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博
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信息傳播成本越來越低,受眾群體可以在網絡中獲取海量信息資源,信息傳播的便捷性大大增強,新媒體逐漸受到不同年齡階層的受眾群體追捧。這種發展趨勢無疑給傳統媒體行業帶來巨大挑戰。電視新聞記者應順應時代發展需求,做好角色轉型,以促進電視新聞的長久穩定發展。本文對媒體融合時代電視新聞記者的轉型進行分析。
在新舊媒體融合時代,一些電視新聞記者因受傳統思維意識禁錮較多,習慣打官腔,未能站在社會民眾角度進行新聞報道。還有的電視新聞記者對自身工作認知過于保守,未能積極主動同移動媒體等新媒體合作。電視新聞記者轉型困難重重。
與新媒體報道形式相比,電視新聞報道工作過程較為復雜,電視新聞記者要對采集到的新聞素材進行加工、編輯,通過層層把關后的新聞才能在特定時間段播放。這一煩瑣的電視新聞播報流程,無法保證新聞信息的時效性。新媒體出現后,受眾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形式,了解時事新聞。針對這種情況,傳統電視新聞媒體應打破固有思維模式,簡化新聞記者工作流程,幫助電視新聞記者順利轉型。
以往,受眾大多通過觀看《焦點訪談》這種新聞監督類節目了解熱點新聞,但傳統電視節目互動性差,受眾無法對熱點新聞進行討論。而新媒體的輿論監督更方便受眾對社會熱點新聞事件開展討論交流。相比之下,傳統媒體輿論監督功能作用被削弱了。
以往傳統媒體新聞記者在日常工作中主要負責新聞采訪,并在采訪后將素材進行整理,寫成新聞報道。而在媒體融合時代,傳統新聞記者的采寫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受眾需求,新聞時效性較差。電視新聞記者要想在媒體融合時代順利轉型,就要努力使自己成為全能型人才,不但要掌握采訪、提問、寫作、拍照技能,還要學會運用新媒體技能,第一時間記錄身邊發生的新聞,在第一時間傳播出去。在提高自身新聞采寫水平的同時,還要保證新聞視角具有獨特性,確保自己制作的新聞具有新鮮性,符合受眾群體需求。也就是說,電視新聞記者在媒體融合時代應及時采集各類新聞信息,打破傳統固化思維,轉變工作模式,制作出為受眾喜聞樂見的新聞節目。除此之外,電視新聞記者還要具有敏銳的新聞洞察力,深入挖掘新聞內涵。在報道新聞時,應明確自身責任使命,秉持初心,把握輿論引領方向。
融媒體時代的記者是全媒體記者。媒體融合發展的趨勢要求媒介形態之間以及媒介內部各要素實現資源整合,不同傳播主體的職能邊界也變得越來越模糊。這對傳統新聞記者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廣州日報》為促進報紙與新媒體融合,要求新聞記者“能寫、能拍、能攝”,是文字記者、攝影記者、電視記者的組合。浙江電視臺教育科技頻道從2013年起便要求記者攝像都要能拍能寫能剪。也就是說,不同媒體終端的新聞從業者要為多個媒體平臺提供新聞產品,熟悉多種媒介終端的操作業務,轉型為“全能記者”。
當前,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社會群體可以借助互聯網傳播信息資訊。這就要求電視新聞工作者充分發揮傳統新聞媒體優勢作用,在海量新聞信息數據中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同時做好新聞輿論引導工作,凸顯新聞內容個性化。大數據技術的戰略意義不在于掌握龐大的數據信息,而在于對數據“加工”,實現數據的“增值”。依靠“數據技術”對大量的數據進行整合,發現隱藏在數字、抽象事實后面的“新聞故事”,再以形象互動的可視化的方式呈現新聞。
作為社會輿論的風向標,電視新聞記者應具備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善于利用新媒體宣傳價值觀,避免受眾群體被謠言所誤導。在媒體融合時代,電視新聞記者要深入到人民群眾中,懂得站在群眾視角進行新聞報道。
與此同時,電視新聞記者還要積極學習其他同事的新聞寫作方法及新聞播報方法,利用空余時間學習新媒體技術,以提高自身綜合素養。電視臺要為電視新聞記者提供學習的機會,定期組織新聞記者進行學習培訓,使其掌握先進的新聞采編技術,靈活運用各類新聞采編設備。
全球一體化時代到來后,新聞信息傳播已經打破空間與時間的束縛,社會民眾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實現溝通交流。電視新聞記者應努力滿足受眾群體的新聞需求。也就是說,電視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報道時,應深入挖掘有價值的新聞。為此,電視新聞記者應站在民眾視角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分析,做到如實報道,增強電視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和社會影響力。
綜上所述,在媒體融合時代,電視新聞記者要想順利轉型,就要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既要保證電視媒體的權威性,又要學會站在民眾視角解讀新聞事件,為民眾排憂解難。通過定期學習培訓,提高自身專業技能素養,學會應用各種新型新聞采編設備,在海量網絡資訊中提取具有新聞價值的信息,做好跟蹤報道,以推動電視新聞行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