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鋒儀,梁 倩
(西安外國語大學旅游學院·人文地理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128)
自2003年以來,鄉村旅游蓬勃發展,據統計鄉村旅游旅游人次已占到全國旅游人次的1/2以上,鄉村旅游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把握未來鄉村旅游發展方向,創新鄉村旅游建設思路十分關鍵。
鄉村振興戰略是全面脫貧奔小康之后又一個國家戰略,當納入到鄉村旅游特殊情境下,奏響鄉村振興三部曲必須按照鄉村治理、產業進步、文化建設的框架,有序發展鄉村旅游。
鄉村治理是鄉村振興的第一步,是提高鄉村旅游可進入性的一步,鄉村治理最重要的是鄉村氛圍的治理[2]。例如,山東的口號是“好客山東”,道出了旅游的真諦。無論何種類型的旅游目的地,若社會氛圍并不好客,那就無法發展旅游事業,對于鄉村旅游更是如此。
產業進步是鄉村振興的第二步,對于鄉村來說,農業是根本,發展模式也很多,但必須明晰地勢地貌的突出影響。平原地帶常常由現代規模農業引領,而山地丘陵地藝術農業是趨勢,其高低錯落的空間成為藝術農業的天然選擇。自然生成的生態農業,比如茶鄉、茶園、油菜地、古村落,古鎮周邊的耕地都屬于藝術農業大展拳腳的范疇。
鄉村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的最高表現[3],也是最艱難的一步,因為它塑造了心靈的交流與碰撞。
我國蘇南地區是最早進行鄉村旅游探索的地區,旅游建設的階段性特征非常明顯。第一階段,主打“文化+旅游”[4]。伴隨申報文化遺產的熱度所產生的市場效應,蘇南地區大量的古村落、古鎮橫空出世,地方特有的文化旅游資源短期內吸引了大量旅游者到訪,一日游為主要旅游形式。第二階段,呈現“鄉村輕生活+旅游”發展模式。蘇南地區對應城市需求,特色民宿、美食、酒吧與小橋流水人家的共生協調構成這個階段的特征。旅游目的地豐富的旅游產品延長了旅游者的停留時間,旅游者可以自由選擇過夜或不過夜的消費行為即“輕生活”。第三階段,“社區共生+旅游”模式[5]。蘇南地區率先出現的野奢酒店、鄉村俱樂部、汽車露營地、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都是這個階段的產物。它的特征是城鎮居民從短暫逃離到長期定居,它超越了旅居生活,開始為當地建設提供長期服務,這個族群被稱為“鄉村創客”[6]。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鄉村創客階層的出現對田園綜合體與特色小鎮的建設質量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這一階層的人數與聚集程度體現局部地區的產城一體化或產鄉一體化的水平與質量[7]。這種一體化的特點所有人的利益都綁到一個利益鏈上,呈現出一種和諧的“社區共生”行為。
伴隨旅游行為的日益豐富,比如伴隨特色小鎮的崛起,新型的商務旅游旅游目的地就會打破傳統的商務旅游旅游目的地的理解,未來的商務旅游目的地除了都市型商務旅游目的地,還會產生一個新的類型,即鄉村性休閑商務旅游目的地。我國浙江地區的烏鎮與北京地區的恒大長城小鎮就已經凸顯出這個特征。
我國目前的鄉村旅游建設大多已邁入第二階段,面對旅游建設的第三階段的到來,有兩點值得關注:一是建設者常常抱有“醉翁之意”,投資目的多種多樣。二是中國縣域管理者對農旅融合的理解不夠充分也不夠堅定[8],特別是那些遠離城市,車程4~5 h的山區更應該堅定不移地走農旅融合這條道路,根據當地的資源特點,塑造自己的“農業+”[9]。
通過對2015年發布的《蜀河歷史名鎮保護規劃》進行梳理,發現規劃主要涉及以下幾個主要內容:①建筑群落屬于明清時代,大約102座;②四個省級文保單位,其中,黃州會館為地標建筑;③保護范圍一區八巷;④非物質文化特色鮮明的雙彩車,有“民間舞蹈活化石”之譽的;飲食有清真食品的烙印;戲劇為具有區域特色的花鼓戲。
總的來說,蜀河古鎮的文化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因水旱碼頭形成的會館文化屬于頂層文化,其次為清真文化,最后是以雙彩車為代表的民間舞蹈藝術文化。古鎮建筑地標為會館和清真寺。
蜀河古鎮在太極城旬陽縣以東53 km漢江與蜀河交匯處,是中國航運的名港,古鎮因商而興,有“八大字號”“六十九家商鋪”鬧紅蜀河之說,素有“小漢口”之譽。如今,古鎮上有蜀河城墻、黃州館、楊泗廟及清真寺4處省級重點文保單位以及一條547 m的明清老街。2014年,蜀河古鎮入圍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是陜西十大國家級古鎮,在陜西十大古鎮里,它也是唯一的因航運崛起的商業文化名鎮。
縱觀旬陽清代民居的外部特征及內部裝飾藝術,與同期我國長江流域民居建筑有諸多方面的聯系[10],它的形成歷史不過二三百年,正好與蜀河古鎮的鼎盛時期相一致。這些民居的締造者多數來自我國南方,他們既不是達官顯宦,亦非名門望族,卻能在民居建筑中表現出一種進步群體特有的志趣和情懷,包括對祥和、安定、幸福生活的企盼和向往,對個性精神自由的詠唱和張揚,對傳統道德的傳承和光大,對文化藝術的追求和品位。溯其淵源,當是清代湖廣等地移民文化的產物,也是蜀河古鎮昔日風采的見證。
通過上述梳理,蜀河古鎮在陜西古鎮中的角色扮演十分清晰,那就是湖廣文化在陜西境內的活化石表達空間,古代商幫文化與民族和諧交流的多元地,自然生態構成的太極明珠之城。
在眾多田園綜合體中,藝術農業是被忽視的新型農業業態。藝術農業有個有趣的現象,就是把田間地頭變成公園,如同郊野散步,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成為詩歌一般田園空間。
藝術農業還有一個特征就是通過文化創意的引入,不但使產品多樣化,琳瑯滿目,而且成為體驗休閑的場所。可以說,藝術農業活了農業,富了農民。例如北京的金福藝術農業園,引入文化創意,把番茄做成了聯合國的數量,意在延長產業鏈;蘭州大眾巷有個特別的西瓜攤,西瓜外皮被雕出各種圖案,有臉譜、卡通人物等,目標是提高西瓜的附加值;重慶出現的鋸末空中花園則是把農業變成獨特的文化體驗。
這三種通過文化創意行為對農業的改變,成本并沒有放大,而是通過文化軟實力的塑造,徹底顛覆了傳統農業的單純耕作與銷售[11]。蜀河屬于山地與河谷的帶狀地理空間,可利用的土地空間極為有限,滿足百姓日常生活沒有問題,如果搞大規模的土地流轉,不現實,也容易造成利潤的飛地現象。因此,只能在原有的土地進行二度創作,提升土地的價值,把利潤留在本土,并以此提高百姓的幸福生活質量。
田園綜合體的特點就是以現代農業中循環農業為依托,以創意,體驗,休閑理念為目標,創造鄉村的新生產與新生活空間。產業主導方式為循環農業、特色農業、無土農業、休閑農業、創意農業,外向型農業其中的一種。居住人口由當地居民,產業工人,外來休閑消費者,構成未來鄉村的新人口階層。給當地居民帶來最大變化是以新型農藝師,園藝師為代表的新型職業農民的出現。
6.1.1 花草構建的盆景小鎮
所謂“風輕云淡,蟬鳴幽寂。方寸之間,歲月靜好”,這便是古鎮小院的意境。蜀河家家戶戶喜好養花草,不論使用什么器皿,斑駁的白瓷臉盆,灰頭灰臉的瓦罐,栽上草木,都孕育出一種獨特的小鎮悠閑。
6.1.2 故事構建的歷史小鎮
顧頡剛的文章、蜀王古冢、武王伐紂得漢水流域蜀人相助、中國人民解放軍和當地政府在蜀河召開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軍民大會、巖嘴碼頭拴船拋錨的痕跡,臨江的石壁橫空等等。從古至今的在當地發生的歷史與故事,個個都滲透著屬于古鎮的獨特文化底蘊,這些故事串起的遺跡必須讓它們從縣志和民間傳說中走出來,形成富有當地特色的文化旅游資源。
6.1.3 青黛色構筑的小鎮色彩
蜀河的建筑以青黛色為主,這種色彩是巴山地帶重要的建筑文化特征,這個色彩天際線不可隨意改動,對徽派建筑風格的引入也需要格外慎重。
6.1.4 原住民庭院的居住方式
時下流行的民宿過度精致化現象并不適宜大多數傳統民居的意境表達[12]。古鎮的院子既有族的生活,是溫暖的生活;亦有竹的風范,是隱世的君子。常綠的細葉桂子,翹檐雕梁的房子,曲折蜿蜒的巷子,青石板的地面,泛著歲月光澤的銅壺,小門臉的酒館,粽葉扇子與躺椅,它們與寺廟的戲臺,香火遙相呼應,構成蜀河的傳統形意。
6.1.5 質樸的人間煙火
“扇子本有風,拿在我手中,誰要來借扇,借扇不借風”。透著一種蜀河人的生活態度,富有禪意。當地居民的行為也是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男人柔韌,女人清揚,是這里獨特的人文氣象。旅游的發展從不是對地方原有生活和當地居民的塑造,旅游的發展應與當地生活、當地居民的獨特秉性協調共生。
推窗聞到稻花香是鄉村生活最大的情趣。鄉村搞現代農業無可厚非,但是清一色的蔬菜水果大棚,農業博覽園與高度集約的城鄉統籌居住建設并不是古鎮的農副業建設的最佳選擇。蜀河古鎮要堅守的就是自然文化與人文氣象的互動形成的獨有氣場,這恰恰是現代深度旅游中最讓人迷戀的場景,是城市人最艷羨的生活場景,這才是蜀河的金山銀山。
6.2.1 以微設計主導古鎮的田間地頭二度創作
蜀河地形不規則,生產空間由此展開,農業特征屬于典型的雨養農業行為,即無需人工灌溉,僅靠自然降水作為水分來源的農業生產。圍繞對雨水的有效利用,技術措施包括保水、蓄水和用水三方面。那么就會出現一些小型工程,這些就是微設計下二度創作的基礎,當然,進入田間地頭的線路小型凹凸截面也是微設計的對象。精巧的微設計會讓錯落起伏的山地變得更有韻律,呈現蜀河獨有的田園景象[13]。
6.2.2 自留地是保留鄉村庭院生活中國味的基因
中國鄉村庭院往往有足夠的小型生產空間,菜地、果地、養殖場,小型棚架構成中國鄉村生活的傳統。隨著時代進步,傳統聚落的某些現象會自然消失,形成新的鄉村味道。比如,傳統的個體養殖,很有可能被更加衛生環保的現代養殖取代,小菜地與果地都有可能通過土地流轉功能失去原有的功能。但是,對于能夠代表“精耕細作”的自留地需要慎重處理。需要給城市消費者留下一個體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鄉土聯想空間。
可以采用“小土地流轉”方式吸引鄉村創客[14],即把那些在老百姓手里的自留地通過租賃行為轉給那些酷愛鄉村旅居者,給他們留下長度假的生產基因[15]。同時,對閑置或者改造后的院落、房屋甚至店鋪也一并實施租賃,沉淀長期的旅居者。從商業邏輯推理,可以借鑒愛彼迎(Airbnb)的模式,構筑鄉村短租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