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冬梅
江蘇省如皋市中醫院婦科,江蘇如皋 226500
子宮肌瘤是否需要治療及采用何種方式治療,需以肌瘤大小、部位、年齡、癥狀、全身情況及生育要求等為依據,進行綜合判斷[1-2]。臨床對于無癥狀子宮肌瘤者,特別是近絕經期婦女,通常會采用期待療法治療,對于肌瘤體積較小、不適合行手術治療者,通常會采用性激素拮抗藥物進行治療,以此來改善癥狀,促使肌瘤體積縮小,但通常難以根治或者消除肌瘤[3-4]。為此,手術依舊是現階段治療子宮肌瘤的主要方式,其中子宮肌瘤剔除術較為常見。子宮肌瘤剔除術又包括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與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但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會給患者帶來較大手術創傷,術后疼痛高,恢復慢,可能引發切口裂開、切口感染及切口疝等一系列并發癥[5-6]。近年來,越來越多醫療機構認識到了腹腔鏡手術的微創性,相較于傳統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具有瘢痕小、術后恢復快、復發率低及并發癥少等優點[7-8]。鑒于此,為了提高子宮肌瘤治療效果,促進術后恢復,該研究在該疾病治療中采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并將其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并將2018年2月—2021年2月在該院接受治療的118例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選取在該院接受治療的118例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兩組,每組59例。甲組年齡26~46歲,平均(39.85±5.19)歲;肌瘤直徑4~10 cm,平均(7.56±0.69)cm;多發肌瘤、單發肌瘤患者分別有35例、24例;肌壁間肌瘤、闊韌帶肌瘤、漿膜下肌瘤、黏膜下肌瘤患者分別有35例、6例、5例、13例。乙組年齡25~47歲,平均(39.89±5.21)歲;肌瘤直徑3~9 cm,平均(7.51±0.62)cm;多發肌瘤、單發肌瘤患者分別有37例、22例;肌壁間肌瘤、闊韌帶肌瘤、漿膜下肌瘤、黏膜下肌瘤患者分別有36例、5例、6例、12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知情同意;②確診為子宮肌瘤;③術前未采用激素類藥物進行治療;④符合麻醉與手術適應證。排除標準:①中途退出者;②伴有神經系統疾病者;③患有內分泌系統疾病者;④患有哮喘等慢性疾病者;⑤合并子宮內膜異位癥與卵巢囊腫者;⑥術前凝血功能異常者;⑦合并免疫系統疾病者。
兩組患者術前均完善腹部B超或陰道B超、心電圖、免疫功能、肝腎功能、凝血功能及血常規等檢查,并囑咐其術前禁飲禁食12 h,行灌腸處理,全麻生效后,采用改良膀胱截石位,行常規消毒處理,尿道內留置尿管。
甲組行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于腹正中線做一手術切口(10 cm),將腹壁各層逐層切開,進入到腹腔內部,對子宮及其附件進行仔細探查,對子宮肌瘤位置、大小及數目進行了解,同時觀察其是否和周邊粘連,腸管采用紗布墊好,手術視野充分暴露;子宮托出至腹腔外部,將20μ宮縮素注入肌瘤周圍,以此來將出血量減少;于子宮漿膜層縱行切開,然后再切開肌核包膜,切緣采用止血鉗提起,從包膜下開始行鈍性分離處理,逐一剔除肌核;行縫扎止血操作,仔細查看腹腔之后,將腹壁各層逐一縫合好;仔細記錄取出的子宮肌瘤數目,常規送往病理檢查。
乙組行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將舉宮器放置于宮內,在臍輪上緣做一手術切口(1 cm),將皮膚切開,采用氣腹針進入腹腔,建立二氧化碳氣腹,采用穿刺針(10 mm)進行穿刺,放置腹腔鏡,另外再選用一個穿刺針(5 mm)在右側下腹部進行穿刺,左側下腹部分別取兩個穿刺點進行穿刺(5、10 mm);如果帶蒂漿膜下肌瘤蒂直徑<1 cm,可將瘤蒂直接關閉,行雙極電凝處理,將瘤體摘下;如果>1 cm,可采用線圈對其進行套扎,在其上方1 cm剪斷,將瘤體摘下,電凝止血瘤體殘端。如果屬于肌壁間肌瘤,將12 U垂體后葉素注入宮體部位,肌瘤包膜、宮底部肌瘤表面子宮肌層采用單極鉤切開,挖除肌瘤,子宮肌層行8字縫合,對子宮漿膜層進行連續縫合,肌瘤采用肌瘤鉆分別取出;仔細檢查創面沒有活動性出血后,采用生理鹽水對盆腔進行反復沖洗,將粘連材料放置于創面,盆腔內留置引流管,放氣后對各穿刺點進行常規縫合;仔細記錄取出的子宮肌瘤數目,常規送往病理檢查。
兩組患者術后均行補液、抗感染治療。
對比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并發癥發生情況與疾病復發率,其中手術指標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術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其中VAS評分[9]在0~10分之間,疼痛度與得分成正比;并發癥包括切口感染、切口出血、氣腫、盆腔粘連等;疾病復發判定標準[10]:術后3個月行B超檢查,未發現肌瘤,術后6個月再次行B超檢查時發現肌瘤,則可判定為復發。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s),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乙組各項手術指標均優于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surg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surg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組別甲組(n=59)乙組(n=59)t值P值手術時間(min)69.96±3.63 60.12±1.28 19.637<0.001術中出血量(mL)142.25±5.96 62.15±5.23 77.593<0.001術后肛門排氣時間(h)29.96±4.18 17.11±2.18 20.938<0.001術后VAS評分(分)4.15±0.86 2.18±0.19 17.182<0.001下床活動時間(h) 住院時間(d)25.63±3.69 9.63±2.18 28.675<0.001 7.85±1.96 6.12±1.03 6.002<0.001
與甲組(23.73%)比較,乙組并發癥發生率(5.08%)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與甲組(25.42%)比較,乙組疾病復發率(3.39%)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疾病復發率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disease recurrence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子宮肌瘤屬于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發病率高,是指因子宮平滑肌組織增生而形成的一種良性腫瘤,主要表現為下腹部疼痛、白帶異常及月經異常等[11-12]。該疾病的發病原因錯綜復雜,通常認為和性生活紊亂、不潔性生活、不良情緒、雌性激素水平過高及生活污染等因素相關[13-14]。大部分子宮肌瘤患者不會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一般在超聲檢查或者盆腔檢查時被發現,如果出現癥狀,那么和肌瘤生長速度、生長部位、是否出現并發癥及是否變性存在密切相關性,和肌瘤數目及大小之間的相關性相對較小。患有多個漿膜下肌瘤患者可能不會有臨床癥狀出現,而存在1個較小黏膜下肌瘤患者可能會有月經量過多、不規則陰道出血等癥狀出現。近年來,我國子宮肌瘤患者數量明顯增多,這對女性生活質量產生了嚴重影響,亟需尋找一種科學有效的方式進行治療[15]。
現階段,外科手術依舊是臨床治療該疾病的主要方式,經子宮肌瘤剔除術可將患者生育能力與子宮保留[16]。該研究便針對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與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應用效果進行了對比探究,結果顯示,乙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為(17.11±2.18)h,術后VAS評分為(2.18±0.19)分,下床活動時間為(9.63±2.18)h,住院時間為(6.12±1.03)d,短于甲組(P<0.05),提示相較于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術中出血量少,手術時間短,術后疼痛輕,恢復快。湯永蓉等[8]學者也經研究發現,觀察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為(17.12±1.67)h,術后VAS評分為(2.27±1.39)分,下床活動時間為(9.69±1.8)h,住院時間為(6.21±1.89)d,短于對照組(P<0.05),這與該研究結果高度一致。究其原因,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通過將腹腔鏡置入,可清楚了解各組織及血管的解剖結構,減輕對周邊組織造成的損傷,減少術中出血量,降低術后復發風險性與并發癥發生率,促進術后快速恢復,縮短住院時間[17-18]。其次,該研究結果還顯示,腹腔鏡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甲組,考慮可能是因為腹腔鏡穿刺孔小,能夠避免直接暴露腹腔,同時術中對其他臟器產生的影響小,進而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綜上所述,子宮肌瘤患者行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手術效果理想,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疾病復發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