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沛倫
新聞記者必須做好采訪前的準備工作,因為在新聞制作的過程中,采訪是重要環節,影響著作品的最終質量。記者要從多個角度,運用好的文筆去增強新聞的真實性,提高新聞的感染力,在確保質量的基礎上吸引更多的受眾,這樣才能提高新聞采訪寫作的價值。也就是說,記者應該具有獨辟蹊徑的寫作視角,要善于從獨特的角度去看待新聞事件。
新聞角度是記者在新聞采訪和新聞寫作過程中認識和表現新聞事實的著眼點和側重點。知名記者艾豐把選取新聞角度比喻為“探礦”,指出“新聞價值在事實內的蘊藏是不均勻的,有各種不同的‘礦藏’,選擇好的角度,就是為了便于記者更迅速、更順利地開采這些價值”。
在新聞采訪寫作過程中,應找到合適的角度切入,引導受眾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入思考。
記者在采訪寫作時要善于選取新聞場景和人物,讓新聞有更多的看點。比如在進行火災報道時,可以通過鏡頭語言和事件知情人的講述,去還原災情,這樣受眾才會了解火災原因和防火常識,這一新聞才會發揮真正的社會價值。
1.主題不夠鮮明。一般情況下,在新聞采訪結束后,記者都應該針對寫作內容提煉寫作大綱,選取寫作角度。但是目前大部分新聞采訪寫作內容并不突出,主題不夠鮮明,沒有凸顯出新聞的時效性和真實性,這種新聞是無法感染受眾的。
2.稿件帶有強烈的個人主觀意識。一些記者采訪時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馬馬虎虎,獲得的材料不夠翔實,甚至因為準備工作做得不夠充分,讓采訪陷入尷尬境地。有的記者在沒有深入了解新聞事實的情況下,總是相信自己的主觀臆斷,在這種情況下所寫出的稿件也會帶有強烈的個人主觀意識,很容易帶來負面影響。
3.容易陷入思維誤區。有些記者的思維不夠靈活,比較呆板,容易陷入思維誤區,不會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
新聞傳播的主要任務是向受眾提供有用的信息。作為傳播人員必須了解哪些信息是有價值的,需要采取什么方法將這些信息傳遞給受眾,所以采訪寫作是極其重要的。
1.堅持真實性原則。新聞是對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顯然是先有事實后有新聞。無論是播報哪一則新聞,都要確定其真實性,弄清新聞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過程和結果。
2.堅持實時性原則。新聞寫作極其講究效率,基本上采訪、寫作都是和時間賽跑的。只有新鮮才會有價值,如果時過境遷,那么這則新聞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
3.堅持客觀性原則。新聞記者應該從受眾視角出發去構建新聞,而不是從自己的個人喜好出發,因為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對同一新聞事件的認知也存在差異性,因此純客觀的新聞基本上是不存在的,但是也要做到能夠全面、準確地傳播新聞,盡最大可能還原新聞事件原本的面貌。
1.創新寫作視角。在新聞制作過程中,寫作視角是被不同觀點決定的,這就意味著記者應該有與眾不同的觀點,這一觀點必須在尊重新聞事實的基礎上創設性地提出,還需要結合受眾普遍關心的問題進行深入剖析,這樣才能吸引更多人的關注。
記者可以適當地拓展、延伸視角,彰顯新聞報道的獨特性,這里的獨特是指求異思維,主要是指和常人不太相同的看法。具有求異思維,意味著記者思維比較活躍。一旦思維受到阻礙,就容易陷入誤區。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迅速轉換思維,盡可能地拓展寫作思路。
2.追求不同的風格。記者寫作要努力追求不同的風格,樹立創新意識,在確保新聞真實性前提下,采取多種寫作手法,盡量形成特色。在細節描寫中,更需要應用求異思維,只有采取個性化的語言去描述細節,才會讓新聞更具亮點。
3.站在全局高度選取寫作視角。在新聞寫作過程中,角度的選擇是必不可少的,無論是發現事實,還是挖掘與表現事實,都要選擇合適的角度。選角度的技巧有二:一是大處著眼,站在全局高度;二是小處著手,以小見大。
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才能找到獨到的視角,抓住最關鍵的問題,寫出具有強烈震撼力的文章。大處著眼,就是要有宏觀思維,要有全局觀念和大局意識。新聞是社會輿論的“晴雨表”。新聞報道要高瞻遠矚,反映時代重大主題,奏響時代主旋律。正式采訪前,要仔細思量和確定采訪什么樣的對象、確立什么樣的報道主題等。要站在時代的高度去審視和選擇采寫主題,依據主題選擇采訪素材,回答時代提出的問題。
小處著手,就是不能籠統地、干巴地、枯燥地講大道理、喊空口號,這樣顯然難以寫出好的新聞作品。要有效彰顯新聞作品的價值,還必須從小處切入,從一個具體事物說起,實現以小見大。
通過上文分析可以知道新聞采訪寫作獨特視角的重要性,面對同樣的新聞題材,如果角度選擇得好,就可以產生一篇佳作;相反,如果沒有選擇最佳角度,就很難挖掘新聞事實中最有價值的東西。在新聞采訪寫作過程中,要善于發現不足,及時改進,對新聞進行深入分析,構建與眾不同的觀點,注重應用求異思維。記者要有較高的寫作水平,善于挖掘新聞獨特視角,寫成具有傳播力和吸引力的稿件來提高新聞傳播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