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翠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江寧醫院重癥醫學科,江蘇南京 211100
臨床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屬于全球范圍內發病率較高的呼吸系統疾病之一,致殘率、致死率高,中老年人為主要發病群體,與心血管意外、腫瘤共同成為威脅中老年人生命安全的致死性疾病[1-2]。該疾病發病不僅和年齡相關,同時也和粉塵接觸、有害毒物以及吸煙等環境因素相關,主要臨床癥狀為持續進展性肺氣流受限[2-3]。隨著病情進展,當其發展到急性加重期時,患者通氣功能受限更加明顯,且可能引發一系列并發癥,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4-5]。為此,積極尋找一種有效方式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進行治療十分必要[6]。沙丁胺醇為臨床應用率較高的β2受體激動劑之一,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氣流受限狀況,但單獨用藥效果尚有待進一步提高[7-8]。異丙托溴銨溶液屬于一種支氣管擴張劑,現已被應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療中[9]。該研究為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改善肺功能與呼吸力學,在該疾病治療中聯合應用沙丁胺醇與異丙托溴銨溶液,并將2017年6月—2020年12月在該院接受治療的7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視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將在該院接受治療的7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視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患者知情同意;②不存在用藥禁忌證;③能嚴格遵醫囑接受治療;④行機械通氣治療。排除標準:①患有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肺結核以及心力衰竭等疾病;②過敏體質。以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兩組,甲組患者共38例,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齡56~85歲,平均(75.63±3.25)歲。乙組患者共40例,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57~84歲,平均(75.61±3.19)歲。該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對比兩組基礎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甲組患者入院后,行抗感染、營養支持、維持體內水電解質平衡、解痙、平喘、祛痰以及機械通氣等治療,同時給予患者1 mL沙丁胺醇(國藥準字H20053412,規格:14 g)霧化吸入,治療時間為15 min/次,2次/d,連續治療14 d。
乙組于甲組基礎上給予患者霧化吸入250μg異丙托溴銨溶液(國藥準字H20150173,規格:2.5 mL;500μg),治療時間為15 min/次,每8小時治療1次,連續治療14 d。
對比兩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呼吸力學指標變化情況。
療效評定標準[10]:經治療,肺部啰音、咳痰、咳嗽等癥狀基本消失或者明顯減輕,則為顯效;經治療,肺部啰音、咳痰、咳嗽等癥狀有所改善,則為有效;未達到以上標準,則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肺功能指標[11]:治療前后,采用肺功能測定儀對兩組患者第1秒鐘最大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高呼氣流速(PEF)、最大呼氣流量(MMEF)進行測定。
呼吸力學指標[12]:治療前、治療14 d后,采用泰全自動雙水平呼吸機對兩組氣道阻力(Raw)、平臺壓(Pplat)、平均氣道壓(MPaw)以及吸氣峰值壓(PIP)進行測定。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甲組(60.53%)比較,乙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9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兩組治療前FEVl、FVC、PEF、MMEF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治療后FEVl、FVC、PEF、MMEF均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甲組比較,乙組治療后FEVl、FVC、PEF、MMEF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lung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2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lung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組別MMEF(L/s)治療前 治療后PEF(L/s)治療前 治療后FVC(L)治療前 治療后FEVl(L)治療前 治療后甲組(n=38)乙組(n=40)t值P值0.52±0.11 0.53±0.09 0.440 0.661 0.75±0.19 0.99±0.69 2.070<0.001 2.39±0.18 2.41±0.15 0.534 0.595 3.05±0.96 3.99±0.99 4.254<0.001 2.18±0.56 2.22±0.51 0.330 0.742 2.85±0.62 3.99±0.57 8.460<0.001 1.52±0.15 1.55±0.13 0.945 0.348 1.59±0.36 1.89±0.39 3.525<0.001
兩組治療前Raw、Pplat、MPaw以及PIP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治療后Raw、Pplat、MPaw均降低,PIP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甲組比較,乙組治療后Raw、Pplat、MPaw更低,PIP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呼吸力學指標指標比較[(±s),cmH2O]Table 3 Comparison of respiratory mechanics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mH2O]

表3 兩組患者呼吸力學指標指標比較[(±s),cmH2O]Table 3 Comparison of respiratory mechanics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mH2O]
組別Raw治療前 治療后MPaw治療前 治療后PIP治療前 治療后Pplat治療前 治療后甲組(n=38)乙組(n=40)t值P值13.85±2.63 13.88±2.61 0.051 0.960 10.25±1.28 6.85±1.29 11.679<0.001 10.38±2.63 10.41±2.61 0.051 0.960 10.25±1.88 8.15±1.09 6.072<0.001 22.15±3.15 22.19±3.12 0.056 0.955 29.96±4.58 42.52±5.88 10.487<0.001 18.52±3.63 18.55±3.61 0.037 0.971 17.85±1.28 14.02±1.09 14.252<0.0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為臨床發病率較高的呼吸系統疾病之一,具體發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確,通常認為該疾病的主要病理生理特征為發生在氣道的炎癥反應與氧化應激反應,且由此產生的炎癥介質還可進入到血液循環中,引發全身異常炎癥反應,損害多器官功能與結構[13-14]。現階段,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已經逐漸發展成為一個世界性公共衛生問題,臨床治療該疾病的主要目的在于減輕臨床癥狀,改善通氣功能[15]。鑒于此,該研究在該疾病治療中聯合采用沙丁胺醇與異丙托溴銨溶液,結果顯示,聯合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單一治療組,提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采用沙丁胺醇與異丙托溴銨溶液治療的臨床療效顯著。其次,該研究結果還顯示,乙組治療后MMEF、PEF、FVC、FEVl分 別為 (0.99±0.69)L/s、(3.99±0.99)L/s、(3.99±0.57)L、(1.89±0.39)L,均高于甲組(P<0.05);乙組治療后Raw、Pplat、MPaw分別為(6.85±1.29)cmH2O、(8.15±1.09)cmH2O、(14.02±1.09)cmH2O,均 低 于 甲 組,PIP為(42.52±5.88)cmH2O,高于甲組(P<0.05),這進一步證明了沙丁胺醇聯合異丙托溴銨溶液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的有效性,可進一步改善肺功能與呼吸力學。張龍等[16]學者也經研究發現,研究組治療后MMEF、PEF、FVC、FEVl分別為(0.96±0.18)L/s、(3.90±0.56)L/s、(3.84±0.57)L、(2.77±0.34)L,均高于沙丁胺醇組(P<0.05);研究組 治 療 后Raw、Pplat、MPaw分 別 為 (6.84±1.12)cmH2O、(14.36±1.37)cmH2O、(8.49±0.59)cmH2O,均低于沙丁胺醇組,PIP為(40.42±5.84)cmH2O,高于沙丁胺醇組(P<0.05),這與該研究結果高度一致。究其原因,沙丁胺醇屬于一種選擇性β2受體激動劑,可從氣道靶細胞膜中通過,對細胞內環磷腺苷激活蛋白激酶進行促進,進而促使氣道阻塞狀況得到緩解,有效改善肺功能。異丙托溴銨溶液屬于支氣管擴張劑,可通過對乙酰膽堿活性進行抑制,進而將迷走神經反射降低,對副交感神經活性進行拮抗,阻止氣道平滑肌受體結合乙酰膽堿,進而達到改善肺功能的目的[17]。以上兩種藥物聯合用藥可進一步發揮藥物協同作用,提高臨床療效,且霧化吸入具有良好藥物滲透性,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安全性高。
綜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采用沙丁胺醇與異丙托溴銨溶液治療的臨床療效顯著,可改善肺功能與呼吸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