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雪龍
互聯網背景下,廣播電臺面臨較大挑戰。由于廣播電臺肩負重要使命,并具有相對較大的聽眾規模,為了推動廣播電臺的更好發展,探索互聯網與廣播電臺的融合發展路徑是十分必要的。
互聯網背景下,可視傳媒及互聯網手機傳媒對電臺廣播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網絡媒體對廣播電臺媒體造成一定威脅。很多受眾為了滿足自身的信息獲取需求,就選擇了新媒體。這種傳播格局對廣播電臺十分不利。
廣播電臺的發展現狀如下:
廣播電臺節目所涉及的內容較多,包括經濟、政治、音樂、文化及教育等,由于廣播電臺傳播有一定的局限性,雖然涵蓋的內容范圍較廣,但是方式比較單一,令聽眾產生審美疲勞。廣播電臺新聞雖然都是以快訊為主,但與網絡新聞相比,廣播電臺新聞具有一定的延遲性。
媒體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對受眾的爭奪,各大媒體都在想方設法獲取受眾青睞。相比于報紙和電視媒體,廣播電臺受眾規模較大。
互聯網時代下,傳統媒體受眾分流問題比較突出。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與數字化可視媒體形成了新的媒體陣營,新媒體之所以受到受眾的歡迎主要是因為其內容更豐富、傳播更快速,帶給受眾不一樣的體驗。
傳統廣播電臺的傳播方式已經滿足不了受眾的需求。隨著社會的發展,受眾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為了迎合新時代受眾的需求,廣播電臺就不得不創新改革,增強服務性。很多受眾想通過廣播電臺來解決自身遇到的難題,實現某種訴求,因此廣播電臺應該重點辦好服務欄目。
2014年8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深改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這是我國關于媒體融合發展的頂層設計,自此“媒體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互聯網與傳統廣播電臺進行融合,有助于促進廣播電臺行業的發展,最大限度發揮互聯網技術優勢,促進資源的整合優化。新媒體雖然對傳統媒體造成一定沖擊,但并不代表其將取代傳統媒體。廣播電臺要全方位加快融合發展步伐,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全面提高引領能力,打造自主可控、具有強大影響力的新媒體平臺,集各頻道、頻率乃至每位員工之力,不斷提升電臺高品質內容的生產能力,共建一個有品質的社交媒體。
當前時代下,互聯網與廣播融合是大勢所趨,不僅能提高電臺節目的收聽率,還能優化廣播電臺的節目效果。從受眾角度來看,受眾以往是被動接收電臺信息,如今可以實現主動介入,受眾有更多的自主選擇權。從傳播模式上講,單一的廣播電臺新聞傳播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受眾的多元化需求,因此互聯網與廣播電臺的融合還能促進廣播電臺向多元化媒體的轉變。移動終端的多樣化,彌補了傳統廣播電臺在傳播空間上的劣勢,接收信息裝置開始由收音機向智能終端轉變。
互聯網與廣播電臺的融合打破了廣播電臺的單向傳播渠道,其傳播觀念逐漸向“以服務為主”轉變。互聯網背景下,廣播電臺必須關注用戶需求,達到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單一的線性傳播是傳統廣播電臺的特質,網絡時代的到來使得廣播電臺的傳播對象開始由受眾向用戶轉變。用戶更關注信息生產過程中自身的參與度,用戶可以借助移動終端發表自己的觀點。只有對廣播信息進行高效整合才能滿足用戶需求。廣播依托互聯網的海量信息,在短時間內對信息進行整合、播出,互聯網與廣播電臺的融合大大縮短了廣播新聞生產的周期,最大限度滿足用戶信息需求。
互聯網與廣播電臺的融合還有效推動了廣播互動網絡新平臺的構建,形成資源共享機制,優化了廣播電臺的傳播模式,形成報道合力和傳播合力,搶占媒體融合發展的制高點,推動“云+網+端”全面融合,實現技術平臺共享、頻道用戶共享、數據資源共享、運營資源共享,切實發揮資源整合優勢。
廣播電臺與互聯網的深度融還可以有效促進廣播電臺信息數據資源的管理,使廣播電臺資源實現數字化存儲,有效提升了廣播電臺信息管理效率。
廣播具有獨特價值,它可以作為協調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工具。互聯網與廣播電臺的融合使受眾不再被動接收信息,而是可以自主參與到信息的傳播過程中,有效提高了廣播電臺的影響力。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廣播電臺只有加快融合步伐,才能提高自身的傳播力。
廣播電臺與互聯網的融合,可以讓廣播電臺實現可視化。運用可視化技術,可以讓廣播電臺的節目內容更豐富多彩,達到立體傳播的效果。因此,廣播人要規范自身在直播間的行為舉止。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攝像機可以全面展示廣播電臺主持人的工作狀態,用戶在收聽節目的同時還可以通過網絡看到主持人在直播間的工作狀況,這對廣播電臺工作人員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求其展現積極的工作狀態和良好的形象。
廣播電臺有一定規模的受眾基礎,互聯網的出現對廣播電臺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遇。面對新的形勢,廣播電臺只有與互聯網進行融合,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滿足用戶的需求,進一步促進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