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賜
“把關人”這個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學者庫爾特·盧因于1947年《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書中明確的。
1950年傳播學者懷特將此觀念引入新聞研究領域,明確提出了新聞篩選過程的“把關”模式。巴斯將把關理論研究引向社會控制模式方向,他提出了“雙重行為模式”,即把新聞流動的過程分為采集和加工兩個前后相連的部分,并指出真正的把關人是從事新聞采集的人或組織。
隨后,在沃特·吉伯、赫斯克等人的帶動下,“把關人”理論逐漸豐富走向成熟。
“把關人”作為一種傳統的傳播學理論,在當今新時代下仍然在傳播領域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這種影響具體表現在媒介領域,就是互聯網媒介對受眾接收信息的把關。
網絡媒體通過研究受眾媒介使用習慣,可以輕易地從海量的數據中尋找到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在確定受眾的這種“個性化”需求后,網絡媒體就可以據此進行信息的“把關”,將契合受眾知識結構、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種種信息傳遞給受眾。
在當今時代,人們更樂于接受與自己意見相符合的觀點、信息,而網絡媒體的這種“把關”恰好滿足了受眾的內心需要,從而更容易與受眾產生共鳴,達到媒體吸引受眾的目的。
在這種“把關”模式下,高精度的大數據計算已經深度洞察了受眾的思考,這雖然可以進一步契合當今分眾傳媒向受眾提供個性化服務的需求,但與此同時,這種“把關”模式也容易造成人思想上的禁錮。
①影響受眾的思想健康。網絡媒體通過這種模式的“把關”,過濾了與受眾意見不相符的信息,而篩選出與受眾“志同道合”的信息。長此以往,由網絡媒體這種把關作用在受眾周圍形成的歪曲的“擬態環境”,會不斷強化受眾對自我觀點的肯定,膨脹受眾內心的想法,使受眾變得越來越固執己見,甚至走向極端化。這種把關作用反映在實際生活中,就是網絡媒體的“個性化推送”。為了吸引受眾,網絡媒體通過大數據,對用戶想要閱讀的信息進行提前預判,用戶看似選擇了喜歡的內容,而實際上大部分與其沖突的信息已經被隔絕了。這對受眾的思想健康,尤其是對青少年群體,有很大的危害。
②受眾隱私的泄露。這種把關作用是建立在大數據基礎上的,為了更好地實現把關,就需要網絡媒體應用收集到的大量用戶的有關信息。從姓名、電話到住址、生活習慣,這些都會通過受眾對網絡的使用而泄露出去,這就有可能造成受眾的透明化。而如今對受眾隱私的保護卻沒有強效的管制措施,從而引發許多問題。
傳播內容大量重復,新聞自身的價值下降。網絡媒體通過這種把關作用,根據用戶的價值觀,篩選并過濾信息,這樣就造成了大量重復信息的傳播,使傳播內容變得單一化。同時,這種把關作用大多根據用戶自身喜好來私人定制,而用戶只接收符合自己價值觀的新聞,這就導致大量有價值的新聞信息被過濾,而只傳播單一的符合受眾價值觀的新聞,使得傳播內容的新聞價值下降,其他有新聞價值的信息難以傳遞給受眾,造成信息匱乏。
①造成社會碎片化。由于受眾的個性被“把關”作用大大強化,擁有相近個性的受眾會逐漸形成自己的“圈子”,而這種圈子具有很強的排他性,這就在網上編織了一個個“信息蠶繭”,他們拒絕聽取與他們觀點不相符的信息、意見,而且越來越固執,造成了嚴重的群體極化。相比于“圈外人”,受眾更傾向于和“圈內人”交往,“蠶繭”之間很難有溝通,長此以往,社會各團體之間的矛盾得不到調解,就不利于社會團結和社會集體意識的凝聚,整個社會就碎片化了,使得社會成員在一些基本問題上很難達成社會共識。
②導致人們對主流媒體的信任度降低。在大數據的支持下,網絡媒體可以分析出受眾對各個思潮的不同態度,將受眾感興趣的信息推送給受眾,從而進一步擴大思潮的影響力。各種社會思潮與主流意識形態的博弈就形成了對信息的不同解讀,有不同的立場、態度、行為。這就導致人們對主流媒體的信任度降低。
1.辯證看待網絡媒體的這種把關作用,優化媒體大數據算法,對重復的信息進行過濾。這樣做既利用了網絡媒體及時性的優勢,同時避免了傳播內容新聞價值的下降,讓傳播內容變得豐富多樣,也開闊了受眾的視野。
2.完善保護受眾隱私的法律法規,嚴厲打擊隱私泄露事件,并設立專門的網絡信息安全部門。法律的出臺可以讓執法者在打擊這類行為時做到有法可依,使公民的隱私得到法律的進一步保護,同時也是對侵權者的一種警示。
3.媒體應設計專欄,涵蓋當日要聞;設計帶有獎勵性、趣味知識性的活動,刺激受眾閱讀。受眾通過閱讀不同的信息,就可以接觸不同的觀點和意見,從而打破信息繭房的束縛,對事物形成正確客觀的認識。
主流媒體應該積極與新媒體相結合,制作大眾喜聞樂見的新聞來吸引受眾,奏響主旋律,傳遞主流價值觀,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受眾的思想,進而提升人們對主流媒體的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