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婉潔
韓軻
精神心理問題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和突出的社會問題。隨著我國社會轉型進程加速,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社會競爭壓力不斷增加,我國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日益凸顯。
在我國,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管理治療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后,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規范管理率和規范治療率不斷提升。
那么,對于精神障礙患者,如何進行人性化的綜合管理?如何讓他們得到治療回歸社會?如何防止心理健康問題低齡化趨勢?近日,《民生周刊》記者專訪了廣東省衛生健康委疾控處副處長韓軻。
民生周刊:廣東面臨流動人口多、嚴重精神障礙在冊患者全國第一等現實問題,在精神障礙防治和患者管理方面,廣東實施了哪些措施?
韓軻:截至今年10月,廣東全省在冊精神分裂癥患者36萬余人。一直以來,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嚴重精神障礙防治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多部門聯合施策,高位推動精神障礙防治工作。
2016年,原省綜治辦等11部門印發《關于加強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救治救助工作的實施意見》,建立多部門參與的救治救助工作聯席會議和管理制度,提出“八應八盡”,即加強排查監測,做到應知盡知;做好分類收治,做到應治盡治;落實全程康復,做到應訓盡訓;完善監護機制,實現應護盡護;提高醫療保障力度,實現應保盡保;健全救助機制,做好應助盡助;加大財政投入,做到應支盡支;夯實基層精神衛生專業機構建設,實現應建盡建,形成多部門合力、共同協調、各部門履職盡責、齊抓共管的局面。
政法、衛健、公安、民政等部門做好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救治救助工作,形成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基礎摸排、風險分級、動態管控、預防處置的一體化監控體系。
對于排查發現的疑似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衛健部門組織對其進行確診分類和評估分級,鎮街衛生機構將確診患者納入基礎管理規范,將危險性評估3級及以上的患者(即高風險患者)納入公安部門重性精神病人信息管理系統管理。
強化分類救治、應治盡治,衛健部門負責收治高風險但未發生肇事肇禍行為的嚴重患者,民政部門負責收治流浪乞討和優撫對象患者,公安部門主管的強制醫療場所負責收治發生肇事肇禍行為的患者,各司其職,有序分類開展救治工作。
近幾年,全省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肇事肇禍事件明顯下降。
近年來,省政府先后印發《關于實施健康廣東行動的意見》《廣東省進一步加強精神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持續加強精神衛生體系建設。
通過健全完善省市縣鎮四級精神衛生服務體系、均衡配置精神衛生資源、有效融合服務網絡,有力促進部門、社會、家庭、個人協同到位,加快實現精神疾病防治能力、精神衛生綜合管理能力、居民心理健康素養明顯提升的目標。
2019年,省衛健委等24部門印發《廣東省關于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全面部署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強化重點人群心理衛生服務。
全省衛健部門依托“12320”熱線向公眾提供專業的心理健康咨詢和干預等服務,20個地市開通心理援助熱線。成立省級心理危機干預專家隊伍,開展全省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全省21個地市建立覆蓋至鎮街的心理危機干預隊伍,及時開展干預工作。
江門、深圳作為全國社會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工作試點地區,珠海、惠州、中山作為省級試點地區,探索心理健康服務模式,以點帶面推動開展全省社會心理健康服務工作。
民生周刊:社區在精神心理疾病防治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廣東在這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韓軻:廣東高度重視康復工作,一是強力推進康園中心建設。2017年起省殘聯將社區康園中心建設納入省十件民生實事,出臺實施方案,新建社區康園中心,加大財政投入,按照新建機構啟動經費不低于15萬元/個/年、運轉經費不低于10萬元/個/年,省財政對經濟欠發達地區按照新建機構一次性補助10萬元/個,正常運轉機構補助6萬元/個給予定額補助。
全省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肇事肇禍事件明顯下降。
目前,我省有1695個社區康園中心提供精神障礙患者社區康復服務,實現鎮街全覆蓋。
二是打造醫院社區康復一體化模式。強化民政、衛生健康、殘聯等部門工作聯動,推進各地建立社區康復領導小組或議事協調工作機制,建立健全社區康園中心、精神衛生專業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社會組織和家庭相互支持的精神康復服務模式,為精神殘疾患者提供醫院社區診療康復一體化服務模式。
同時,為35.7萬名精神障礙患者辦理精神類殘疾人證,持續提升困難和重度精神殘疾患者的護理補貼達到每人每月181元和243元,位列全國前列,為精神殘疾患者康復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推進社區康復患者回歸社會。通過各部門共同努力,社區康復機構的工作流程和管理進一步規范,精神衛生醫療機構、社區康園中心、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銜接更加順暢,社會組織積極性進一步激發,家庭與患者參與度進一步提升,康復服務效果得到有效體現。
21個地市建立覆蓋至鎮街的心理危機干預隊伍。
截至8月底,已為9萬余人精神殘疾患者提供包括康復治療、功能訓練和支持性服務等內容的康復服務,提升了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使其回歸社會。
民生周刊:目前,長效針劑在嚴重精神障礙患者中的使用情況如何?
韓軻:在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救治救助聯席會議制度推動下,我省已將推進長效針劑使用納入各地平安建設考核內容。
目前,廣東省醫保部門已出臺《廣東省基本醫療保險門診特定病種管理辦法》《關于印發新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和《關于進一步加強嚴重精神障礙患者醫療保障工作的通知》,新增精神心理類項目11個,醫保藥品目錄中治療精神障礙的藥物98種,明確取消精神分裂癥、分裂情感性障礙等6種嚴重精神障礙的門特起付線,政策范圍內支付比例參照住院標準執行,有效保障全省精神障礙患者的基本用藥需求。
其中,精神分裂癥門診特定病種中按照衛健部門規定使用的相關長效針劑費用不納入該病的支付限額,直接計入基金最高支付限額。各地積極探索,深圳、惠州、汕尾等市進一步取消6種嚴重精神障礙門特病種封頂線。云浮、珠海、惠州、佛山等地,從市級層面通過“醫保報銷+救治救助+財政兜底”等方式推動長效針劑使用。
2019年12月以來,云浮市以破解“服藥不依從—監護失效力—患者難獨立—家庭難脫困”的不良循環為著力點,率先在全省推動覆蓋鎮街(社區)居家康復精神分裂癥患者使用國家醫保目錄的第二代長效針劑治療政策。
云浮市委政法委出臺《關于開展“長效監護·穩定回歸”提升特定精神障礙群體居家康復效果三年行動指引(2020—2022年)》,實行“醫保報銷+財政兜底”全免費舉措,保障市域范圍內精神分裂癥患者應用進入國家醫保目錄的“一月一針”長效針劑,在冊精神分裂癥患者不分風險級別,全覆蓋推廣使用長效針劑。
全市各精神專科醫院、63個鎮(街道)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使用長效針劑服務,3400多位符合條件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已使用長效針劑。
2017年起省殘聯將社區康園中心建設納入省十件民生實事,出臺實施方案。
民生周刊:近年來,心理健康問題呈低齡化趨勢,對于這一問題,廣東有哪些舉措?
韓軻:近年,我們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部署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工作,整合并大力宣傳省級12320、團省委12355青少年心理熱線等4條24小時心理援助熱線,指導20個地市開通心理援助熱線,全省建成省市縣鎮四級心理危機干預人才隊伍,為青少年人群提供更加方便可及的心理健康服務。
廣東確立國家試點城市江門市、深圳市和省級試點城市珠海市、惠州市、中山市,將青少年人群心理健康服務作為試點的重要工作內容推進。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廣東省衛健委及時出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導專家共識》,就學生停學和延遲開學上網課不適應、親子關系緊張與家庭矛盾、電子游戲成癮和網絡依賴風險增加等帶來的不良情緒和心理問題,提供專業的心理分析和疏導方式。
今年,依托國家精神衛生—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項目,進一步推進深圳、江門、惠州、珠海和中山等5個國家和省級試點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
為35.7萬名精神障礙患者辦理精神類殘疾人證,持續提升困難和重度精神殘疾患者的護理補貼。
包括項目地區加大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相關宣傳教育活動,做好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測評和心理健康核心知識知曉率調查,推進轄區內40%以上精神專科機構設立兒童青少年心理門診和40%以上兒童專科醫院、婦幼保健院、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開設精神(心理)門診,普遍建立學校和精神衛生醫療機構的協作機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