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仁市消防救援支隊,貴州銅仁 554300)
近年來小旅館火災事故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及財產和生命安全。例如2011年1月13日,長沙市岳麓區一家名為“西娜灣”的小賓館突發火災,該起火災僅1h,過火面積就達150m2,4人被燒傷,10人在火災中不幸遇難。2011年12月24日凌晨,湖北省潛江市園林城區原長途汽車站巷內一小賓館“亨通賓館”發生火災,造成7人被燒傷、4人不幸遇難的慘劇。2012年11月13日,山東省濟南市劉家場南街永民祥和賓館一房間起火,造成1人不幸遇難。為此,小旅館火災事故頻發,教訓令人心痛,同時也給消防救援機構防火工作敲響了警鐘。面對小旅館消防硬件基礎薄弱、消防安全管理不到位的情況,本人結合工作實際,針對小旅館基本情況和存在的火災隱患進行詳細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如何做好小旅館消防安全工作的防火對策。
小旅館一般分布在城鄉結合部、廠礦企業、學校、住宅小區臨街門面等相對集中的城鎮以及汽車站、火車站附近,大都由單元式住宅或自建房經過改建而作為小旅館經營,客房數在20間左右或床位數在50張以下的小型賓館,業主多為失地農民或下崗職工,其經營業主基本上是家庭成員。
小旅館場所隔斷、室內裝飾裝修、床上用品、窗簾等基本上是易燃可燃材料、耐火等級低。小旅館一般情況下,疏散通道只設有1個,消防設施、滅火器材配備不足。經營業主往往文化素質不高,消防安全意識不強,消防安全管理及防火條件差。在消防安全監督檢查方面,小型賓館因小而散、具有一定的隱蔽性的特點,使其消防安全監督檢查工作開展困難。一旦起火,火勢會很快蔓延成災,易造成住宿人員傷亡事故。
一是在裝飾裝修過程中,由于大量使用木質板材,使得建筑物耐火等級低,再加上床上用品、窗簾等均是化纖物品,均為易燃物品,大大增加了火災荷載。
二是對于改建而成的小旅館而言,大都存在安全疏散通道不暢問題,諸如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數量不足、寬度不夠,此外有的設有門檻、門簾以及臺階等障礙物;有的疏散通道寬度不足,有的只設置1個安全疏散通道,由此安全疏散通道存在消防安全隱患較大。
三是小旅館電氣線路敷設不符合安全用電規范要求。有的未曾開展電氣線路消防安全檢測工作,電氣線路、接線板、用電設備等電氣故障多,電氣火災隱患及危險性較大。
大部分小旅館業主,為了降低經營成本,往往在消防設施及滅火器材方面缺乏投入,造成場所內消防設施及滅火器材配備不足,室內、外消防給水及消火栓缺少;有的滅火器材配備數量不足或配備類型不當;疏散指示標志及應急照明燈具安裝不符合規范要求,有的使用假冒偽劣產品;有的只配置一兩具滅火器材,有的甚至連滅火器材都沒有配置。
一是經營業主消防安全意識差。小旅館經營業主多為失地農民或下崗職工,文化素質不高,只重視經濟效益,缺乏消防安全觀念,場所內消防安全管理各項規章制度一片空白。一般來講,小旅館業主基本沒有消防安全知識教育及培訓,不具備在火災中自救逃生技能及防火滅火知識和能力。
二是住宿人員防火意識差。來小旅館住宿的人員基本文化水平不高,消防安全常識缺乏,違章用電、臥床吸煙等現象突出,這些因素均增大了發生火災的概率。此外,住宿人員對建筑內部及周邊環境不熟悉,火災時安全疏散自救逃生能力差。一旦起火,很容易造成人員傷亡事故。
小旅館非法經營的較多,有的未經主管部門批準,擅自營業。因其位置較偏、規模小、客流量不大,小旅館從建設(改建)到經營都具有一定的隱蔽性,消防安全監督檢查工作難以有效發揮,消防監督檢查工作較為被動。如一些居民住宅內的小旅館大多沒有辦理過消防安全檢查驗收手續,部分經營業主抱著僥幸心態,導致這類場所很多都是無照經營。另外,小旅館往往都是通過非正規的裝修公司進行短期簡單裝修后就投入使用,具有隨意性大和開設時間周期短的特點,消防安全監管難度大。
根據最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第十五條規定:公眾聚集場所在投入使用、營業前,建設單位或者使用單位應當向場所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消防救援機構申請消防安全檢查。消防救援機構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根據消防技術標準和管理規定,對該場所進行消防安全檢查。未經消防安全檢查或者經檢查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不得投入使用、營業。消防救援機構應嚴格按照最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和(GB50016-2014)《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222-2017)《建筑內部裝修設計防火規范》等國家有關消防法律法規及防火技術規范進行消防安全檢查,嚴格把控好小旅館開業前的源頭關,堅持合格一個,批準一個,徹底消除“先天性”的消防安全隱患[1]。
一方面,要聯合執法,堅決取締無證小旅館。聯合工商、稅務、衛生等相關職能部門開展聯合檢查,對未依法取得工商營業執照從事經營活動的小旅館,提請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門堅決依法予以取締。另一方面,對已有證照的小旅館,加強消防安全監督檢查工作。小旅館的消防安全監督檢查工作,光靠消防救援機構和公安派出所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政府部門應出臺一個規范性文件,明確鄉鎮人民政府、城市街道辦事處、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等政府部門對小旅館的消防安全監督職責,強化政府職能部門對小旅館的共同監督[2]。
充分發揮“網格化”火災隱患排查機制,加大火災隱患清剿力度;落實基層派出所社區民警和消防救援站消防員對小旅館火災隱患的清剿責任,定人分片包干,定期進行檢查,摸清轄區內小旅館底數和消防安全狀況,督促落實消防安全規章制度,消除火災隱患。此外,對不落實火災隱患整改措施的,要加大查處力度,提高消防執法威懾力。
針對小旅館消防安全特點,消防救援機構要結合119消防宣傳日和開展“四個能力”建設活動等契機,定期組織開展小旅館從業人員消防安全知識和技能培訓工作,從而進一步提高小旅館“四個能力”建設水平。同時在小旅館消防安全管理方面建議設立示范點,推行消防安全標準化管理,規范安全用電、用火等行為,指導和督促小旅館從業人員提高消防安全意識,提升自查火災隱患,消除火災隱患的能力,逐步形成消防安全自主管理新格局。
加強小旅館消防安全監督檢查工作的防火對策,是消防救援機構服務經濟建設、執法為民的工作職責。消防救援機構防火部門必須聯合多個政府職能部門,發揮多種力量,構建全面覆蓋“網格化”的小旅館消防安全管理體系,調動相關政府職能部門及經營業主做好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積極性,才能更好地促進地方經濟、文化、旅游及第三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