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設計集團有限公司,浙江溫州 325000)
在地理信息資源采集、加工、分發中,必須注重應用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基于服務導向,屬于重要基礎設施。在數字中國地理空間框架中,地理信息數據體系為核心,屬于資源、信息庫建設重點。通過建設數字空間框架,推廣應用服務,加快城市信息化進程,促進城市科學發展。
(1)數據獲取難。通過地方調研結果可知,地理信息數據通過采購方式獲得,相應增加成本費用,且部門需要向政府申請經費,在此種情況下,若缺乏專業隊伍支持,將無法保障地理信息采集質量,也無法對數據予以維護。若缺乏經費時,將會降低數據共享利用率,對數字城市信息化建設影響較大。若共享機制不完善,各部門各自為政,同區域建設重復的地理信息數據,造成重復勞動、資源浪費現象。(2)數據缺乏統一。在采集、存儲數據時,所遵循的標準不同,生產的數據也不徑相同,數據空間基準不統一、數據屬性字段不統一、數據格式不統一,相對加大數字城市建設、共享難度。所以在建設地理信息服務平臺時,必須注重坐標基準、數據屬性字段、數據格式的統一。(3)數據更新慢。當前,隨著信息化建設發展,對于信息數據時效性要求較高,和城市發展差距大。城市發展速度加快,相應提升了經濟發展速度,改變了城市地物面貌。遵循相關法律規定可知,政府定期撥發財政經費,同時對地理信息數據予以更新,確保數據信息準確性。但地理信息數據生產周期時間長,更新不及時,遠遠跟不上城市建設進程。
在建設數字城市時,對于城市空間、屬性數據的要求較高。空間定位系統、多傳感器、測量學知識,對空間信息獲取技術推動影響非常大,可以確保數據信息獲取的自動化、準確化[1]。(1)全球定位系統是通過導航衛星電文,利用電子測距、距離交匯方式,精確定位陸地、海上、空間,屬于近期發展的空間測量技術,隨著我國對北斗導航的應用,對測繪行業進行一場技術改革。(2)多分辨率遙感技術。遙感技術成熟度提升,借助多時相、分辨率、傳感器優勢,展示出技術水平。在數字城市建設中,遙感技術的應用價值較高,能夠提供地理數據,對城市動態變化趨勢、城市環境進行實時化監測,屬于重要空間數據來源,可以作為重要框架載體。(3)數字攝影測量技術。在攝影測量發展中,數字攝影測量屬于重要階段,可以生成數字線劃矢量、數字正射影像、數字高程模型等各形式的數字化產品,同時通過數字正射影像,用自動或是半自動方式提取專題信息,將結果存儲到地理信息數據庫內,實現數據庫自動建立及更新。(4)多傳感器集成技術。在應用該項技術時,需要借助空間數據采集傳感器,全面采集空間數據,為數據采集提供高效、全面方式。利用多傳感器采集信息,能夠獲取數字城市建筑立面幾何、紋理數據信息。
城市空間信息、屬性信息,和位置相關性強,并且具備時序性、區域性特點。通過建設數字城市,各類數據信息應當遵循標準要求,確保異構數據的標準化與規范化。在數字城市建設中,涉及到多部門數據。由于具備異構性特點,無法有效應用數據資源,因此逐漸成為研究熱點。當前,空間數據共享,包含共享平臺、數據庫操作、數據交換等。考慮到數據信息的安全性及保密性,通過利用分析不同的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優勢,提升技術之間的融合度,使平臺與平臺之間、數據庫與數據庫之間、用戶與用戶之間實現共享訪問、透明使用的功能[2]。
數字城市的數據分布較廣,由不同部門建設與管護。為了實現數據共享,利用計算機寬帶技術、網絡上云技術,可以實現無縫操作。借助計算機技術,可以共享網絡資源,結合不同區域數據信息,形成網絡數據庫。為了確保海量數據傳輸的安全性,數據加密方案,解決了數據泄密的問題,對數字城市建設影響非常大。
(1)數據庫技術。數據倉庫技術,可以隨著數據時間進行整合,對經營管理決策、數據主題提供技術支持。通過數據倉,可以存儲管理空間數據,高效適應數字城市時態、空間特征。將空間數據引入到數據倉庫中,可以截取不同時期信息數據,提供問題解決與處理依據。(2)海量數據存儲技術。在數字城市中,包含海量數據信息,不僅包括電子地圖,也包括數據信息,因此對存儲技術的需求較高。存取海量數據,必須利用計算機并聯方式,優化計算機系統性能。通過小波變換算法,壓縮和解壓數據,全面提升數據存儲效率與質量。
(1)地理信息技術。地理信息技術,依賴于地理空間數據。在計算機軟件、硬件支持下,可以有效采集、存儲和分析地理空間數據、屬性數據。在數字城市建設中,數據信息為重要基礎。通過地理信息技術,能夠對數據信息予以管理。(2)三維可視化、虛擬現實技術。三維可視化技術,屬于重要交互工具與窗口。借助虛擬現實技術、三維可視化技術,可以實現信息世界與物理世界的虛實交融、全方位映射,數字孿生的衍生,為數字城市預測的推演更加精準。(3)智能決策、專家系統。數字城市建設,應當符合政府規劃要求,同時提供專家系統、智能決策,為決策人員提供方案,同時可以加大技術支持力度。上述信息技術,可以有效應用到經濟、社會發展中,提供科學化決策依據。(4)3S技術。3S技術,需要聯合新型觀測技術,例如地理信息系統、空間定位系統、遙感系統等,高度集成多種技術,才可以發揮出技術優勢。
數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臺是數字城市實現空間化、可視化的基礎,是經濟社會信息化發展的基礎平臺。它能支撐海量的數據管理,以分布式、多類型、多尺度數據進行一體化管理,通過數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臺,可以綜合化管理異構數據。通過客戶機/服務器結構,實現多機構部門的協同辦公,轉變傳統獨立辦公模式。通過此種模式,可以消除各機構辦公差別,只是存在不同管理業務。注重共享數據資源,全面維護責任與功能,對現有管理模式予以創新[3]。
(1)建立多級更新維護機制。由各監管部門自行進行數據的在線更新方式,通常在線更新是對局部的數據庫進行更新方式,由于更新的數據規模較小,時間較短,可以在空間基礎信息共享平臺的客戶羰實現。還有一種就是針對數據大范圍、大面積的全面離線更新方式。由專業的平臺維護單位進行,因數據量大,直接在線更新影響用戶體驗,所以維護選擇離線更新方式,將原來的數據遷移至歷史庫中,用新的數據更新至現勢庫中。(2)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增加更新頻率。在城市千變萬化的新形勢下,城勢、地形、地貌、地物的變化頻繁。數據的更新周期愈短,則現勢性就越強。為保證數據的現勢性及有效性,各級領導需加強重視,每年在財政預算中可以引入數據更新費用,注重宣傳和維護數據信息,制定和落實數據的更新維護工作。(3)建立數據資源共享機制,共同維護責任。在市縣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一體化背景,必須高度重視數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臺的融合,建設多功能、異構型數據,涉及較多維護量。所以,遵循數據資源共享、共同管理模式,全面發揮出節約性、快捷性、準確性優勢,確保數據更新共享流程的合理性[4]。
城市信息化建設發展中,數字城市屬于重要產物,涉及到城市發展多領域。將現有技術作為基礎,落實管理制度與機制保障,提升社會信息素質,以此確保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運營效果,全面做好維護與服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