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穎嬋
音樂是聽覺藝術,它從誕生的那一刻起便承擔起人類傳遞思想情感、浸潤理想情懷、提升審美素養的功能。孔子聞韶樂而“三月不知肉味”;《禮記》也有“樂者,心之動也”的表述;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音樂是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他還通過“模仿說”來解釋音樂的教化作用。可見,音樂的教化功能古已有之,音樂在陶冶情操、涵養品質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講話中指出:“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青少年人生觀、世界觀尚未定型,音樂課對青少年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增強綜合素質等方面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像大街小巷傳唱的《我和我的祖國》,讓所有的中國人心潮澎湃、熱淚盈眶一樣,音樂課也是通過聆聽、傳唱、賞析的方式,達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作用。
都說音樂無國界。因此引入“世界音樂”校本課程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也是時代的需要。
1、國際理解教育的理解
國際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 erstanding)指“在國際社會組織倡導下,以國際理解為核心理念開展的教育活動。旨在增進不同文化背景、種族、宗教信仰、國家、地區間人們的溝通與了解,加強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認識和處理全球存在的重大共同問題”。①作為人文領域的音樂學科,因為有著向真、向善、向美的人類共同審美追求,它時刻能在人類間保持無障礙的情感溝通與交流,有著天然國際語言的屬性優勢。
2、《音樂課程標準》的理解
《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提出“學習音樂要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增進對世界音樂文化豐富多樣性的認識與理解”。②《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也提出“學習音樂要分別學習豐富多彩的世界各民族音樂,以此拓展我們的文化視野,提升我們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與尊重;要圍繞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基本理念出發,在實施課程教學中明確提出了國際理解與合作的能力要求。即尊重藝術,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學習不同國家的傳統優秀音樂作品,使學生初步具有國際視野,助于培養他們參與國際交往的能力”。③
3、開設“世界音樂”的校本課程的意義
在今天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性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應倡導學生在基于本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基礎上,以更廣闊視野去學習其他國家民族的優秀文化,吸收世界各種音樂文化精髓,理解尊重不同地域音樂文化所蘊含的審美價值,來加強自身音樂文化素養,進而推動人類彼此間文化認知理解。音樂文化實屬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友好交往的重要渠道,它可以促進人類間相互了解,消除隔閡、化解歧視,促進社會進步,推動人類和平共處與發展。
嘗試開設“世界音樂”的校本課程是中學生了解世界、邁向世界、融入世界的重要一步。通過課程學習,讓他們了解世界文化的多元,感受音樂風格的迥異,體會風土人情的多樣,這對于他們在國際理解教育的培養是有著深遠的重要意義!
隨著2016 年2 月教育部《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征求意見稿)》的出爐,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綜合表現為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等9 大素養,立德樹人、五育并舉的育人目標更加明確。
“核心素養”的出臺,是具有國際視野和符合中國國情的頂層設計的出臺。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林崇德認為,“核心素養是所有學生應具有的最關鍵、最必要的基礎素養,是知識、能力和態度等的綜合表現,它可以通過接受教育來形成和發展,且具有發展連續性和階段性,兼具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一個體系,其作用具有整合性。”
“核心素養”的出臺使教育者更加明確了培養目標,各學校掀起學習的熱潮,以便讓這一育人導向落地生根。老師們也更加注重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理想信念的教育和核心素養的培養。
在課程設置上,音樂課不像語數外等學科有充足的課時量,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單憑課堂時間可能還不足夠吸引讓那些在音樂方面有更多志趣和發展規劃的同學。為此,校本課程的開發構建正當其時。開發校本課程,要處理好課堂和課下的關系;要處理學生主體與個性發展的關系,要從音樂學科的特點入手,關注成長體驗、關注內在改變。
1、題材甄選
眾所周知,音樂是人類情感溝通的自然語言。它能夠讓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年齡與不同身份的人在彼此心靈上做到相互契合甚至共鳴。綜合我校學生不同年齡段人文認知基礎,我對世界音樂題材進行了仔細甄選,借助校本課堂所賦予的走班制開放性學習模式,掙脫了班級施教者與常規教材內容所帶來的束縛。
2、課程延展
在課程內容開發與課堂教學構建中,筆者把世界音樂按洲為板塊,列分出幾大洲音樂進行總覽性認知與體驗。根據各洲音樂的風格共性和地域風格性差異,把各洲音樂再分割成不等課時進行教學。在開展亞洲音樂學習時,根據不同地區人文風情特征進行音樂賞析;開展非洲音樂學習時,抓住非洲歌舞音樂具備的強烈動感節奏這一審美共性與學生進行互動;在開展拉丁美洲音樂學習時,讓學生體會它的熱情奔放風格;在開展歐洲音樂學習時,注重了解偉大作曲家的生平和他們的創作風格,并學習、聆聽、分析其經典作品,從而體會歐洲豐厚的文化底蘊等等。
學生通過對這些世界音樂的學習,勢必進一步加強了他們對世界的感性認知,較好地理解了世界文化的多元與多樣。這對他們開拓國際視野,了解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培養他們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這也是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提出的“加強中小學、職業學校對外交流與合作,加強國際理解教育,推動跨文化交流,增進學生對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④的最好實踐舉動。
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世界音樂名家及世界名曲猶如漫天繁星數不勝數。囿于課時有限,教師在選擇時須注重“經典”。例如,在講述歐洲巴洛克時期,我們選擇了享有西方音樂史上被尊稱“音樂之父”的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講述歐洲古典主義時期,選擇了享有“音樂神童”的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和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被譽為“交響樂之父”的弗朗茨·約瑟夫·海頓及被后世尊稱“樂圣”、“交響樂之王”的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等世人無法超越的最偉大的音樂家。又例如,在講解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的作品時,由于貝多芬一生創作題材廣泛,重要作品包括一部歌劇、五首鋼琴協奏曲、九部交響曲、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及多首管弦樂序曲和小提琴、大提琴奏鳴曲等大量作品。倘若這么多作品都擬為授課內容,或許三天三夜都講不完。雖然這些作品都是貝多芬重要的代表作,那么我們該如何選擇呢?筆者通過與學生交流訪談獲悉并歸納如下:首先,要選擇適宜初中生年齡段作品,來保護他們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其次,要選擇音樂課程中未涉及作品,以便開闊視野,避免教學重復。再次,要挑選音畫質量好、版本樣式豐富的相關延伸性作品。做到這幾點,我們才能從根本上抓住他們的審美心理,獲得鑒賞認知,提升審美聽覺。
1、課前預習
音樂終歸是聽覺藝術,學習音樂固然離不開“聽”。然“聽”絕不是單靠教師為學生播放、講解音樂那樣簡單,否則與學生而言是不能吸收其作品精髓的,甚至部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因為缺乏應有的基本共鳴而止于淺表。基于此,筆者建議學生要在課前對相關作品反復聆聽,最好模唱幾句來建立聽覺的初步感知,適時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簡介等人文常識。這樣,才能激起課堂中師生間交流探討的深廣度與作品的審美認知興趣。
2、生際合作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課堂上,我們設計一些開放性教學探究內容也是必不可少的。譬如,“你是如何理解音樂大師貝多芬藝術成就與他現實生活狀態落差的”人文性話題。課堂上,可建議教師通過分組來促使他們相互探討,鼓勵他們站在不同角度各抒己見,與眾分享他們的觀點,以此培養他們的獨立審美見解與開放、包容性思維。縱然他們之間觀點或許不一,但只要言之有理,我們就應該予以尊重。教師在疏理總結時,要站在人類普適價值基礎上予以引導。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發言的積極性與參與性,也培養了他們思維領域發展的個性與多元性,這對他們國際理解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極其重要的。
3、豐富教學實施手法、營造實效課堂
(1)構建課堂類型多樣性
根據教學目標、內容不同,該項校本課程亦可劃分單一性與綜合性兩種課堂教學模式。單一性課堂教學模式:指音樂唱歌課或音樂欣賞課;綜合性課堂教學模式:指集音樂欣賞、演唱、樂理知識、演奏等為一體的綜合教學內容。據筆者調查,小學音樂常采用綜合性,高中音樂則傾向單一性。因初中介于小學與高中之間,有著承上啟下的角色,故筆者在初中階段實施該校本課程時,是融合這兩種教學模式開展的。實踐證明,這符合初中學生審美心理,利于激發他們課堂認知興趣和國際視野的拓展。
(2)音樂教育體系的運用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還可建議采用適當的音樂教育體系來輔助教學,加深他們對音樂的理解,以便更好的學習掌握相關音樂知識技能。我們知道,在音樂教育體系中比較著名的體系有以下三種: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柯達伊音樂教育體系和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體系。
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體系經過前期無數次理論與實踐,現已相對完善。它的體態律動是其教育體系中的思想核心,它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是比較廣泛的。在講授非洲音樂時,教師可運用了這一教育體系。這主要得益于非洲音樂具有極其強烈且多變性節奏感特征,借助這一教育體系指導,筆者設計了一些律動化肢體語言讓他們模仿并感知非洲音樂的教學活動。當然,也可以把學生分成三至四組,通過擊掌、跺腳和敲擊桌凳等項目來模打不同節奏型,進而讓他們感知非洲音樂的豐富節奏織體。
誠然,還可以采用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嘗試用各種打擊樂器來演奏不同的節奏。打擊樂器可以由教師提供,也可以讓學生把廢棄的飲料瓶、易拉罐、鉛筆、酒瓶蓋、水桶等制成雙響筒、沙錘、碰鈴、大鼓等等。學生們通過自己動手制作的樂器,固然形狀不一,音響多樣,但這些稀奇古怪的自制樂器絲毫不會影響他們參與藝術實踐的積極性。恰恰因為他們的創作與合作,喜悅之情溢于言表,課堂氣氛熱烈歡快,其結果既學習了節奏技能又深刻體會到非洲音樂文化的特征與樂趣,可謂一舉多得!
(3)教學法的靈活運用
我國傳統教學主要是“漸進式教學法”,西方國家則主要采用“滲透式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需求,不拘泥于某一教學法,甚至可以結合使用。比如,筆者在介紹波蘭作曲家、鋼琴家肖邦這一教學內容時,采用漸進式教學法介紹、講解肖邦的個人經歷、音樂作品、創作風格等等;在欣賞、講解他的作品《C 小調革命練習曲》時,則先用“漸進式教學法”讓學生對其作品有了初步了解,再采用“滲透式教學法”讓學生對其作品深度感知。在深度感知作品教學中,通過比較欣賞,即選擇傳統的鋼琴獨奏《C 小調革命練習曲》與馬克西姆及樂隊聯合演繹且具有通俗風格的《C 小調革命練習曲》。學生通過審美鑒賞,自然歸納出兩者風格的差異,亦對該作品有了全新的認知體驗,不覺間提升了他們的審美鑒賞能力。
(4)加強教學中的藝術實踐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指出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強調音樂實踐,開發創造潛能”。⑤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音樂過程中要更加積極地參與各類音樂實踐活動。
音樂實踐活動種類繁多,如歌唱、演奏、創編及綜合藝術表演等等。在國家音樂課程標準教學實施中,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運用最多的是歌唱。至于演奏、創編、綜合藝術表演則在實際教學中運用較少。對于探索世界性音樂校本課程,教師應加大對演奏、創編、綜合藝術表演的學習實踐。如:在欣賞我國傳統民族樂器箜篌時,筆者把真實的樂器搬到了課堂,讓學生一個個來進行實物性接觸并鼓勵他們動手嘗試彈奏,感受其音色,實地觀察樂器形制。他們就會把過去只能用眼睛、耳朵的空間辨認轉為實物觸摸與實地彈奏的體驗,這種實際體驗將會極大提升他們的審美興趣。或許有些同學因為有著彈奏古箏的技能基礎,自然會在兩者音色、演奏技巧等諸多方面形成自己的探究興趣。“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說的便是這個道理。
再如,在學習西方布魯斯、爵士等風格音樂時,可引導學生根據其作品風格特點開展模仿自創,哪怕進行一個簡短樂句的嘗試、分享,也會讓他們從過去的被動欣賞轉為主動的認知體驗。這種藝術實踐勢必會深刻影響著他們對世界音樂的審美認知與音樂關聯詞語的理解真知。
在國際理解教育視野下,開設“世界音樂”的校本課程,會在教學中帶來更加明確的實踐行為導向。它會對學校常規音樂課堂效率、學生審美品趣、藝術素養等諸多領域提升帶來許多成效。由于該課程涉及范圍較大、知識面較廣,需要教師在備課時閱讀大量書籍,聆聽眾多相關音樂,搜索更為廣泛的視頻來充實自己的知識量,才能給學生盡可精準、全面的授課。■
注釋:
① 劉曉雄.發展國際理解教育建設和諧社會[J].東岳論叢,2006.
②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 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③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 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④⑤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國辦發,201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