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睿賢
在“德育為先”的新教育形勢下,小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將教學視線進行實際的轉移,不僅要重視小學生的文化學習水平,還要重視學生思想素質教育的發展,讓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得到實質的進步。然而,在現實教學中,部分教師只關注了學生的文化水平,而對學生的素質教育關注不大,甚至采用的教學管理方式比較單一落后,不僅影響了小學生總體素質的進步,還影響了班級管理的高效形成。為此,在具體的德育實施過程中,教師要進行精細化的管理,讓小學生能主動配合教師的教學,提升他們的情感與素養。本文站在精細化管理的角度對小學德育的實施進行了實際的研究。
精細化管理是現代企業管理文化中的一個概念,這種管理模式具有很明顯的個性化和人文性特點,強調的是個體的發展主動性和綜合性,旨在為個體的進步做好發展基礎。在當今的教育管理中,教師也應嘗試將精細化管理模式應用起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班級的管理水平。
小學德育的精細化管理重點在于改變以往重視學科成績而忽視學生品質教育的現狀。在傳統的觀念中,不僅學生家長只重視學生的文化學習能力,導致學生成為只知道背誦書本內容的“書呆子”。在家長的影響下,學生自身也在生活中將全部的精力用在學習文化知識方面,而在生活中的心理和品質往往顯得弱勢很多。此外,在實施德育中,部分學校存在粗放式的管理狀態,比如,學校只是在口頭上高喊重視素質教育,而在實際行動中卻無法進行高度的重視,甚至難以形成一套屬于本校的德育實施方法。在如此粗放和表面化的影響下,學校的德育管理水平無法提升。而實施精細化的管理模式,首先是學校很重視德育,并提倡教師想出一些精細化的管理方式,將之貫徹在德育的始終。通過實施精細化的管理模式,可以提升學校管理的全局意識,執行更高標準的發展計策。
精細化管理具有現代管理模式的優點,將之應用在小學德育中,對當前的德育水平具有實際的提升意義。當前的教育背景下,學生的德育素養是衡量一所學校辦學水平高低、教學理念是否科學的重要指標,可以為學生選擇學校提供實際的參考。學校引入精細化管理模式后,一方面可以促進學校領導積極想辦法,迎接來自其他學校的競爭壓力,并改善學校的指導方針和教育對策,提升學校的管理的科學性。另一方面,通過實施精細化管理模式,還可以促進學校教師的素質提升,帶動更多的學科教師進行素質教育內容的學習,進行實際的教學互動,讓教師們想出更好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發展提供更好的教學支持。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受家長的影響較為深厚,體現為教師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多,對學生的德育重視程度不足。在德育教學中的方法也相對落后,體現為,教師為了應付上級的指示而進行隨意地教學,方法基本是死板單一的。在教學中,部分教師依然采用相當傳統的教學形式,對學生進行深度的說教,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心情,阻礙了德育的實施效果。
在實際的德育實施過程中,部分學校自身存在形式主義的傾向,在上級召開了相關的會議之后,學校會在第一時間通知教師,而一旦上級不進行深度的檢查,學校的德育管理也比較松垮,停留在應付和走形式的層面上。此外,學校在德育內容的選擇上,存在比較粗糙的現狀,體現為對學生的發展現狀不關心,對德育的管理不夠細致,尤其是在德育的實施方式和內容研究上不夠深入。如此,不能讓教學內容滿足德育的發展需求,無法提升德育的真實水平。
在傳統的教學認知里,不少教師認為自己面對的是小學生,對小學生進行教育就該用比較粗暴的方式,免得學生不聽教師的教誨,甚至與教師發生沖撞。所以,在這種方法的支持下,部分教師采用命令的口氣對學生進行教育,一味限制或打壓學生的個性,無形中給教育帶來了更多的阻力。在教師的強壓政策下,多數學生帶有嚴重的抵觸心理,甚至產生了消極的人生情感和心理,導致學生逃避、不勇敢、不自信等心理問題的產生,對其將來的發展極為不利。為此,學校在進行德育管理中,應對教師進行比較權威的指導,讓教師樹立為學生發展服務的初心,努力為學生做好人生的指引,讓學生逐漸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和心理素質。
針對當前小學德育實施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學校應進行實際的關注,并采用精細化的管理模式,讓德育的效果最大化,提升學生的綜合發展素質。
語言的藝術性主要體現在合理應用的人身上,不懂得應用語言的教師將會讓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為此,學校應首先在提升教師的語言能力方面下功夫,讓每個教師修煉好自身的“內功”,讓教師通過自身的功力影響學生,感染學生,促進學生和教師之間的平等交流,也帶動學生積極聆聽教師的教誨。
對所有教師而言,了解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是一項很緊迫的任務,因為充分了解了學生,教師才可以“對癥下藥”,給予學生實際的指導。為此,教師應樹立高度的責任心,在教學中認真觀察學生的一舉一動,并用自己的專業語言和耐心給予學生實際的指導。比如,在現實教學中,我經常關注學生的交流方式、感興趣的話題,并總結他們的思維方式。我在長時間的工作中總結了一個方法,那就是在總結了學生的個性特征之后,針對他們的實際情況與他們展開實際的交流,這時候的我不再是以教師的身份與他們交流,而是站在一個大朋友的角度,對他們進行耐心地講解和指導。記得我們班有個男生,性格比較暴躁,對誰說話都一副打架或攻擊的樣子。我通過對其生活環境了解之后,發現他的媽媽說話比較強勢,一旦發現他做錯題或做錯事情就對他冷眼相對,如此造成了他的這種性格。于是,在后來的交流中,我試著站在他朋友的角度,順著他的意思來,然后,用平和的語氣和他說:“你看,既然我們是朋友,那么我們就該平等相處,如果你一直以一種強勢的態度對待朋友,那么,朋友不僅會遠離你,還會對你豎起一道隔離墻。”通過講道理和耐心地指導,這個學生終于認識到了自己的問題,他在后來逐漸發生了變化,能理解其他同學,并在同學有困難的時候主動幫忙。
1.注重培養生活品質
無論接受怎樣的教育,學生總歸要回歸生活的,所以,生活也是一門藝術。為此,在實際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生活品質是不可少的內容之一。培養學生高尚的生活品德是小學教師需要關注的重要內容。在物質生活條件逐漸變好的時代背景下,很多小學生自身的生活經歷不足,加上他們的心理素質脆弱,容易被外界的環境所動搖。所以,當他們看到一些外在的不良行為時,很容易受不良風氣的影響。為此,在德育中,教師要從實際生活關注學生的健康,將德育的管理范圍精細化。例如,學校可以設立相應的德育管理渠道,加大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力度,讓班主任教師做好與家長的溝通工作。班主任教師要深入每個學生家中進行實際的深入了解,觀察學生的生活環境,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況,并讓家長為學生創造良好和積極的生活環境,為小學生的生活品質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
2.通過生活小事來塑造學生品質
德育的實施感化不是高大上且遙不可及的事情,德育的實施應該滲透在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不是理論的堆砌。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實際的生活瑣事來進行實際的指導,讓學生感受到生活是自己不可逃避的一部分,需要自己維護好生活中的各種關系。例如,為了讓學生真實體會到教師的教學辛苦,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上臺分享一定的故事,讓他們真實感受一次講課的艱辛,然后讓他們發自內心地為老師端茶倒水;在家庭中,教師要做好家長的指導工作,讓家長為孩子留出一定的勞動空間,讓孩子為爸爸、媽媽洗洗腳、多以“我愛你”“謝謝你”等愛的語言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愛。在這些瑣碎而細致的細節中,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和父母的關心,還可以幫助他們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此外,除了在生活細節中進行德育引領外,學校教師還可以通過組織實踐活動來豐富學生的認知,讓學生在活動中形成自己的人生三觀,塑造學生的美好品質。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做好事”的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幫助陌生人過馬路,可以幫助孤寡老人曬被褥等等。在具體的實踐體驗中,學生領悟到人家有愛的真諦,從而在生活中成為細心和有愛心的人,為他們的健康成長鋪路搭橋。
為了提升小學德育的真實效果,實施精細化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通過實施精細化管理需要建立在學校對德育的重視前提上,并需要學校教師作出實際的教學創新,注重生活品質的培養,并注重學生的實踐參與體驗,為學生營造相對健康、穩定的生活環境,從而逐步提升其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