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婉瓊
(南安市村鎮規劃管理站 福建 泉州 362300)
我國經濟發展長期以來存在資源分配不平衡的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黨中央決定推動鄉村振興戰略,以可持續發展為基礎理念,進一步落實經濟創新工作。
南安市在長期發展實踐中,積累了大量鄉村振興的發展經驗,呈美村更是其中的創新典型。通過對南安市呈美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研究,明確當前鄉村振興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發展策略,實踐發展路徑,為后續開展新時代集體經濟改革提供重要參考,具有積極意義。
鄉村區域屬于綜合地域類型,包含了自然條件、社會條件、經濟條件等多種基礎性特征,對人民群眾開展生產活動、文化活動、生活活動具有重要影響。當前,鄉村地區面臨的主要困難與我國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存在密切聯系[1]。為實現我國發展奮斗目標,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鄉村振興戰略勢在必行。為實現振興目標,需要通過創新經濟發展政策、區域規劃等多種方式,對地域行業發展進行質量管控,使相關活動能夠在市場中獲得優勢競爭地位,確保戰略執行與創新方向得到有效落實。南安市通過對鄉村發展態勢進行總結提升,明確集體經濟創新發展策略方針,為鄉村戰略的區域規劃落實提供堅實基礎[2-3]。
如圖1 所示,南安位于閩西南發展前沿陣地,毗鄰廈門經濟特區,鄉村區域具有豐富的山水和人文資源,交通便利,區域優勢突出,可以支撐發達的產業體系與文化體系[4-5]。通過因地制宜推進沿海地區、中部地區、山地3 個層次特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策略,南安市鄉村在農業生產總值、休閑旅游營業收入等方面增長迅速,呈美村各項鄉村振興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如表1 所示。
南安市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上積極謀劃、大膽試新,持續推動,取得了明顯的工作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難。
(1)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由于南安市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沿海和城鎮發達鄉鎮的村經濟活躍,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較大,山區鄉鎮資產資源價值較低,經營性收入較少。
(2)發展方式單一。發展村集體增收項目少,投資方式較少,創收增加難度。如補助經濟創收項目,大部分村選擇建設光伏發電項目。還有不少村存在村集體資產資源閑置現象,沒有積極盤活。
(3)鄉村區域人才資源不足。在實際工作過程中,發展集體經濟存在缺乏關鍵人才的問題,大部分經濟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不愿到地區較為偏遠的鄉村長期扎根。
南安市農村開展新集體經濟并推動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的策略途徑如表2 所示。

表2 南安目前5 類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
重視資產源頭的管控,通過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等方式,推動區域規劃進入平衡狀態,強化經濟資產控制質量。在實踐階段,呈美村目前流轉約6.67 hm2農田進行現代特色農業基地創建,著力發展閩臺特色農業綜合體,引進建設農業觀光園、特色農業種植基地、生態禪茶基地、傳統油茶基地等項目,帶動戶外拓展訓練、親子體驗、農耕體驗等農旅新業態發展,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注重農村生態建設,全村填平旱廁175 個,拆除舊豬舍75 座,并將整治出來的空間進行硬化、綠化作為文體健身場所、公共停車場和特色“微景觀”公共空間。此外,突破道路建設“瓶頸”,投入資金100 多萬元新建呈美至石壁水庫水泥路1.3 km,新建村莊公共通道6 500 m。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創新意識與策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呈美村黨支部率先改變了以往宗教景點由老年協會或民間團體管理的局面,由黨支部主導成立天心洞景區管委會,統一開發運營天心洞旅游景區,使之成為發展村集體經濟的重要平臺。目前,該景區年均旅客20 萬人次以上,年均收入300 萬元以上。同時,引入鄉賢回歸創業,合作開發碧云仙景生態旅游新業態,共同打造玻璃橋、彩虹滑道、叢林穿越、高空滑索、玻璃漂流等優質新型旅游項目,進一步做足生態旅游文章,打開旅游經濟新格局,目前,碧云仙境景區已然成為南安市鄉村旅游的一張新名片。
在新時期集體經濟建設階段,呈美村堅持加強黨的建設與創新社會治理相結合,以網格為基礎,以黨支部為核心,最大限度整合各類資源,劃分為12 個網格,設立9 個網格長,推動鄉村治理重心向網格下移,不斷提升鄉村綜合治理科學化、專業化、精細化水平。
在新形勢條件下,應重視鄉村振興戰略與經濟創新環境規劃村落試點標準,將集體經濟體系通過科學分割整合方式,使鄉村居民凝聚力、集體意識得到充分挖掘[5]。呈美村黨支部深入開展“掛包幫、轉走訪”工作,因戶、因人制定幫扶計劃與幫扶措施,做到一戶一本臺賬、一戶一套幫扶措施,將集體經濟創造出來的就業崗位和創業機會優先提供給困難戶,通過產業扶貧、提供公益性崗位等有效措施,提升脫貧攻堅實效,做到鄉村振興為人民。目前,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40 戶81 人已全部脫貧[6-8]。
在鄉村振興的新背景下,南安市農村建設應當立足具體鄉村實際,同時重視區域規劃與未來發展方向,確保其能夠結合集體經濟組織要求,進一步拓展市場靈活性,為經濟資源的合理分配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