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嘉
微時代以“互聯網+”為顯著特點。“互聯網+”為高校音樂教育改革和發展提供了良好契機。對此,高校要基于自身的音樂教育改革創新訴求,與“互聯網+”進行深度融合,對音樂教育的組織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等進行改革創新,實現對高校音樂教育模式的全新構建,提升高校音樂教育水平,促進高校音樂教育實現創新良好發展。
在微時代下,高校高度重視與“互聯網+”要素實現深度融合,據此促進音樂教學實現良好的創新發展。在微時代下,各類新型社交媒體軟件和網絡平臺層出不窮,諸如微信、微博、抖音等實現了迅猛發展和廣泛的用戶覆蓋。各類新型社交媒體具有快捷靈巧的特點,能為用戶提供具有個性化特點的信息服務,并構建虛擬社交的互聯互動“微環境”,高校學生在微時代和“微環境”中極為活躍。對此,高校開展音樂教育,必須依托微時代和“微環境”,將教學資源盤活,并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實現對音樂教育模式的全新構建,推動音樂教育實現轉型和創新發展。
在微時代,高校應拓展音樂教學的創新空間,促進音樂教學模式實現創新。高校在開展音樂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應充分利用微媒體,形成高效及時的音樂教學傳播方式。高校應依托微媒體平臺,充分挖掘音樂資源,為學生對音樂課程的自主學習構建開放性較強的學習渠道,有效激發學生在音樂課程學習中的能動性,推動學生的角色轉換,學生不僅是音樂課程知識的接受者,還是音樂信息和資源的傳播者,充分彰顯學生在音樂教學中占據的主體地位。要深入挖掘微媒體視域中的音樂資源,促進對音樂教育模式的完善創新,對學生的音樂藝術視野進行拓寬,增強學生對音樂藝術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水平,開發學生的音樂思維和素養。在開展音樂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依托微媒體平臺,對音樂資源進行清晰直觀的呈現,充分發揮微媒體具備的音樂教學優勢。
在微時代,高校應對音樂教學理念進行創新,拓寬音樂教學思路,豐富音樂教學方法。音樂教師要深刻認識微媒體對高校音樂教學形成的滲透,并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音樂教學。音樂教師要充分利用微媒體具備的影響力,綜合考慮音樂教學內容、學生的身心特點以及學生的音樂學習需求,對微媒體音樂資源進行精心篩選,對音樂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清晰梳理和優化整合。在開展音樂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教師應合理運用微媒體音樂,深入挖掘微媒體音樂蘊含的文化底蘊、藝術價值、審美內涵,充分發揮微媒體音樂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
高校音樂教師應依托新媒體平臺構建音樂教學的創新機制。高校音樂教師可鼓勵引導學生在各類社交平臺,諸如微博、微信、抖音上發布日常音樂學習和演奏的片段,聚集以青年為主體的觀眾群。對觀眾點評和建議進行收集篩選,對音樂教育形成反饋,據此對音樂教育的組織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進行調整。教師可將民族民間音樂引入音樂教育創新實踐中,并對探索成果進行匯編,形成精美的節目加以排演,然后在各類新媒體平臺上發布展示,收集觀眾評論,深入考察市場文化環境,探究音樂發展現狀和本質規律,在此基礎上契合青年觀眾的音樂審美,創編更多精美節目,并與音樂產業加強合作,推動校企合作,促進對音樂教育模式的創新。高校在開展音樂教育的實踐過程中,對美聲唱法進行民族化改進、對民族器樂實施聲腔化演奏等形成的創新探索成果,均可在新媒體平臺上進行發布,并對觀眾意見進行收集,形成反饋,據此為音樂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指導作用。
高校應將音樂教學內容融入微課教學中。例如,高校可將舞蹈教學內容融入微課教學中。舞蹈教學與音樂教學具有相輔相成的密切聯系,教師可通過微課向學生重點播放舞蹈教學涉及的動作技巧,引導學生對之進行反復觀看,熟練掌握舞蹈動作重難點,提高舞蹈教學效率。高校可將鋼琴教學內容巧妙融入微課中,以微視頻對鋼琴教學曲目進行播放,引導學生在反復觀看微視頻的過程中,強化學習記憶,提高鋼琴學習效果。高校還可將聲樂教學內容融入微課中,以微課形式展現聲樂教學內容,指導學生對聲樂重點知識進行直接學習,為學生提供標準化的教學內容,增強聲樂教學效果。教師要對網絡資源具備的優勢進行充分發揮,實現對音樂教學范圍的拓展延伸,對學生現有的音樂知識體系進行豐富;教師應對微課資源進行靈活運用,充分發揮其教學價值,促進音樂教學效率實現大幅度提高。音樂教師可對音樂教學進行深入挖掘,以此為基礎,將音樂教學重點內容制作為精美的網絡視頻,并對視頻時間進行控制,凸顯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以教學視頻內容為依據,開展探究討論,并完成各項教學任務。
在微時代下,高校音樂教師要注重對音樂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創新,良好滿足班級學生對音樂課程的學習需求,依托先進的技術手段,對音樂教學環境進行良好創設。教師可將多媒體工具和信息技術結合起來開展音樂教學,并制定課堂教學的系統計劃,利用互聯網工具,提高音樂課堂教學效果。音樂教師可組織學生聆聽音頻片段,沉浸在音樂藝術的高雅氛圍中,感受音樂藝術的魅力,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另外,音樂教師要加強課堂教學互動和師生交流,實現對音樂課堂教學效果的良好改善。
在微時代,高校對音樂教育模式進行全新構建,應加強音樂微課程建設。具體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1.對精品音樂課程資源進行優化和共建共享,促進音樂教學課程實現良好的轉型突破。高校應依托現有資源,建設精品音樂教學課程,并靈活運用信息技術,促進精品音樂課程資源實現高度共享,促進精品音樂教育資源實際利用率實現大幅度提高。高校要注重增強微課程的開放性和優質性,對現有音樂教育資源進行提煉,形成高質量的音樂教學微課程。
2.引導教師發揮創造力,對音樂微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深度挖掘。微課程細化了教學知識點,凸顯了教學重點。對音樂教學微課程進行開發,要求教師在依托自身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對音樂教學內容進行創造性的提煉創新,將抽象性較強的音樂技法、術語等專業知識轉化為形象直觀的教學微視頻,便于學生理解。例如,某高校音樂教師在開展《基本樂理》的教學過程中,制作“調式”微課程,首先對具有不同風格的中國繪畫和西方繪畫作品進行展示,引導學生從視覺層面感受繪畫與音樂風格的相通性;其次,對中國民歌《茉莉花》的個別音進行替換,將之改編為與日本歌曲《櫻花》類似的,具有日本音樂風格的歌曲,引導學生體會音樂材料對音樂風格帶來的影響;最后,將調式的概念引出,并對之進行形象化的講解。整個微課視頻時長控制在6分鐘以內,在音樂教學中投放使用后,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構建專門團隊,以科學技術為保障,拓寬音樂教學知識內容的傳播途徑,為學生創設多元化的音樂課程學習渠道。微課程主要以“短視頻”形式對教學知識內容進行呈現,并能通過移動終端隨時隨地播放。對此,高校有必要構建專門制作音樂教學微課程的團隊,并以科學技術為保障,深入挖掘網絡資源,依托網絡“云”平臺,對音樂微課程進行制作,并方便學生通過各類移動終端隨時隨地學習觀看音樂微課程,實現對學生音樂學習需求的良好滿足。
在微時代,高校要靈活運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微媒體,搭建音樂教學平臺。音樂教師可構建微信交流群,組織學生在線上討論音樂話題,鼓勵引導學生對音樂觀點進行自由表達,并分享音樂資源和精美課程。同時,音樂教師在開展音樂課堂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應靈活運用微媒體資源,引導學生借助微媒體平臺開展音樂實踐,例如,在抖音上發布自己創作的音樂作品。音樂教師也可利用抖音,發布音樂教學課程,據此拓寬音樂教學平臺。
綜上所述,在微時代,高校要通過拓展音樂教學的創新空間、對音樂教學理念進行創新、依托新媒體平臺構建音樂教學的創新機制、將音樂教學內容融入微課教學中、對音樂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加強音樂微課程建設、搭建音樂教學平臺等策略措施對音樂教育模式進行全新構建,有效提高音樂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