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兵
張佳:微豬科技合伙人
“養豬有沒有前途?”有人發問。
“我們一不偷二不搶,真正地為這個社會創造財富,難道這不叫前途?”張佳認真作答,“只要腳踏實地,任何職業都會有前途,對我們這個職業來說,從基層做起就是腳踏實地。”
在某網絡平臺上,張佳的自我介紹是養豬從業者、微豬科技合伙人、業余譯者。
“現在博士養豬的很多,算不上新聞了。”1983年出生的張佳是福建農林大學獸醫系碩士、江西農業大學博士,很難想象,他已經在養豬行業摸爬滾打了21年。
去豬場走訪、參加行業會議、分享報告……張佳大部分時間都奔波在路上。2020年,他的飛行總里程超過99.7%的乘客,滴滴里程超過99.9%的乘客。
張佳接觸養豬業,純屬意外。從最基層的養豬場飼養員開始,一路成長為上市公司高管,攻下博士學位,如今,他和朋友一起創業,匯聚程序員、養豬專家的力量,開發智能、易用的數字化養豬系統,為養豬行業轉型發展賦能。
張佳從小偏愛數學,但高考未能如愿,被調劑到了動物科學專業。大學期間,他仍然在努力學習數學,還獲得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一等獎,立志畢業后去做程序員。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幫助一家養豬企業創辦福建種豬網,所有程序代碼的編寫、域名注冊等都由他一人完成。“這一玩就玩進了養豬圈子,出不來了。”畢業后,張佳直接入職這家公司,從此與養豬結下不解之緣。
從踏入行業開始,張佳就明白,現代養豬業早已不是那種“薅些野草墊豬圈、剩菜剩飯當豬食”的手工作坊,而是規模化、智能化的工業養殖,科技含量越來越高。因此,他格外重視科技的力量。
當時,公司與美國華多農場商談合資建場事宜,但沒人會英語。他大膽攬下任務,查文獻、查字典、做翻譯,終于弄清楚了合同細節,促成了合作。
后來,張佳離開公司,加盟位于福建南平的福建一春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南平,正是全國聞名的科技特派員制度的發源地,非常重視科技研發投入,身為高管的張佳用盡所有辦法,把國內甚至國際能找到的領導、專家都找來了。
2014年,一春公司引進中國科學院黃路生院士及其專家團隊,成立院士專家工作站,后來被福建省委組織部、科技廳等部門聯合授予“福建省院士專家示范工作站”。
與此同時,張佳開始在江西農業大學攻讀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專業博士學位。系統的學習和豐富的實踐,讓他敏銳地察覺到,養豬行業正進入一個嶄新的智能化、信息化時代。
讀博期間,一個朋友找到張佳,希望他推薦一個好用的軟件系統,讓豬場管理省點力氣。
張佳知道,數據管理系統一直是養豬業的一個痛點。“養豬行業的數字化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了,但直到今天普及度還很低,有的養豬場管理者連自己有多少頭豬都不知道。”
張佳認為,養豬業不缺管理系統,但這些軟件設計復雜、使用門檻高,從業者真正需要的是智能、易用、接地氣的管理工具。同時,他認識到,人工越來越貴,成本越來越高,提升智能化、數字化管理水平,已成為養豬行業的迫切需求。
張佳與技術人員檢查乳豬健康狀況。
2015年2月,張佳和兩個朋友共同成立了微豬科技公司,開發豬場數據管理軟件系統,讓豬場管理者能夠更加便捷高效地獲取豬場內的各種傳感數據,從而提升管理效能。
“我們的產品根植在微信生態上,愿景是讓養豬的數據管理和使用微信一樣簡單,所以起名微豬科技。同時,我們覺得,養豬行業的數字化升級是大勢所趨,從這一件小事里可以見微知著。”張佳說。
打開微豬科技程序,管理人員可以實時掌握豬場的各項信息,僅種豬管理一項,就包括種豬篩選、公豬繁殖、母豬妊娠、乳豬寄養、乳豬死淘等全流程信息。
“這套系統是真正懂養豬的人做的。”不少用過數據管理系統的業內人士反饋。
根據數據統計,張佳發現他們的客戶很多是中小養殖場,飼養母豬的數量在300~500頭間。“這些中小規模的豬場,很難雇傭到高水平技術人員,自己也不會做報表,不知道怎么分析問題,用了我們的系統后管理難度明顯降低。”
從創業到現在,張佳已經吸引了20多名程序員、產品經理等人才投身養豬行業。“以前大家覺得IT精英跟養豬完全不搭邊,但他們恰恰是這個傳統行業數字化升級必不可少的力量。”
10月19日,由豬場動力網與湖南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聯合主辦的“2021中國豬業賦能大會暨賦能榮耀榜頒獎盛典”在重慶召開,福州微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榮獲“2021中國豬業賦能榮耀榜之年度新銳企業”。
截至今年11月,微豬科技服務的養殖場達到5000家,覆蓋的種豬規模達到100萬頭,相當于每年出欄生豬1400萬頭。
張佳經常在知乎上普及知識,澄清人們對養豬行業的誤解。最常見的問題有,“你們養豬的,自己都不吃豬肉吧?”
“我出門吃飯,點的第一個菜就是豬肉。”張佳回復道。
張佳說,十幾年前的瘦肉精事件,讓很多人直到現在都對中國豬肉沒有信心,其實從那次事件之后,瘦肉精是屠宰場和商超必檢的。我從業這么多年,沒見哪個養豬企業用過瘦肉精,市場上也沒見過有人賣瘦肉精。
此外,還有人擔心瘟疫、轉基因、抗生素和農藥殘留等問題。張佳說,這種擔心有點多慮,豬肉目前也不存在轉基因問題,只要是從正規菜場、超市購買的豬肉,絕大多數都是可以保證安全的。
“俗話說,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但現在大部分人都可能只吃過豬肉,卻沒見過豬跑。張佳說,中國養豬行業在過去的十幾年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普通大眾沒有感知,存在很多偏見。
這正是張佳愿意為行業發聲的原因。
20年前,農村很多農戶都有喂養一兩頭豬的經歷,薅些野草墊豬圈,剩菜剩飯當豬食。養豬,被認為是最臟、最累、最沒人愿意干的工作。
而如今,規模化的養殖企業里,一個豬場可以養幾萬頭豬,卻并不需要多少工人。飼料投喂、糞便清理都是半自動或全自動,從豬舍的設計施工到種豬繁育、疫病防治、環保處理等各個環節,科技含量越來越高。
“現代化養豬業,已經是個高科技行業,但大眾的認知可能還普遍停留在20年前,不好好學習,將來你可能連養豬都不會。”張佳說,“很多養豬公司都有博士、碩士,個別還有院士專家工作站,可以直接與外國專家交流的同行比比皆是。”
有人質疑,豬肉為什么那么貴?能否預測豬周期?
張佳解釋說,養豬行業存在一定的循環周期,豬價上漲后,會有更多人進入養豬業,導致豬肉供應量增加,在需求量保持不變的前提下,就會出現豬肉價格下降,然后一些養豬場退出,隨之供應量下降,豬價又上升,如此循環往復。
今年,微豬科技的關鍵詞是“連接”,連接更多的物聯網設備,連接更多養豬場,連接數據和管理,連接運營服務、金融服務、保險服務、供應鏈服務等。通過連接,提升行業管理水平,創造更多價值。
對養豬行業,張佳充滿信心,他堅信正在進行的數字化升級將會帶動行業進一步發展,進而為鄉村振興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