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縣水務局,山東荷澤 274300)
(1)水、氣、聲、渣對環境的影響。生產廢水,主要包括工程開挖區排水、砂石料及機械設備維修沖洗廢水等,排入水體后,會增加水體的渾濁度,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是有機污染物,因生活用水量較少,可將生活廢水排入施工生活區的旱廁與糞便集中采用化糞池進行處理[1]。大氣污染源,主要是施工機械土方開挖、排放的尾氣、材料運輸及裝卸產生的粉塵。噪聲源,大致有連續的噪聲、施工機械設備的固定、移動斷續的交通噪聲等。施工期產生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固體廢氣物,應采取相應的措施,以防止污染環境。(2)社會環境的影響。這個工程,占地主要是農耕地。農田的減少,會影響當地農民的生產生活,影響對農作物的產出。工程場內運輸來往和對外交通頻繁,可能影響主要公路的通過能力,這樣會造成局部暫時道路不暢。施工高峰期,人員集中,勞動強度大,加之施工人員的基礎設施簡陋,為傳染病的爆發和流行提供了條件。(3)水土流失及生態環境的影響。工程建設過程中,會造成人為侵蝕為主的水土流失,發生在施工開挖區、棄土棄渣區、生活區等為主,水土流失,會破壞現有的地表植被,并產生新的水土流失,讓這個地方生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工程實施后,小流域水土流失得到控制,通過植被恢復,增加植被覆蓋面積,可以改善周邊小氣候,優化生態環境。
(1)社會環境影響。實施灌區節水工程,節約了水資源,為農業保障提供供水,使水資源供需矛盾緩解,促進單縣經濟發展。改善種植結構,優化農業生產條件,改變傳統的耕作方式,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振興單縣的經濟。灌區渠道襯砌,增加渠道輸水和輸沙能力,減輕引黃灌區上游泥沙處理負擔,防止總干渠淤積。(2)減少災害影響。通過實施工程后,渠道兩側滲漏和配套建筑物漏水現象減少了,地下水位降低了,灌區人民的生態環境得以改善。通過實施配套工程,進一步完善灌區灌排體系,澇能排,旱能澆,減少了水旱災害,大大增強了水利效益。(3)生態環境影響。通過實施工程,把更多的引黃水,供給灌區下游地區,開發利用有限的地下水資源大量減少,地下水漏斗區擴散被遏止。緩解灌區水資源匱乏,美化生態環境,調節局部氣候,促進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2]。
引黃灌區農業節水工程施工期間污廢水主要來自于生產廢水和施工人員的生活污水;工程完畢后運行期間無廢水產生。
2.1.1 生產廢水
(1)砂石料及機械車輛沖洗廢水。在施工營區或機械停放區設置隔油沉淀池,經隔油沉淀池處理后的廢水主要用于施工區灑水降塵,對廢水進行處理。施工單位應委托有資質的部門定期清運污泥,進行無害化處置。(2)基坑廢水。本項目基坑廢水主要是圍堰內原來的河水、滲水和降水,其水質與原渠道內水質基本相同,只需在基坑內開挖集水池,讓坑水靜置后進行抽排處理。
2.1.2 生活污水
施工期生活污水,在施工現場設臨時旱廁,生活污水全部進入臨時旱廁,由當地農民收集做農肥綜合利用,禁止向周圍水體排放。
針對本項目特征,應采取以下措施減緩生態破壞:(1)不得在水體附近清洗施工器具、機械等,加強施工機械維護,防止施工機械漏油,若有漏油現象應及時收集,并用專門的容器盛裝后統一處理。(2)料不準堆放在水體附近,并應設蓬蓋或圍欄,防止雨水沖刷進入水體。(3)嚴格控制施工行為和臨時占地在工程紅線范圍內,準確定位水下清障地點與范圍,盡量減少對水生生物的干擾。在水下施工時,禁止將污水、垃圾及施工機械的廢油等污染物拋入水中,應收集后和工地上的污染物一并處理。(4)水工程的施工時間宜安排在枯水期,以避開大多數魚類產卵和幼魚成長階段,施工時盡量避開魚類的產卵區或幼魚生長區域。對施工人員宣傳教育,禁止捕撈魚類。
2.3.1 工程措施
對綠化區域進行土地整治,清除建筑垃圾,平整土地,用于恢復植被。施工過程中整地深度為0.4m,挑出土壤中不利于植物生長的碎石。建筑垃圾等雜物,然后按表層土清理—施有機肥—深耕方案進行,整理完畢后,采取相應的綠化措施來美化項目區環境,增加地表植被覆蓋率。方案要求整地后地面坡度不低于3°,土壤覆蓋0.4m以內的粒級為1cm以上的混凝土、渣粒及有毒有機垃圾已經清除,土壤疏松。經統計,本區土地整治面積為12.24hm2。
2.3.2 植物措施
對渠道內設計水位以上0.5m區域,采用撒播種草進行防護,草籽選用狗牙根,撒播密度60kg/hm2。經計算,該區共需撒播種草12.24hm2,考慮2%的耗損,需草籽749.1kg。
按照噪聲防止有關規定,采取對固定生源封閉作業、流動車輛控制高音鳴笛等措施。對距離噪聲敏感點100m內的施工點,應避免夜間22:00~6:00時段作業,減少對居民影響[3]。
施工期固體廢物主要為開挖土石方產生的棄土、建筑垃圾及施工人員生活垃圾。施工人員產生的生活垃圾須收集后及時運送至環衛部門指定地點進行處理;棄土堆放于渠道兩側,施工完畢后棄土邊坡按1/2~1/3整平后全部綠化,防治水土流失。建筑垃圾應盡量綜合利用,不能回用的按環衛部門要求運輸到指定地點。
針對本工程施工期主要有作業設備產生的噪聲以及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揚塵、廢氣、生產廢水、生活污水等采取處理措施,在工程運行期做好水質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同時加強安全監測工作。
結合主體工程布局,現狀地貌的特征,工程建設新增水土流失方式,確定本方案水土流失防治分區為渠道工程區、建筑物工程區、施工生產生活區、臨時堆土區和道路工程區5個分區。(1)主體工程防治區。主體工程防治區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主要是植物措施,即渠道兩岸綠化,覆蓋林草。(2)施工臨時工程防治區。施工臨時工程防治區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主要為植物和臨時防護措施。植物措施即采用撒播植草的方法,對臨時占壓的荒草地進行跡地恢復,臨時防護措施主要是對臨時堆土進行覆蓋、攔擋防護。
根據上述分析,這個項目工程區,現狀環境保持良好,大的污染源和污染因素基本不存在。缺乏淡水資源,導致項目區生態環境有所惡化。實施本工程,可為項目區解決水源問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工程的實施過程可能會給項目區帶來一定的環境負面影響,但通過相應措施,可降低負面影響最低限度。建設項目實施時,應按當地有關綠化規劃要求布置必要的綠化設施,從根源上避免建設項目后期運行過程中對區域環境的不利影響。根據該項工程內容和環境影響情況,依據國家有關規范,工程總體環境保護投資為188.71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