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解放
(西北大學現代學院財務與經濟管理系,陜西西安 710130)
馬克思賦予生產力理論以新形態的顯著特征,就在于把系統性原則貫徹到生產力理論中去,形成了生產力系統理論。馬克思從系統高度揭示了生產力本質上是人類社會的一種特殊的系統功能,是人類社會根據自己的需要,通過人類各種活動認識、改造和調控人與自然關系的能力。生產力系統理論從多方面、多層次和多角度論證了生產力構成要素、系統結構、內部機理、發展規律及其對整個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
第一,主體生產力的規定。所謂主體生產力,就是指人的勞動生產力,即“存在于個人的活的機體中的勞動能力。”[1]這種生產力是最基本的生產力因素,“表現為個人特性的主觀的生產力[2]。”
第二,智力是主體生產力的要素。馬克思指出:“我們把勞動力或勞動能力,理解為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3]隨著生產和文明的發展,人們在調節和控制自然過程中,越來越多地借助于智力。尤其在現代科技革命條件下,生產的成倍增長并不是由于人的體力有什么大的變化,而是人的智力成為“社會智慧的一般生產力。”[4]科學、知識、智力因素日趨成為主體生產力中的決定因素。
第一,客體生產力的規定。所謂客體生產力,就是指生產力中包括的各種物質要素,即勞動過程的客觀條件。客體生產力表現為各種物質要素的生產能力,是人化自然蘊含的物質力量,也是受人的理性驅使的自然所蘊藏的物質力量。客體生產力包括各種勞動工具和各種勞動對象。其中,勞動工具具有特殊的意義,居于客體生產力中的首要地位。正如馬克思指出: “勞動資料不僅是人類勞動力發展的測量器,而且是勞動借以進行的社會關系的指示器[3]。”
第二,勞動對象應當列入客體生產力的范疇。無論從理論上看,還是從實踐上看,勞動對象都屬于對象性的勞動資料,應當屬于客體生產力。因為人的勞動實踐活動是一種對象化的活動,因而勞動能力是把人的目的、意志、需要對象化的能力,最終要凝集和體現到物化對象上去。
第一,主體生產力和客體生產力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的對立統一關系。主體生產力和客體生產力統一于社會生產力的兩個方面,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構成完整的現實生產力。從人類社會生產力產生之日起,就“既有表現為個人特性的主觀的生產力,也有客觀的生產力。”[2]
第二,主體生產力物化為客體生產力。客體生產力是主體生產力的轉化形態。勞動工具凝結著人的勞動實踐活動,是人在活動中體現的本質力量的確證。正如馬克思指出:“勞動資料在這里仍然是工人個人能力的傳導者,實際上是附加在人的自然器官上的人工器官。”[1]
第三,客體生產力是主體生產力發展的物質條件。客體生產力的功能主要在于增大主體的生產力,一方面使主體的活勞動和死勞動、勞動活動和物化勞動結合在一起;另一方面使主體的理性力量與自然力結合起來。事實說明,沒有客體生產力作為依托,人的勞動能力根本就不成其為主體生產力。同樣,沒有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的進化和發展,也就沒有主體生產力的世代相傳和不斷發展。
第一,物質生產力的規定。所謂物質生產力,就是指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物質財富的能力,即人們在認識、改造和調控人與自然關系的物質變換能力。
第二,生產力是一種物質力量。除過天然存在的物質財富之外,其他任何物質財富都是由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因此,勞動作為使用價值的創造者,作為有用勞動,是不以一切社會形式為轉移的人類生存條件,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即人類生活得以實現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3]從這個意義上說,生產力就是物質的生產力。沒有物質,也就沒有生產力。
第一,精神生產力的規定。所謂精神生產力,就是指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精神財富的能力,即人們在認識、改造和調控人與自然關系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精神能力。
第二,精神生產是人類生產過程的基本要素。馬克思指出:“蜘蛛的活動與織工的活動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筑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3]也就是說,勞動過程開始時,就已經觀念地存在著勞動過程的結果。物質生產力主要說明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能力,精神生產力則是人們創造和運用語言符號系統進行信息變換的能力。
第一,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是構成完整的社會生產力的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無論是什么樣的生產力,總是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的結合。這是由于人們以勞動實踐活動來改造、調節、控制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物質、能量、信息變換時,總是既包括物質力量的因素,又包括智力的因素。
第二,物質生產力對精神生產力具有決定作用。沒有物質生產力,精神生產力就缺乏發展的動力,物質生產力是精神生產力發展的物質基礎和主要尺度。只有在大機器生產方式下,才會出現不憑借經驗方法而只有用科學方法才能解決的實際問題,“科學在直接生產上的應用本身就成為對科學具有決定性的和推動作用的因素。”[4]
第三,精神生產力對物質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精神生產力并不是消極地由物質生產力所決定,它對物質生產力具有一定的先導作用和能動的推動作用,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甚至具有制約和決定物質生產力的作用。以科學為核心的精神生產力,能夠成為推動物質生產力不斷前進的源泉,在提高物質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過程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第一,個人生產力的規定。所謂個人生產力,就是指勞動者個人所具有的生產力,包括勞動者個人在生產過程中所表現的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的總和。
第二,個人生產力屬于特定社會的經濟范疇。在資本主義經濟條件下,勞動者處于被雇傭的地位,其勞動積極性和勞動熱情都受到很大的壓制。社會主義的勞動過程從根本上廢除了個人生產力與社會生產力對立的社會基礎,但兩者的差異仍然存在。因此,當我們著重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同時,決不能忽視個人生產力的相應發展。
第一,社會生產力的規定。所謂社會生產力,就是通過社會方式結合而成的集體力和社會力。社會生產力不是個人生產力的簡單相加,而是大大超過個人生產力相加而構成的總體社會生產力。
第二,協作勞動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的基本途徑。協作勞動就是許多人在同一的相互聯系的勞動過程中進行有組織的協同勞動。通過協同勞動的結合方式,大大超越了個人生產力所無法達到的勞動生產力。正如馬克思指出:“通過協作提高了個人生產力,而且是創造了一種生產力,這種生產力本身必然是集體力。”[3]
第三,分工是一種高級的專業劃分的協作形式。隨著社會的發展,分工已經擴展到全社會的所有領域,并且日益構成了重要的社會生產力。正如馬克思指出:“一個民族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最明顯地表現在該民族分工的發展程度上。任何新的生產力,只要它不僅僅是現有生產力的量的擴大(例如開墾新的土地),都是引起分工的進一步發展。”[5]
第一,個人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是兩種不同的社會生產力形態。個人生產力是社會生產力的基本要素和基礎,社會生產力的作用與發展都離不開這個要素和基礎。社會生產力是個人生產力相互結合的產物,是質上不同于個人生產力的一種集體力和社會力。
第二,社會結合方式是個人生產力轉化為社會生產力的重要環節。社會結合方式包括各種分工、協作和管理,個人生產力正是通過這些中間環節結合起來,進而轉化為更大規模的總體社會生產力。
第三,發展個人生產力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重要手段。生產力的發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不斷提高社會生產力的水平,重點是發展社會結合方式。二是不斷提高個人生產力水平,重點是發展文化教育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