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東
南京醫科大學鹽城臨床醫學院鹽城市第三人民醫院心電生理科,江蘇鹽城 224000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S)是一種由急性ST段抬高、不穩定型心絞痛或非抬高性心肌梗死等類型組成的綜合征,患者受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等因素影響,常伴隨心肌壞死、損傷及缺血等征象,其病理基礎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侵蝕或破裂引起的閉塞性血管形成,其具有起病急、發展速度快等特點[1-2]。所以,為有效提升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的生存質量,加強患者的臨床診斷極為必要。動態心電圖(DCG)檢查是當前臨床常用的檢查方式,其可在24 h內對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日常工作、夜間睡眠、用藥、飲食及情緒變化作出準確記錄。冠狀動脈造影應用于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臨床診斷,可通過觀察患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情況,判斷患者冠狀動脈病變情況與狹窄程度,具有較高的臨床診斷價值[3-4]。為探究動態心電圖與冠狀動脈造影對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診斷效果,該文在2018年1月—2021年5月開展該次臨床研究,選取80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安排所有患者均接受動態心電圖(DCG)與冠狀動脈造影(CAG)檢查,現報道如下。
選取80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安排所有患者均接受動態心電圖與冠狀動脈造影檢查。80例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齡40~70歲,平均年齡(55.56±2.67)歲;病程2~13 d,平均病程(7.55±1.04)d,患者均伴隨嘔吐、惡心、胸痛、胸悶等臨床表現。患者均在充分了解研究內容前提下,參與該研究;該研究開展前,已得到了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與同意。
納入標準:均符合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S)臨床診斷標準;既往無風濕性心臟病、原發性心肌病。排除標準:近3個月接受過免疫抑制劑治療患者;存在嚴重左心室功能不全、全身免疫系統疾病、肝腎嚴重疾病患者;臨床資料不全、有心肌梗死病史患者。
80例患者接受血尿常規、生化檢驗等相關檢查,隨后分別接受動態心電圖與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具體檢查方法如下。
1.2.1 動態心電圖(DCG)檢查方法選用12導聯動態心電圖(DCG)儀(型號:TCL3000C),安排80例患者接受24 h檢查,要求患者人工佩戴,并在使用結束后,經BI分析軟件回看結果。經人機對話方式對該次檢測結果進行有效編輯與分析,同時排除偽差與干擾。為避免患者出現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情況,要求患者接受動態心電圖檢查前3 d,立即停止使用硝酸酯類、鈣拮抗劑或β受體阻滯劑等相關藥物。滿足以下標準者,可判斷其微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陽性:①患者經心電圖檢查,顯示ST段從J點后80 ms位置,呈現下斜型或水平型壓低,其下降幅度超過0.1 mV,該狀態持續時間超1 min;②患者經動態心電圖檢查發現,和臨床癥狀相對應的ST段伴隨抬高表現,其升幅超過0.2 mV,該狀態持續時間超1 min,同時對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與預激綜合征予以排除。
1.2.2 冠狀動脈造影(CAG)檢查方法選用心血管專業數字減影機(型號:Innova3100),對患者開展冠狀動脈造影(CAG)檢查,使用Judkin法。各病變確定均選用2個以上、相互垂直的投照體位,使用冠狀動脈直徑狹窄率表示患者狹窄程度。計算患者冠狀動脈病變指數按左主干(LM)、左冠狀動脈前降支(LAD)、左冠狀動脈回旋支(LCX)、右冠狀動脈(RCA),同時,將角支病變、鈍圓支病變與左室后支和病降支病變分別計入LAD、LCX、RCA范疇。滿足以下標準,可判定為冠狀動脈病變:當發現≥1支主要冠狀動脈(包括LAD、LM、RCA、LCX)或主要分支(包括邊緣支、角支及后降支等)狹窄程度超50%,為陽性。如果狹窄程度介于50%~69%之間,表示輕度狹窄;如果狹窄程度介于70%~89%之間,表示中度狹窄;如果狹窄程度≥90%,表示重度狹窄。
1.3.1 比較患者動態心電圖與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結果記錄80例患者的動態心電圖(DCG)、冠狀動脈造影(CAG)檢查結果,將冠狀動脈造影(CAG)結果選為金標準,計算患者動態心電圖(DCG)檢查的特異度、靈敏度、陽性、陰性預測值,觀察患者漏診與誤診情況。
1.3.2 觀察患者病變支數與動態心電圖結果之間關系從患者冠狀動脈單支、雙支、三支或左主干病變3個方面,比較患者動態心電圖(DCG)的陽性率。
1.3.3觀察患者冠脈狹窄程度與動態心電圖檢查結果之間關系從患者冠狀動脈輕度、中度、重度狹窄程度入手,比較患者動態心電圖(DCG)的陽性率。
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頻數及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80例患者經動態心電圖(DCG)檢查,陽性63例,陽性率78.75%,和冠狀動脈造影(CAG)檢查70例(87.50%)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183,P>0.05);將冠狀動脈造影(CAG)檢查結果作為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S)的診斷的金標準,動態心電圖(DCG)特異度80.00%(8/10)、靈敏度87.14%(61/70)、誤診率20.00%(2/10)、漏診率12.86%(9/70)、陽性預測值96.83%(61/63)、陰性預測值47.06%(8/17),見表1。

表1 患者動態心電圖與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結果對比Table 1 Comparison table of the results of patients with holter and coronary angiography
患者經動態心電圖檢查,單支、雙支、三支或左主干病變陽性率分別為75.00%、92.86%、92.3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942,P<0.05),見表2。

表2 患者病變支數與動態心電圖結果之間關系分析Table 2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of diseased branches in patients and the results of holter
患者經冠狀動脈造影檢查,輕、中、重度狹窄陽性率分別為73.68%、90.00%、95.2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681,P<0.05),見表3。

表3 患者冠脈狹窄程度與動態心電圖檢查結果之間關系Table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gree of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and the results of holter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是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后斑塊破裂或表面破損為發病機制,作為一種常見的心血管內科疾病,可因血管收縮、血栓形成,使患者冠狀動脈血管出現不同程度阻塞情況,使患者發生血流減少或中斷情況[5]。由于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穩定性離不開冠狀動脈斑塊形態學特征與生物性特性等因素影響,當患者出現動脈粥樣斑塊破裂或不穩定情況,則會誘發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6]。
冠狀動脈造影對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疾病雖能直接呈現患者冠狀動脈病變程度與范圍,但受創傷性檢查等因素影響,極易增加患者相關并發癥,導致檢查效果不理想。此外,由于冠狀動脈造影對技術水平、儀器設備及操作步驟具有較高要求,受檢查費用昂貴等因素影響,人們對其望而卻步,這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患者的臨床診斷效果。
以往臨床診斷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疾病,主要采用普通心電圖檢查,其以快速、操作簡單、重復性高等特點,在臨床得到了廣泛應用,可根據ST段抬高形態特征,準確判斷患者心肌損傷與壞死程度[7-8]。但普通心電圖檢查在診斷過程中,受患者神經功能失調、心肌肥厚及電解質紊亂等因素限制,難以提升檢測特異性。
動態心電圖檢查作為一種信息記錄儀器,能夠給醫師診斷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提供了準確的參考依據[9]。動態心電圖檢查能夠通過對患者心電活動進行24h連續不間斷地記錄,充分了解患者心動周期信息,還可利用其自身大容量、多渠道特點,全面且連續記錄患者日常生活心電信號,此外,還可對患者心肌缺血發作進行全面記錄[10-12]。動態心電檢查不光有助于提升心律失常檢出率,還對竇性心動過速、頻發室性期前收縮具有巨大檢出優勢[13]。
分析檢查結果,兩種檢查方式檢出率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經動態心電圖檢查,單支、雙支、三支或左主干病變陽性率分別為75.00%、92.86%、92.3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示動態心電圖對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實施檢查,相比于單支與雙支,其對多支病變更具敏感性。患者經冠狀動脈造影檢查,輕、中、重度狹窄陽性率分別為73.68%、90.00%、95.2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運用動態心電圖檢查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可通過準確反映患者冠狀動脈病程程度與范圍,大幅提升其對患者的診斷準確率。這與相關學者“72例急性冠狀動脈患者接受冠狀動脈造影檢查,低于50%、51%~70%、71%~99%及完全閉塞病變患者占比為25.00%、20.83%、44.44%、9.72%”的研究結果相符合[14]。當該儲存能力由正常水平的4~5倍轉變為2~2.5倍時,患者會出現心悸等癥狀,這說明心電圖存在顯著改變患者,可將其納入嚴重冠狀狹窄或多種病變考慮范疇[15-16]。部分冠狀動脈嚴重狹窄或閉塞患者,其動態心電圖檢查結果呈陰性,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一般與冠脈嚴重狹窄患者缺血心肌啟動自我保護機制有關,當患者處于靜息狀態下,可通過主動調節患者心肌細胞功能與代謝水平方式,達到維持患者血氧供血平衡效果[17-18]。
綜上所述,和金標準冠狀動脈造影相比,動態心電圖對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病變支數、狹窄程度診斷優勢明顯,診斷準確率相對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