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孝天
鹽城市第三人民醫院骨科,江蘇鹽城 224000
骨質疏松發病率隨人們年齡不斷增長而逐漸提升,同時,由于老年群體普遍體質虛弱,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發生意外情況而摔倒造成骨折[1]。股骨頸骨折是一種常見于中老年人的骨科疾病,隨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其發病率也日漸增高。由于股骨頭血供較為豐富,受自身特殊解剖結構影響,骨折發生后,極易出現骨折不愈合與股骨頭壞死等不良并發癥,影響患者的術后生活[2]。當前臨床對股骨頸骨折疾病的治療,常采用保守治療、內固定及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其中保守治療極易引起多種不良并發癥,影響患者骨折愈合效果,難以提升臨床療效[3-4]。內固定治療方式雖具有操作簡單、創傷小等優點,但由于患者術后需要長期臥床休息,極易引發壓瘡、墜積性肺炎等并發癥,給患者術后生活帶來嚴重困擾。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一種創傷較大、術中出血量較大的手術方式,如果患者術前伴隨多種基礎性疾病,則會增加患者手術風險[5]。內固定與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兩種治療方法雖有優劣,但療效與并發癥也存在一定差異。因此,該研究在2017年1月—2019年6月該院收治的中老年移位型股骨頸骨折患者中,抽選出5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給予空心釘內固定與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現報道如下。
該院收治的中老年移位型股骨頸骨折患者中,抽選出5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成對照組、觀察組兩組,觀察組25例患者采取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對照組25例患者采取空心釘內固定治療。觀察組(n=25):男16例、女9例;年齡56~65歲,平均年齡(60.43±2.62)歲;按受傷原因分,跌傷7例、交通事故8例、墜落傷10例;病程10 h~5 d,平均病程(1.79±0.68)d。對照組(n=25):男女各15例、10例;年齡56~64歲,平均年齡(59.87±2.48)歲;按受傷原因分,跌傷8例、交通事故9例、墜落傷8例;病程11 h~4 d,平均病程(1.68±0.57)d。就患者術前一般資料進行對比,發現病程、年齡等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均衡可比性。患者自愿參與研究,家屬知悉研究內容,該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納入標準:50例患者均符合移位型股骨頸骨折臨床診斷標準;存在髖部疼痛,難以站立及行走;患者無風濕性關節疾病。排除標準:患有嚴重粉碎性骨折、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合并嚴重心肝腎等臟器功能異常患者。
50例患者入院后術前均接受常規檢查,接受抗血栓、鎮痛及消腫處理,如果患者再患有內科等疾病,并安排相關科室對患者實施會診檢查,待患者病情穩定后,方可接受該次手術治療。
對照組患者給予空心釘內固定,取患者仰臥位,墊高患者患側,經C型臂機輔助,對患者骨折端進行復位,完成復位,再經C型臂機查看復位效果。在患者患側髖部行3個長約1 cm的手術切口,將3枚導針按倒三角形鉆入固定,挑選適宜長度的空心加壓螺紋釘,按導針方向擰入患者股骨頸,經C型臂機查看空心加壓螺釘固定情況,待達到滿意復位效果,方可用生理鹽水沖洗患者傷口,并進行逐層縫合。
觀察組患者給予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經腰硬聯合麻醉,取患者仰側臥位。以后外側入路方式,切開患者關節囊,將髖關節暴露出來,對患者關節囊進行探查。經電鋸截斷并取出患者股骨頸,對患者髖臼內軟組織進行清除處理。采用髖臼銼磨平患者卵圓窩,再對髖臼軟骨表面進行磨削,待髖臼底部松質骨滲血為止,同時,注意保留患者軟骨下骨板。按患者髖臼、股骨頭大小,將適宜的髖臼及股骨頭假體植入,確保假體緊密貼合于患者髖臼骨面。待明確好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髖關節結構。待髖關節能夠正常活動后,再使用生理鹽水沖洗患者傷口,隨后逐層縫合切口。兩組患者術后均給予抗血栓預防感染治療。
①比較兩組Harris評分:持續隨訪患者1年,使用髖關節Harris評分對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估,100分制,分值越低,說明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效果越差。②兩組療效差異比較:根據髖關節Harris評分結果,將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分為優、良、中、差4個方面,如果總分在90~100分之間,表示優;如果總分在80~89分之間,表示良;如果總分在70~79分之間,表示中;如果分值低于70分,表示差。③對比兩組并發癥:術后持續關注患者是否發生下肢靜脈血栓、股骨頭壞死和褥力性損傷并發癥,并及時處理。
兩組術前Harri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477,P>0.05);觀察組術后1年Harri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742,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Harris評分對比[(±s),分]Table 1 Comparison table of Harris scor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s),points]

表1 兩組患者Harris評分對比[(±s),分]Table 1 Comparison table of Harris scor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s),points]
組別術前 術后1年對照組(n=25)觀察組(n=25)t值P值63.24±5.13 62.46±6.37 0.477 0.636 86.36±5.41 90.24±4.56 2.742 0.009
觀察組經診治,優良率高達80.00%,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67,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髖關節治療后恢復優良情況對比Table 2 Comparison table of good recovery of patients after hip joint treatment
經診治,觀察組出現下肢靜脈血栓等并發癥5例,發生率20.00%,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556,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Table 3 Comparison table of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近年來,隨我國老年人口數量不斷增長,股骨頸骨折發病率也正逐漸增長[6]。隨人們年齡逐漸增加,中老年患者機體內骨質中礦物質含量逐漸降低,使患者出現骨質疏松,受患者活動量小、活動時間短及活動強度低等因素影響,使患者骨骼難以獲取足夠的生理刺激,極易增加患者股骨頸骨折概率[7-8]。股骨頸骨折具有較為復雜的損傷機制,如果患者未得到恰當治療,極易引發多種不良情況,影響患者術后生活,限制患者術后生活水平[9]。針對那些年齡較大、體質較差患者,如果難以接受正常手術,為促進患者髖關節恢復正常生理功能,通常給予非手術治療方法,如常見的石膏固定或臥床牽引療法,但患者再次骨折風險依舊很高,同時,還伴隨股骨頭壞死、骨不連等多種問題,嚴重干擾了患者的正常生活。此外,由于非手術治療患者需要長時間臥床,極易產生褥力性損傷、肺炎等并發癥,給患者增加了明顯痛感。所以,對中老年移位型股骨頸骨折患者來說,選擇恰當的治療方式,對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保障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具有積極意義。
股骨頸骨折常用的手術方法包括空心釘內固定與髖關節置換術,空心釘內固定屬于一種微創手術,除具有操作簡單、手術時間短等優勢外,手術創傷也較小,術中主要借助空心螺釘的抗旋轉、抗壓及抗張力作用,達到穩定患者骨折端目的,不僅對患者骨折端血運具有改善與重建作用,還能夠加速患者骨折端愈合[10-12]。
全髖關節置換術是一種用人工假體取代病變關節的手術方式,除有助于重建患者髖關節結構,還能提升人工股骨、髖臼假體之間結合度,從而有效恢復患者髖關節功能[13-14]。近幾年,髖關節置換術雖在臨床得到了廣泛應用,但由于手術時間過長,易給患者帶來諸多損傷,所以,為避免患者術后發生各類并發癥,應指導患者術后開始功能運動。
由結果可知,觀察組術后1年Harris評分(90.24±4.56)分,高于對照組(86.36±5.41)分(P<0.05)。這表明中老年移位型股骨頸骨折患者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有助于促進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所以,針對55~65歲中老年人群,相比于空心釘內固定,全髖關節置換術1年后預后較好。觀察組經診治,優良率高達80.00%,高于對照組(P<0.05)。這與江適[15]研究中A組經治療,患者髖關節恢復優良率高達97.5%,高于對照組(P<0.05)的研究結果相一致。這表明股骨頸骨折患者經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臨床療效更加確切,有助于促進患者術后早期髖關節功能恢復。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多與患者自身存在的骨質疏松問題有關,受自身基礎條件差等因素影響,骨質疏松患者采用空心釘內固定方式治療,后期患者可能出現股骨頭壞死、骨不連等問題,如果患者術后長期臥床,還易誘發墜積性肺炎、壓力性損傷,限制患者術后正常生活[16]。
經診治,觀察組出現下肢靜脈血栓等并發癥5例,發生率20.00%,少于對照組(P<0.05)。經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患者,術中使用假體,無需擔心患者經空心釘內固定治療出現的骨折不愈合與固定物失效的問題,從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有助于快速恢復患者髖關節功能[17]。這與柴充等人[18]研究中實驗組經診治,出現并發癥患者5例,發生率16.7%,少于參照組的12例,發生率40.0%(P<0.05)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早日下床活動,有助于恢復患者自理能力,能夠大幅提升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19]。另外,由于人工全髖關節具有較長使用年限,翻修率較低,減少了患者的二次手術次數,能夠最大限度減輕患者損傷[20]。
綜上所述,中老年移位型股骨頸骨折患者應按自身具體病情,適宜地選擇手術方式,確保手術療效,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從而保障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