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榮,倪珊珊
(西安財經大學行知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31)
隨著中國農產品的競爭力不斷增強,中國農產品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農產品出口國。近10 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變化如表1 所示。
由表1 可知,2010—2020 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從1 219.6 億美元增長到2 468.3 億美元;出口總額從494.1 億美元增長到760.3 億美元;進口總額從725.5 億美元增長到1 708.0 億美元,呈現出遞增的現象,且進口增速幅度快于出口增速,農產品出口貿易由順差轉變為逆差。其中,2018—2020 年,貿易逆差增速較為明顯,增速分別為14.0%、26.5%和32.9%。整體來看,農產品出口穩定發展是國際市場開展外貿進出口的重要保障。

表1 2010—2020 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情況
近年來,中國農產品出口在出口貿易中所占比重維持在6%~7%,農產品出口主要種類有糧食、食用油籽、蔬菜、水果、牲畜產品、水產品等。
圖1 為2020 年中國主要的農產品出口金額情況。2020 年主要農產品出口總額相較前兩年變化不大,中國依舊繼續保持以蔬菜、水產品、牲畜產品等為主要核心的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1]。其中,蔬菜、水產品在中國進出口中所占的比重雖然有所下降,但在進出口總數中的占比最大。水果的出口金額逐年遞增,食用油籽和谷物出口比重較小,食用菜籽依舊是靠進口但仍然是農產品出口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主要進口農產品是淀粉、大豆及其制品等土地密集型農產品。
圖2 為2019 年全國農產品出口前10 位的省份??v觀2019 年農產品出口大省的總體情況,中國農產品出口地區主要分布在山東、廣東、浙江、江蘇等地區。華東地區整體進出口總量情況明顯優于中、西部地區;山東地區對農產品的進出口額達到1 234.5 億元,進出口量占全國進出口農產品總量的22.8%,繼續穩居全國第一;廣東“粵字號”農產品出口總量比重始終維持在10%以上,出口市場從亞洲拓展至歐美地區;浙江農副產品出口實現增長60.2%,出口額約占6.8%;云南、河南出口增速分別為65%和74%;中、西部地區農產品進出口表現積極活躍,不斷發揮自身優勢,為中、西部發展創造了更多機遇。
近年來,中國大型農產品原料進出口加工企業在積極實施開拓新興消費市場戰略的同時,始終保持高質量發展。許多優秀龍頭企業堅持自主創新發展,擴大了生產和經營規模,帶動經濟發展。但是,中國農產品企業面臨國際市場競爭激烈、環保問題等各種壓力[2]。
由表2 中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協會的數據分析可知,國有企業的市場主導地位已大不如前,民營企業已經成為農產品進出口企業的新增長點,經營主體的活力日益增強。

表2 2020 年中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外貿出口十強
中國農產品加工貿易發展技術不足,低、中端商品出口比重過大,與國外同類農產品相比沒有競爭優勢,阻礙了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以及調整、優化農產品出口結構。
中國作為世界上谷物產量和消費量最大的國家,小麥初加工以及深加工技術在中國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但和發達國家相比,在農副產品轉化與利用方面的科技含量、產品附加值相對較低[3],美國對農產品深加工的復雜程度達到90%以上,因此,在出口數量穩定的情況下,中國可以通過提升價格和附加值來擴大出口規模,從而提升競爭力。
中國農產品出口商品種類較為單一且比例嚴重失衡,從主要出口農產品來看,水產品、畜牧品、水果蔬菜等出口金額遠遠高于其他農產品,原因在于市場定位存在偏差。長期以來,中國對農產品的進出口往往以具有相對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商品為主,市場需求較大,由于要素價格不斷波動也會對出口價格造成影響。相反,土地密集型農產品因為大多數僅經過初加工,質量等方面都得不到有效保障,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也就會逐漸減弱[4]。同時,作為出口國家也會受到進口國反傾銷等貿易政策措施的限制,對農產品出口企業的收益造成一定影響。
目前,中國農產品物流還存在一些問題,傳統的農產品營銷模式使中國農產品的配套服務及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導致物流相對滯后。再加上農產品生鮮食材產地的商品化回收處理能力及設備的使用效率比較低,削弱了中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
中國農產品在物流的各個環節中損耗數占總額約30%,而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則僅為3%,甚至更低[5]。在互聯網的沖擊下,具體表現在同質化競爭方面。通常情況下,農產品運輸成本居高不下,再加上超過55%的農產品附加值低,導致農產品出口企業利潤薄弱。
中國農產品加工企業以中小型企業居多,處于“求生存、謀發展”的初期階段,缺少龍頭企業的引領。再加上信息和資源發揮不充分,市場所占份額較小,同時,農產品外貿企業往往由于其抵押或者擔保的能力較弱,貸款相對困難,融資途徑狹窄[6]。這些因素都會導致農產品出口企業抗風險能力不強,難以應對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制約了農產品出口的進一步發展。
要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盡可能發揮潛在優勢,搭建農產品數字化外貿信息服務站[7],支持相關企業參加國內外展銷會、洽談會等活動,引導各個企業做好商品展前對接、線上促廣、現場直播、遠程商務洽談等工作。鼓勵和協助企業積極開展農產品的國際營銷,舉辦有關農產品的推介會,參加有關國際特色專業博覽會和對新市場、新商品的推廣活動,以便于企業更好地獲益。
鼓勵農產品企業持續創新,提升農產品的含金量,扶持農產品企業發展品牌,尤其是農產品出口企業在境外建立自創品牌,開展相關認證[8]等工作。對于符合條件的農產品出口企業,要給予補貼和資金扶持,給予中小型出口企業在境外市場開拓資助和國家品牌發展專項資金等特殊財政扶持。適當給予龍頭企業政策優惠,建立保險體系減免稅收、完善協同合作的機制,有利于提升龍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使產業真正做大、做強[9-10]。
建立出口基地是實施“科技興貿”戰略的舉措之一,政府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支持農產品出口基地建設[11],凸顯農產品出口的區域性特色,細分出口基地的類型,使綜合性出口基地和專業化基地同時發展。要始終秉持以農業企業為經營主體,市場為政策導向[12],農業與其他出口基地的建設作為重點,進一步拓寬技術與信息服務支持理念,全方位地促進中國農產品出口發展[13-15]。
注重招商引資和自主創新是建立出口基地必須要考慮的因素。和發達國家相比,由于我國的出口市場太過集中,農產品的出口往往受到一些技術貿易壁壘和反傾銷的不利影響,而優化營銷環境是抓住市場、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的一個重要支柱。
為了保證農產品出口可持續發展,需要解決我國在農產品市場上存在的信息不對稱、供需不均衡以及農產品滯銷等一系列問題,要始終秉持以農業企業為經營主體、市場為政策導向、農業與其他出口基地建設為工程的重點、技術與信息服務為支持的理念,進一步拓寬農產品出口渠道,全方位地促進農民增收及農村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