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淄
流行音樂演唱作為世界三大唱法之一,深受廣大音樂愛好者追捧,當代流行音樂發展迅速,人們對于流行音樂的審美不斷提高,流行音樂演唱作為歌唱表演藝術種類的一個分支,在與國際流行音樂相互交融的浪潮中不斷成長,大眾對于流行歌手的演唱技術也有了更高的期望。隨著國內外音樂家的不斷探索與發現,流行音樂演唱技巧也得到了相應的豐富,混合聲技巧也隨之誕生。
“混合聲”作為一個音樂專用術語,在相關演唱教材和論文中都對“混合聲”的概念做出過解釋即“真聲和假聲的混合使用,也就是頭腔共鳴和胸腔共鳴的混合使用,它的音色特點是介于假聲和真聲之間的一種發聲方式”。但在許多歐美國家,他們對于流行演唱中混合聲的概念做出了另一種解釋即“混合聲是連接各個聲區轉換的一種肌肉記憶,是甲杓肌和環甲肌在整個發聲過程中的協調配合,混合聲是聲帶肌的發聲動作而并非一種音色”。筆者認為這兩種說法都具有合理性。因為不管從音色角度出發,還是從肌肉協調的配合角度來解釋混合聲都是科學的。
混合聲從音色的角度來探討的話,它的音色和我們平時聽到的真聲和假聲是有區別的,假聲的音色特點是輕柔,缺乏力度;而真聲的音色特點是結實,缺乏柔性。如果僅用胸聲,音色就會發悶,聲音位置偏低且缺乏空間感。如果僅用頭聲,音色就會發硬,聲音位置偏高且缺乏厚實和寬度。
混合聲從肌肉協調的配合角度來討論的話,它是指演唱時甲杓肌和環甲肌相互配合協調來改變聲帶發聲的方式。甲杓肌可以用來控制聲帶的形狀和振動狀態,當甲杓肌參與主要拉伸工作,聲帶既可以整體振動,亦可以局部振動,甚至可以邊緣振動,同時甲杓肌的作用在發聲過程中沒有消失,聲音有芯,有密度;環甲肌可以用來控制聲帶的松緊,并帶動環杓側肌(可以配合環甲肌控制聲帶閉合,假聲時甲杓肌與杓肌都不用力,只有環杓側肌用力閉合)和杓?。梢栽诃h甲肌的帶動下使聲帶閉合)的發力。甲杓肌和環甲肌就像一對“兄弟”在發聲時互相較著勁,當甲杓肌發力大于環甲肌時,聲音會變得厚實有力;當環甲肌發力大于甲杓肌時,聲音會變得清澈透亮。
總之,混合聲在流行演唱中的運用既能彌補真聲和假聲的在各自音色特征里的缺陷,又能更好的協調聲帶肌肉之間的配合,使我們的演唱系統達到一個科學平衡的狀態。
弱混聲是指當一個順暢的氣流輸出(確保我們在發出聲音的同時,氣息是流通的)聲芯不變的前提之下,頭腔共鳴大量滲入,聲帶從高度閉合狀態逐漸向微微閉合狀態靠攏,此時振動面積大幅減少,音量亦縮小一半以上,但聲音從聽感上依然很結實不會讓人感到虛弱。弱混聲的共鳴腔體以頭腔共鳴為主,胸腔共鳴為輔。
善用弱混聲,往往能夠賦予一首歌曲悠遠的意境,我們常說的“天籟之聲”,就是對于這項發聲技術的形象描述,在演唱至高音時,可以運用弱混聲的技巧將高音變輕柔,這樣能幫助聲音位置的統一,也不會出現高音唱不上的狀況。如果將弱混聲技巧放在歌曲第一段的副歌位置進行使用,能夠使歌曲更有意境和層次感。例如歌手李健在其作品《貝加爾湖畔》的演唱中就運用了大量的弱混聲技巧,特別是“這一生一世,有多少你我”這一句歌詞就運用到了弱混聲的技巧。
一名歌手想要在一段樂句中做到高音的音色柔和且與前面樂句的音色連接順暢且不能用全假聲的音色進行處理,這是非常具有難度的,如果能掌握弱混聲的技巧,相信就能更好的詮釋這一樂句所表達出來的情感。
對于“弱混聲”的定義在國內流行音樂教學中還是存在著一些爭議的,他們會將弱混聲標簽為“頭聲”或者“強假聲”。筆者認為,對于音色概念進行何種標簽并沒有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演唱者必須知道身體運用了怎樣的配合制造出了這種音色。
代表人物:李健、周深、徐佳瑩。
平衡混聲是指當一個順暢的氣流輸出(確保我們在發出聲音的同時,氣息是流通的)的同時增強聲帶的閉合的力度產生震動,這時氣息也會相應的減少使聲帶所接觸到的面積增加從而產生出聲音。這樣的聲音聽起來更加的扎實且具有立體感。平衡混聲的發聲腔體是頭腔共鳴和胸腔共鳴各占到一半,基本處于平衡的狀態。
平衡混聲是在弱混聲的基礎上將音色進行美化,讓音色的過度更加自然。由于在演唱弱混聲時,聲帶的運作狀態區別于平時說話或歌唱時的狀態,這種不自然的聲帶狀態十分脆弱且不穩定,而平衡混聲是增加聲帶在演唱混聲時的張力和韌性,提高聲音密度以建立能自由調節混聲音色的能力。強混聲和弱混聲,一個負責點燃情緒,一個負責安撫心靈,它們適合在歌曲的某一固定節點出現,而歌曲情緒平緩的部分更適合運用平衡混聲。
善用平衡混聲,能使我們低、中、高音區的音色得到完美統一,有利于我們在演唱時進行各種類型混合聲的切換。例如歌手陶喆在演唱其作品《Melody》中就運用了大量平衡混聲的技巧,特別是在歌詞“Melody,腦海中的旋律轉個不停。愛過你,有太多話忘了要告訴你。Melody,無數動人音符在我生命,愛過你?!敝羞\用了平衡混聲的演唱技巧,使音色更加貼合演唱者想表達的意境和情緒。如果能掌握平衡混聲的技巧,就能更好的減輕歌手的聲帶壓力,使演唱更加輕松。
代表人物:王力宏、方大同、陶喆。
強混聲是指當一個順暢的氣流輸出(確保我們在發出聲音的同時,氣息是流通的)的同時聲帶閉合的力度達到最大化并震動,這時氣息也會相應的減少許多,使得聲帶所接觸到的面積增加從而產生出聲音。這樣的聲音聽起來更加的扎實且具有顆粒感。
強混聲是相對平衡混聲來說的,強混聲是在平衡混聲的基礎上增加氣息量和聲帶閉合的力度,并且將共鳴腔體進行轉移,既以胸腔共鳴為主。
強混聲的運用更多表現在發聲系統的高音區。因為中低聲區音高較低,對于聲帶閉合的要求不高,而強混聲需要較強的氣息作為支撐且強調聲帶的閉合,所以中低聲區是很難表現強混聲發聲狀態的。關于這點,大家在生活之中也能感同身受,比如我們在生氣的時候會怒發沖冠,并且大聲示威,這時說話音量變大,隨之音域也會提高。唱歌更是如此,強混聲所需要的顆粒感和爆發力,只有在高音區,才能更完美地體現。
善用強混聲能增強我們高音區的顆粒感和爆發力,同時更好的帶動歌曲情感的表達。強混聲還能激發出另一種特別的音色——“撕裂音”。歌手曾一鳴在其翻唱作品《我要快樂》和《也許明天》中運用了“撕裂音”的技巧。
“撕裂音”是建立在強混聲基礎之上的,演唱者必須具備扎實的強混聲技術和咽音技術。其發聲方式為壓縮咽部,使聲道變窄,通過喉內部肌肉摩擦聲帶形成一種具有撕裂質感的音色?!八毫岩簟笔且环N非常具有沖擊力和顆粒感音色,它的動態和聲場都非常強大。在歌曲恰當的位置使用“撕裂音”可以達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代表人物:黃綺珊、譚維維、曾一鳴。
流行演唱需要具備順暢的聲區轉換、統一的聲線和寬廣的音域,人的歌唱聲區分為:低音區、中音區、高音區。想要使音色達成統一,實現聲區轉換的“無縫連接”,才能讓流行音樂的演唱充滿活力。所以,混合聲學習的重點就在于解決各個聲區的過渡問題。
每一位歌唱者的嗓音條件是不一樣的,故換聲點的位置也有所不同,按照人體生理結構的不同,我們把聲區的劃分歸位兩大類:男聲換聲區和女聲換聲區。男聲的常見換聲區劃分(按筆者的教學經驗):1、小字組A ~小字2 組F;2、小字2 組F ~小字2 組B;3、小字2 組B ~小字3 組E。女聲的常見換聲區劃分(按筆者的教學經驗):1、小字組F ~小字2 組F;2、小字2 組F ~小字3 組C;3、小字3 組C ~小字3 組F。所以我們在演唱時,需要運用正確的混合聲來匹配相應的聲區。接下來筆者將介紹三種混合聲在不同聲區的運用和練習方法。
弱混聲相對于強混聲和平衡混聲來說,閉合性較弱。所以為了防止聲帶在微微并攏,整體偏松軟的情況下被氣流吹開。我們在使用弱混聲時,一定要用更多的意識去控制聲帶閉合。與此同時,盡量地讓自己的聲音處于柔軟狀態,不能太過僵硬。
弱混聲所需要的氣息,與強混聲不同,弱混聲不強調氣流與聲門之間的強烈對抗,而是強調控制氣流的平衡。在這個過程中,小腹與橫膈膜需要提供強大支撐來保證聲音的支點,否則氣流便會在演唱過程中將聲帶吹開,造成破音。
由于先天生理結構的區別,女聲的弱混聲音色和平衡混聲音色十分接近,而男聲的弱混聲和平衡混聲的音色區別較大,在引導女聲進行弱混聲練習時,一定要提前說明這個觀點,防止弱混聲概念的偏移。
練聲曲:2/4 拍 55 55 |54 32| 1 -||
練習提示:連續發“ma”音,音的選擇在小字1 組A 到小字2 組G 之間。發聲時,口腔打開,眼睛睜大,始終保持胸腔的共鳴,隨著音的升高,把胸腔共鳴逐漸轉移至頭腔,切忌喉部肌肉用力。
平衡混聲是在弱混聲的基礎上融入了更多胸聲的比例,使弱混聲音色顆?;S捎谠谘莩趸炻晻r,聲帶的運作狀態區別于平時說話或歌唱時的自然狀態,所以這種不自然的聲帶狀態十分脆弱且不穩定,而平衡混聲實質上是增加聲帶在演唱弱混聲時的張力和韌性,以建立能自由調節混聲比例的能力。
練聲曲:4/4 拍 12 34 55 55 |54 32 1 -||
練習提示:在開啟弱混聲狀態的基礎上進行,運用開口音“gou”和“ma”進行發聲,音的選擇在小字1組F ~小字3 組E,上行音階發“gou”音,下行回來唱“ma”音。要求做到腹部和橫膈肌群不斷地向外用力,并在腹部肌群擴張的同時把聲音聚攏,使共鳴變得結實而飽滿,共鳴腔的重心放在胸腔,聲音的變化始終順著弱混聲的形態上做變化(即以弱混聲為發力系統),不得有偏離。音越高,發聲腔體越靠近頭腔,反之則靠近胸腔,最好練習中還能做到聲音增強的同時往后靠,這樣的平衡混聲更有空間感。
強混聲的兩個重要構成要素:胸聲、壓縮
胸聲是我們歌唱系統的基石,代表著力量,而強混聲的默認屬性就是力量,所以,它需要更多的胸腔共鳴來作為基礎。但由于它的發聲屬性建立在以甲杓肌運動的狀態下,因此,胸聲所能夠保持的音域會有很大的局限,基本上不會超過小字二組G,在如今高質量流行作品頻出的年代,這樣的音域顯然是不夠的。為了獲得更寬廣的音域,我們就必須聯系更高的聲區,讓環甲肌也參與其中,這樣就會帶來一部分頭腔的共鳴。而強混聲的要素就是在不斷升高音域的同時,保持最大程度胸聲的比例并逐漸添加頭聲的過程。
壓縮,就是聲帶不斷拉緊的一種狀態,國內很多聲樂教師會提到“關閉”一詞,形容的就是壓縮,壓縮的過程就是維持聲帶拉緊的過程。壓縮最直觀的效果是讓高音變輕松。當我們的聲帶進行拉緊的時候,聲帶間的縫隙就會變小,即將送出的氣流因通道變窄而集中,像進行了壓縮處理。而強混聲所需要的壓縮程度,遠高于平衡混聲和弱混聲,更強調顆粒感和穿透力。所以,強混聲的運用要結合聲帶壓縮的比列,不可壓縮過重,也不可壓縮太輕。
練聲曲:2/4 拍 12 34 | 54 32 | 1 -||
練習提示:運用開口音“yi”和“ya”進行發聲,上行音階1 ~4 運用“yi”進行發聲,發“yi”音時盡可能張開嘴,體會腔體共鳴往下拉的感覺。下行音階5 ~1 運用“ya”進行發聲,在發聲過程中,“ya”音必須緊貼著“yi”音的位置進行轉換,同時把共鳴位置往胸腔位置靠,增強聲帶的閉合,張開下顎,抬高軟腭,聲音立在喉嚨的下后方。整個發聲過程盡量減少氣息的流動,越往高唱時聲音越要集中下沉。
每一個混合聲都有自己的使用價值,每一位歌唱者都有自己擅長的混合聲類型,混合聲技巧的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有科學的指導,多用耳朵分辨不同類型混聲的發聲位置,形成發聲位置的肌肉記憶,從而幫助我們更快的掌握混合聲技巧。同時,也要根據自身嗓音特點和歌曲的需要來進行選擇和學習。
最后,希望本文能夠給流行音樂愛好者們提供幫助和指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