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歐星環美汽車部件有限公司,浙江富陽 311400)
我國的汽車行業蓬勃發展,汽車市場潛力巨大。國內的投資成本低廉,諸多汽車產業投資商前來建廠。汽車行業范圍拓展,其內部改革與創新也在加快,包括汽車的零部件市場、產品市場。拖車的滾型鋼圈車輪產業也在其中,車輪生產工藝在不斷更新前進以適應當下的發展速度。
目前的汽車制造行業中所涉及的車輪主要材料為鎂合金、鋼材、鋁合金、鋼鋁組合、其他類型復合型材質。
近些年,全球的汽車產量一直在增加,為適應市場發展,汽車車輪制造行業也快馬加鞭。主要的行業市場是歐美等發達國家。他們的鋼圈車輪制造行業,在技術與質量上都比較先進。在汽車行業越來越國際化的情況下,我國的鋼制車輪行業也在不斷嘗試著新材料、新技術的投入與使用。
國外的車輪行業發展較為成熟,相比之下,我國的拖車滾型鋼圈車輪發展稍遜一籌。但我國的后續力量驚人,車輪市場發展前景可期。在近幾年,國內有很多滾型鋼圈車輪制造公司成立,并且發展態勢良好,行業需求量,車輪產量呈逐年遞增狀。
以國內某公司為例。該公司已成立十余年,一直秉承創新精神為主導,優化投資方式,利用先進管理方式,自主研發、設計多類型產品,具有很強的生產能力,且可根據客戶實際需求來生產非標準型的滾型鋼圈車輪。該公司除生產普通乘用車車輪、商用車車輪外,還生產工程機械類、港口類型、礦山類型等鋼圈車輪。公司自行研制的五件式、三件式無內胎車輪部分零件亦使用滾型技術工藝,在滿足國內市場的情況下,還可對外出口。該公司的技術中心實力雄厚,研發能力強,已被定為區級技術中心,且技術中心部分實現甩圖紙。公司新產品的開發、數據管理等工作都是通過系統來進行,實現了高效率辦公的目標,與國際接軌。高新技術符合多工位控旋壓技術的采用,可生產重型汽車、輕型汽車、礦山機械、工程機械、農業機械等多種產品[1]。
類似這種公司的車輪制造企業在國內還有很多,這些企業都在慢慢提升自己的生產實力,通過積極創新實現企業的不斷向前發展,也促使整個滾型鋼圈車輪發展行業水平的不斷提升。
滾型鋼圈車輪制造行業發展之路頗為坎坷。鋁合金材質于20世紀80年代興起,此后很長一段時間鋼制車輪的份額都是呈下跌態勢。主要原因為鋼制車輪由于材質的限制,外觀單一,不具備競爭力。但是從成本、安全性角度考量,鋼制車輪優勢明顯。載重較大的汽車車輪仍然會采用鋼制車輪。
為改善鋼制車輪結構單一、制造消耗大等缺點,經過長時間的不懈努力,終于研制出一款新型微合金鋼(HSLA)、雙相鋼、貝氏體鋼等較高強度的新材料。在鋼輪質量減輕的情況下,強度得以保持,這就大大提升了鋼制車輪的結構外形的可塑性、多樣性。
有研究表明,HSLA車輪重量與普通碳素鋼車輪相比,重量降低百分之十五左右。自從鋁合金車輪出現,傳統的鋼制車輪產品受沖擊較大,形勢較為低迷,市場也有所萎縮。這些不止引起了國內車輪生產商的重視,國外行業也重點關注,互相合作研究,希望通過技術革新來重新奪取市場份額。因此眾多企業通力合作,創新技術,研制出新的旋壓生產技術。目前該技術已應用到滾型鋼圈車輪制造生產當中,并且效益良好。我國的車輪生產企業目前基本已掌握該技術,且已在大面積應用[2]。
輪輞的制造技術十分關鍵。制造方案有三:(1)型鋼鋼帶卷/焊工藝;(2)平板鋼帶卷/焊/滾工藝;(3)無縫鋼管旋/滾工藝。
方案1和2制造出來的輪輞是由型鋼或帶鋼卷焊而成的,在輪輞上,都存在一條貫通的焊縫。如今,無內胎輪胎廣泛使用,有焊縫的存在,在交變應力的作用下,輪胎漏氣可能性變大,因此,這兩種方案不應用于重型汽車,而是主要用于輕載汽車的無內胎車輪、中載汽車有內胎車輪。
方案3所使用的是大口徑、薄壁、無焊縫鋼管,經過旋壓工序,制成不等截面直筒,之后再滾形成輪輞。方案3制造出來的輪輞不存在焊縫,使用這種方式制造的車輪,不論是重載,還是在交變應力作用下,輪胎都不會發生漏氣現象。所以,方案3所制造出來的車輪應用于各類型汽車都游刃有余。它以及逐漸成為了鋼制車輪主流加工工藝。
制造出合格的鋼制車輪并不容易,要經過四大主要流程與數十道工序,每個流程與車輪質量都息息相關,每個流程要求都十分嚴格。
四大流程為:(1)輪輻沖壓成形;(2)輪輞滾壓成形;(3)組裝焊接;(4)涂裝。
車輪制造過程中,輪輞輥壓技術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都屬于先進技術。在車輪的制造過程中,經過6道滾壓工序成形。并且還增加一道工序:用旋壓工藝在鋼圈之上壓出幾道薄薄的槽以保持輪緣、輪輞受力較大的原始厚度,并將受力小些的原始厚度減少,達到減輕重量的同時還可以保障強度。研究表明,經過該工藝處理的車輪,整體重量會減輕至原來的90%。
我國的拖車滾型鋼圈車輪研究制造方面目前仍不及歐美國家。乘用車的鋼輪,主要分為輪輞、輪輻。高強度低合金鋼被應用于輪輻部分,低碳鋼應用于輪輞部分。經過特定工藝處理之后,將輪輻和輪輞焊接。
當前主流車輪制造技術都是將輪輞、輪輻、輪轂等配件先制造出來,然后再把這些配件進行連接,組成雙軋結構形式。但是這項工藝具有一定難度,只有一家德國企業進行了相關研究試驗,并獲得了成功。
20世紀鋼制車輪的輪輻、輪輞用料基本都采用熱軋低碳鋼,它屬于傳統鋼制車輪用材。其具有很好的可塑性,缺點是相對重量較重。為迎合行業發展及消費者偏好,配合將車輪重量減輕,高強度鋼材的新技術不斷被推出。
對于鋼材的研制工作,可分為雙相鋼、高強度低合金鋼。二者皆為輕量化車輪輪輻用材。相比之下,雙相鋼的抗疲勞性與可加工性稍優于高強度低合金鋼,抗拉強度是600N/mm2。歐美市場更青睞于此種鋼材。在雙相鋼的未來預期中,本文預測是使用殘余奧氏體鋼、雙相鋼DP800,因為它們具有更高抗拉強度。
全球汽車產業都在發展,這也促使著車輪技術的進步。市場發展越迅速,車輪產業工藝革新也越快。新材料、新工藝的應用使得車輪的安全性能提升。拖車的滾型鋼圈車輪也不例外。在強度得到保障的同時,鋼圈車輪的重量也減輕了。不僅保障了安全性,還提升了外在表現,改變了單一性。技術、工藝完美結合情況下可增加市場份額。國外的先進技術要借鑒,自主研發能力更不能丟。提升自主研發創新能力,才能從根本上提升我國的鋼制車輪發展水平,不受制于人,才能更好地發展下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