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世欽,趙萬里,覃波
深圳市寶安區松崗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廣東深圳 518105
自發性高血壓腦出血的致死、致殘率非常高,患者一旦出現腦出血往往會在短時間內形成顱內高壓,并且繼發性腦水腫、細胞毒性等會進一步加重對腦組織損傷,進而危及其生命[1]。因此,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重點在于盡早將顱內血腫清除,并盡量減少手術并發癥,預防再出血[2]。臨床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方案主要有保守的內科治療及手術外科治療,有研究指出,由于血腫穿刺引流微創手術治療較之開顱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更小,會取得更理想的治療效果,且更有助于優化患者預后恢復效果[3-4]。該研究選取2019年10月—2020年11月該院收治的74例輕型幕上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應用血腫穿刺引流微創手術治療的療效與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納入該院收治的74例輕型幕上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7例。對照組男女性患者比為25∶12;年齡21~74歲,平均(56.28±10.92)歲;血腫量21~43 mL,平均(28.52±2.63)mL;入院時格拉斯哥昏迷評分6~15分,平均(9.58±2.76)分。研究組男女性患者比23∶14;年齡22~73歲,平均(56.95±11.17)歲;血腫量20~41 mL,平均(28.77±3.28)mL;入院時格拉斯哥昏迷評分6~15分,平均(9.44±2.53)分。兩組基線資料對比結果顯示出良好均衡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年齡在18~75歲之間;發病時間在24 h以內;高血壓性腦出血;經顱腦CT確診;幕上血腫量在50 mL以下;頭部無血管異常病變。排除標準:腦干出血;多處顱內出血;外傷性腦出血;因腦血管畸形、顱內動脈瘤、顱內腫瘤等病因導致的繼發性出血;合并腦疝、凝血功能障礙;既往有腦部手術史。
對照組采用骨瓣開顱手術治療:針對表淺皮質血腫選擇經腦溝入路,行“馬蹄形”切口,針對丘腦血腫、基底節血腫選擇經側顳入路,行弧形切口。全麻后將頭皮切開并取下骨瓣,將硬腦膜剪開,于顯微鏡下實施血腫清除。血腫清除滿意后適當將血壓升高確認止血效果,硬腦膜嚴密縫合,還原骨瓣。研究組采用血腫穿刺引流治療:全麻后選取最大血腫直徑矢狀面穿刺,并在CT引導下將導管置入血腫腔,輕緩地用注射器將大約1/2的液化血腫抽出,放置1~3 d引流管,每天注射1~2次尿激酶促進引流,在血腫清除量達到80%以上后將引流管拔除。
詳細記錄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7 d術區水腫體積、住院時間等手術相關指標并比較;通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評估兩組預后情況,分為預后不良、預后良好、死亡3個層次,其中ADL在Ⅰ~Ⅲ級為預后良好,預后不良則為Ⅳ~Ⅴ級[5];記錄兩組術后顱內感染、再出血、肺炎、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情況,統計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并比較。
研究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術后7 d術區水腫體積小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surg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surg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組別 手術時間(h)術中出血量(mL)術后7 d術區水腫體積(cm3)住院時間(d)研究組(n=37)對照組(n=37)t值P值0.81±0.14 3.54±0.52 30.836<0.001 22.45±3.28 236.24±51.48 25.210<0.001 20.73±1.85 35.26±4.84 17.057<0.001 10.59±1.74 16.48±2.73 11.067<0.001
研究組預后良好率高于對照組,預后不良率及病死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預后恢復情況對比[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prognosis and recovery of the two groups[n(%)]
研究組并發癥總發生率(27.03%)較對照組(59.46%)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對比[n(%)]Table 3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自發性高血壓腦出血在腦卒中患者中的占比約為18%左右,是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6]。現階段,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日益加劇,加之預防缺血性疾病而更多地使用雙抗藥物,導致罹患幕上高血壓腦出血的患者日益增多[7]。高血壓腦出血的生理病理改變一般由以下兩個階段組成:急性出血直接損傷神經細胞;血腫液化分解釋放活性物質損傷神經細胞而引起腦水腫[8]。因此,盡早清除血腫,減少細胞毒性物質釋放,緩解腦水腫,改善腦組織血液循環,是降低死殘率、改善預后的重點。
該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術后7 d術區水腫體積小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并發癥總發生率(27.03%)較對照組(59.46%)更低(P<0.05)。說明在輕型幕上高血壓腦出血的治療中選擇血腫穿刺引流術可獲得十分理想的應用效果。常規骨瓣開顱手術的降低顱內壓及清除血腫的效果均較為滿意,但手術創傷較大,比較適用于病情進展迅速、血腫量大并伴發腦疝的患者[9]。同時,開顱手術時間長,并且由于對腦組織的牽拉較為嚴重,誘發繼發腦組織損傷的概率也會提升,增加并發癥風險。血腫穿刺引流術具有簡單快捷、手術時間短、損傷小等優勢。有研究指出,血腫穿刺引流術+尿激酶沖洗可減輕灶周水腫,降低再出血風險,并有助于改善神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進而優化預后并降低病死率[10]。該研究中,研究組預后良好率高于對照組,預后不良率及病死率低于對照組(P<0.05),與相關研究結果基本一致。但血腫穿刺引流術也有自身缺陷,主要是血腫清除時間及引流時間稍長,顱內感染的發生概率也會因此有所增加,然而對于治療輕型幕上高血壓腦出血而言,因患者出血量相對較少,引流時間相對有所縮短,引發顱內感染的概率也會隨之降低,因此,能最大限度規避其缺點,發揮優勢。
綜上所述,血腫穿刺引流治療輕型幕上高血壓腦出血可提升患者預后恢復效果,減少并發癥,降低病死率,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