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淵
新聞編輯是新聞輸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編輯質量直接影響新聞質量。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大眾不再單一通過傳統(tǒng)媒體了解新聞,新聞編輯工作面臨著機遇,同時也面臨著挑戰(zhàn)。本文將探討新聞編輯如何應對新問題,找到新思路。
過去,編輯被稱為信息的“把關者”,即新聞編輯對信息進行審核與修改后,信息才可能進入受眾的視野。然而隨著自媒體的出現,新聞編輯的主導權已經被削弱,甚至傳統(tǒng)媒體新聞編輯還需要利用現場民眾手機錄制的視頻作為信息來源。如果新聞編輯工作的時效性不強,那么在市場競爭中將處于被動地位。
新聞的同質化現象,是指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媒體的定位、價值標準、新聞內容及編排手法等方面都趨同。不同媒體間互相抄襲、模仿,一件新聞同時被多家媒體以相同的手段報道;新聞報道中只是對事實的簡單堆砌,缺乏深層次、全方位的深度報道,這樣的情況泛濫成災。
世界很大,每天發(fā)生的新聞不計其數。新聞編輯整合新聞的過程中如果不夠嚴謹,新聞內容很容易出現偏差。有的新聞內容空洞,沒有實際意義,也不是人們所關心的問題。雖然長篇大論了一番,卻是自說自話。有的新聞重點偏移,一篇新聞由不同的人編輯之后側重點不同,也出現不同的效果。有的編輯思想不過硬,不能深刻挖掘出社會問題,甚至自身想法有偏差,將主觀、不合適的想法融入新聞評論中,給受眾造成錯誤指引。
在目前媒體常見的采編體制下,編輯應該是占主導地位的,但這并不意味著編輯是萬能的,一切都要無條件地聽從編輯的指揮。一條新聞最終會呈現一個什么樣的效果,還要看編輯與記者溝通的效率和效果。比如一個選題從哪個角度操作是有講究的,雖然記者采訪完成后對新聞有自己的認識,但如果方向有偏差就會錯過一條好新聞。這就需要編輯與記者不斷溝通,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碰撞出靈感火花,這個火花很可能被記者忽視,卻被編輯捕捉到并且放大。
新聞編輯需要由幕后轉向臺前,參與到一線工作中。這需要建立更為完善的新聞編輯機制,鼓勵采訪與編輯工作的融合,打破編輯坐等記者交稿的傳統(tǒng)模式。同時,編輯也要設置相關話題,鼓勵受眾參與互動。
新聞受眾的需求已經改變,編輯要主動探索受眾喜聞樂見的新聞呈現方式,結合自己媒體的特征,在不偏離新聞事實的基礎上,進行內容和表現手法的創(chuàng)新。
以電視社會新聞編輯為例,編輯可以改變以往主播“正襟危坐”的新聞播報方式,將新聞內容以“畫中畫”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讓觀眾通過“畫中畫”模式回顧新聞事件發(fā)生的過程,以強化觀眾對新聞內容的領悟,收獲更好的新聞編輯效果;與此同時,在創(chuàng)新新聞編輯方式時,編輯還可以適度地在新聞內容中融入對事件的分析,幫助觀眾更清晰地理解新聞,以彰顯新聞編輯工作的價值,提高觀眾對新聞編輯工作的認可度。以“彩禮”問題為例,圍繞這一內容的新聞素材,編輯可適度在新聞中引入官方有關民法典條款的解讀,加深觀眾對這一問題的理解。
此外,新聞編輯要深入實際生活,挖掘有價值的新聞信息。需要開拓眼界及思維,去新聞發(fā)生地走訪調查,從而獲得有效信息。新聞編輯還要善于找尋新聞亮點,學會從不同維度分析新聞事件。以某地秸稈禁燒部署會議新聞報道為例,常規(guī)報道大多介紹會議的內容。但編輯可以添加近年來全國秸稈禁燒概況、新舉措等內容,并采集受眾的看法,突破呆板單一的報道模式,實現新聞價值的提升。
其一,新媒體時代新聞編輯需要和實踐相結合,多與社會接觸,從實踐中搜集第一手資料并進行編輯發(fā)布。新聞編輯想要編輯出高質量的新聞稿件,就必須到實踐中感受新聞的鮮活性和真實性。如果新聞工作沒有與實踐結合,就有可能導致新聞稿件的失真,無法生動反映新聞的特性,甚至出現與真實相反的狀況。
其二,新聞編輯工作需要強化職業(yè)道德,提高社會責任感。職業(yè)道德是新聞編輯工作開展的前提,面對新媒體時代下各種利益的誘惑,新聞工作者更需要強化職業(yè)道德觀念,遵紀守法,加強學習職業(yè)道德理論,提高社會責任感,實現新聞編輯的有效性。
其三,注重受眾需求。一個優(yōu)秀的新聞編輯,除了心里有一個大我,敢于承擔責任,還要有個小我,甚至忘我、無我,這就是說要將心比心,把自己當成受眾,從受眾的角度來看新聞。
其四,編輯工作并不只是簡單地將新聞素材經過整理、加工后發(fā)表在媒體上,而是要通過對信息的選取、加工和處理,去偽存真,去粗取精,讓更多的受眾盡快了解新聞事實。具體來說,就是如何把記者稿件中蘊藏著的正能量充分挖掘出來,把好的思想、好的經驗、好的事跡等,通過好的形式、好的手段奉獻給受眾。就像淘金者一樣,經過不斷地淘洗、篩選和提煉,將最有價值的東西呈現出來。
本文結合以往新聞編輯工作經驗,提出解決新聞編輯問題的對策,希望能對新聞編輯后續(xù)工作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