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丹
以前有句俗話叫“看書看皮、看報看題”,這句話常常用作貶義,說是讀書看報不認真,走馬觀花。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醒目的標題是吸引人的關鍵,“題好一半文”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筆者作為一名廣播記者,曾經非常忽略標題的制作,覺得標題是報紙報道的事兒,廣播新聞是不需要標題的。但是經過多年的新聞實踐,筆者認識到標題對廣播新聞的重要性,特別是一些重大戰役性報道、通訊、現場新聞,更需要用好的標題來提高立意,吸引聽眾。
下面筆者就如何做好新聞標題,談一些粗淺的認識和體會。
這是制作標題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則,后文說的巧用詩詞成語、善用修辭和導向正確,都離不開這個基本原則。特別是時政報道,基本都是以陳述句做標題,讓人看得見、摸得著。
比如《市委召開常委會會議傳達學習省農村會議精神研究我市貫徹落實意見》《省人大常委會到我市調研學前教育工作》《團市委組織團員青年參觀雷鋒紀念館》等等,這些標題語言凝練,揭示主題,是時政新聞標題的標配。其他報道題材,也需要題文相符,比如膾炙人口的通訊《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動態消息《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社會新聞《沈陽11歲男童跳蹦蹦床摔成重傷》等,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一些網絡新聞的“標題黨”給我們上了反面一課。
比如《這個城市新增十例陽性 緊急隔離》,看了標題讓人大吃一驚,打開文章一看,說的并不是新冠肺炎,而是甲肝病毒呈陽性,這個標題明顯是為了吸引眼球而設。
再比如標題是《延遲退休政策已出》,實際內容卻是有關部門正在廣泛征求意見,什么時候出臺還沒有具體的時間表,明顯是題文不符。所以,在制作標題的時候,一定要仔細斟酌,防止發生歧義、造成不良影響。
詩詞和成語是古人留下來的瑰寶,朗朗上口,膾炙人口,言簡意賅,寓意深刻。可以說,巧用詩詞和成語做標題,會給新聞增輝添彩。
筆者在采訪某知名戲曲家時,了解到她刻苦鉆研唱腔藝術,精益求精,為了保護嗓子,辣的酸的都不敢多吃,就是吃菜也少放鹽,只為攀登藝術的高峰。她的事跡深深打動了我們,經過反復推敲,我們化用杜甫的詩句,以“藝不驚人誓不休”作為這篇人物通訊的標題,得到受眾的肯定。遼陽市原有一家制藥企業,人員冗雜,包袱沉重,債務纏身,通過管理者大刀闊斧的改革,實現“瘦身計劃”,聘請專家開發出治療腦血栓的新藥,企業走上良性發展的快車道。記者在做這家企業的系列報道時,用了李白的詩句“輕舟已過萬重山”作為標題,在社會上得到很好的反響。在采訪遼陽市一名書法家歷經坎坷、甘于平淡、終于獲得成就的經歷后,筆者同事用了“也無風雨也無晴”為題進行報道。
此外,把成語作為標題也是有效的方法,簡短而有力。比如新聞調查《可怕的竭澤而漁式捕撈》,痛批一些漁民不注意修生養息。錄音述評《讓后起之秀唱主角》闡述了培養使用年輕干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隨著新聞事業的發展,新聞更需要用形象生動、新穎醒目的標題來吸引受眾,贏得受眾青睞。這樣一來,把多種修辭方式應用于新聞標題也就成為必然。
魏巍的人物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被選入中學教科書,這篇通訊的題目就是采用了設問的形式,在題目中拋出問題而不解答,讓受眾在新聞中找出答案,得出結論,運用得非常巧妙。
多年前,遼陽市有一家商業企業,由于管理落后,包袱沉重,已經資不抵債,瀕臨破產。在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引進省內一家知名品牌入駐,企業又煥發勃勃生機。筆者采用比喻的方法,用了《老樹新枝放異彩》為題對企業進行報道,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排比和對仗因為前后呼應、朗朗上口,也成為標題的常用形式。愛民社區積極為居民服務,筆者用了《串百家門知百家事解百家難——愛民社區熱心為居民服務》,把社區的主要做法都體現在標題上。
其他的修辭方法還有很多,比如頂真手法報道全力奔小康的《村無閑戶戶無閑人》,比如借代手法報道遼寧足球隊戰勝廣東足球隊的新聞《“東北虎”險勝“華南虎”》等,因為巧用修辭方法,為新聞增添了趣味性。
新聞的定義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是不是所有的事實都要報道?結論當然是否定的。新聞除了具有真實性、時效性、新鮮性、重要性等特性外,筆者認為還應該具有引導性,這是因為新聞必須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也是我們常說的輿論導向要正確。同樣,在制作新聞標題的時候,一定要將正確的輿論導向融入新聞標題中,特別是以發議論、講道理、明是非為主要目的的新聞評論,更應該“高舉旗幟、引領導向”,成為輿論引導的有效利器和重要手段。
比如,40多年前,《光明日報》發表的評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再比如《人民日報》發表的評論《滿懷信心走好中國道路》《有腐必反有貪必肅》《讓法治思維更加深入人心》等,無不體現黨和國家的意志以及人民群眾的心聲。還有在很多重要會議后,主流媒體都會發表評論員文章,為做好下一步工作作出部署、指明方向。
總之,新聞標題是新聞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在新聞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就要求每一名記者和編輯苦練內功,潛心鉆研,掌握好制作新聞標題這項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