工作。在信托合同續存時間內,農戶按照法律享有合同規定信托利益,按照意愿可以把利益受益權依據法律加以轉讓或終止。信托合同續存時間到期后,承包者需要收回對土地經營的使用權。農戶權益通過信托模式可以獲得有效保障。通過土地流轉信托模式開展承包地流轉,土地承包者將完全或部分脫離土地約束,從而在進城務工或從事別的生產性活動得到薪酬的同時,還可以得到土地流轉的租金等。家庭承包戶開展土地流轉以后,從事別的服務與生產活動的機會成本較小。農村土地流轉信托是提高農戶收益的最佳方式之一[3]。
3.1.2 促進了農業生產結構的有效調整
執行農村土地信托,在制度以及法律方面確保了土地流入者對土地的使用權,土地經過流轉后的風險小,增加了經營者投資的信心,在不改變土地耕地背景的情況下,改變過去作物單一和經營不集中等問題,促使農業結構升級優化,全面發展農業現代化,構建健全的產業鏈。
經過實踐可以發現,土地流轉信托益于解決規模化經營及農業結構升級問題,同時可以促進農業集中經營,促使勞動生產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農村土地流轉信托模式是在維持家庭聯產承包制不發生改變的情況下進行的。土地流轉信托作為流轉的一種形式,尤其是信托作為財產使用新模式在國內推行的基礎并不扎實,在農村尚未構成一定的群眾基礎,故而土地流轉信托模式在國內處在試行時期。目前,對農村土地流轉信托的現實情況可以從獲得的效果與存在的問題等方面加以分析。根據土地流轉方式看,涵蓋了轉包與租賃等。
在國內土地流轉過程中,轉包和租賃在土地流轉中有一定的支配地位。土地流轉停滯于初級階段,土地流轉信托及其股份制等市場化的流轉方式占比不高,農村金融發展落后,農民對市場化及資本化運行模式了解較少[4]。
農村土地流轉信托模式是新時代發展中的主要模式之一,各地政府對其有很大的期望,因此在承包單位生產和經營環節中,政府要對其提供合適的幫助。例如,一些土地流轉項目栽種喬木與花卉,這部分喬木的作用是綠化城市。
有關城市綠化管理條例規定,運用國有資金構建的綠化項目需要經過公開招標方式等,明確具有資質的綠化養護單位執行專業養護管理。在公開招標時,各地政府要給承包單位提供幫助,進而有益于承包單位經營土地。
在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政府發揮中介作用,政府信用為擔保展開土地流轉工作。對大部分農戶而言,把自己所承包的土地流轉出去是對政府極大的信任。因此,在彼此訂立協議并做好土地流轉工作后,政府還要持續對土地的實際用途與承包單位的資金流轉等方面加以實時監督和控制,避免出現損失[5]。
在農村土地流轉信托模式實施過程中,構建專業的信托監管機構承擔相應的責任與義務,這一監管機構需要全面吸收社會各界人士,確保信托監管機構具有權威性,同時保持獨立性。信托監管機構不僅對信托機構土地經營各種行為定期監督與查看,還應在市場準入與財務情況等方面對其加以全面的監督和管理。作為受托方的信托機構需要不定期給監管部門整理歸納土地實際經營情況,接受信托監管部門的嚴格檢查。對信托監管機構加以監督的過程中,需要引進資信評估機制,強化對信托機構的監督與管理[6]。
土地流轉信托模式執行過程中,必須健全土地流轉信托法律。土地流轉信托作為中國農村土地流轉的主要方式之一,現階段尚未有相關法律規章或政策對其加以明確表述,要明確土地信托的合法性,同時在法律指導下嚴格規范與完善。
在法律地位上明確土地流轉信托,才可以給農村土地信托執行與推行提供保障,從而進一步顯示其作為新流轉模式的優勢。在推廣土地流轉信托模式方面,要嚴格遵從合法與自愿的基本原則,合理利用信托模式的優勢。其中,合法性是指土地承包期限以內,不違背法律規章制度,通過合法程序執行土地流轉信托;自愿性是指有無經過信托模式加以土地流轉全部聽從農戶的內心意愿,而無需受到任何強制性因素所影響。
在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過程中,需要全面發揮農村土地流轉信托模式的重要作用,充分了解土地信托以及農村土地流轉信托模式的優勢和現實情況,使用合適的對策,確保土地流轉信托穩定發展,確保農戶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獲得良好的經濟收益,激發其土地流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與此同時,經過規模化經營,激發土地流轉市場的活力,為推動農村可持續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