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樂 張子揚 賈麗純 楊民濤 王定邦
(河南科技大學,河南洛陽 471000)
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圍繞智能制造產業發展,改革傳統產業,推進現代產業,加速經濟體系升級,建設“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產業生態。在此背景下,傳統企業都在積極探索綠色智能化轉型升級的方法。然而,傳統企業在成功實現轉型升級的道路上面臨著種種困難。科技創新平臺缺乏、中小企業發展規劃不完善、高學歷、高素質人才的缺乏、綠色發展理念與企業獲利的平衡等都是目前阻撓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的“絆腳石”[1]。與此同時,我國工業產業政策不斷完善豐富,在新基建背景下,“十四五”綱要的正式提出,為傳統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機會,為現代智能制造業搭建了一個發展平臺。在種種因素影響下,如何助力傳統制造產業成功轉型升級,是我國現代工業發展前進道路上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傳統企業是我國現代智能制造業發展的基礎,在制造業產業領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繁雜的制造業門類中,傳統制造業的比重接近90%[2]。然而,隨著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時代的到來,傳統制造企業所潛在的問題也日益浮出:資源的短缺、環境污染與市場需求的下降,使得洛陽當地現有制造業的生存與發展遭受到了制約,各個傳統制造企業紛紛尋找轉型與升級路徑,比如洛陽中信重工、清洛基地、中國一拖等洛陽當地的龍頭企業從傳統型企業向綠色化、數字智能化企業轉型轉型。另一方面,大部分傳統企業在政府引導下進行初步規劃。但是由于實施難度大、投資高、預期收益不確定等挑戰,傳統企業要成功完成智能化轉型升級仍然面臨種種困難。
目前大多數傳統企業與科研機構、高校的交流正逐漸加深,但是這種交流與合作的關系還不密切。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目標應根據企業需求,與科研機構、高校等創新平臺形成互利互補的局面,在競爭中求發展,在市場中謀共存。通過調研數據得知,當前洛陽高校和當地部分企業正在努力搭建資源共享平臺,以便進行合作研究開發、專利授權等服務,且已涌現出信重工、清洛基地、中國一拖等一大批知名企業。
在我國傳統制造企業中,中小企業數量在制造業中占很大比重。但由于中小企業長期處于供應鏈末端[3],不僅以生產銷售低附加值、低利潤的產品為主,而且存在污染嚴重、能耗大、效益低等問題,這一系列障礙嚴重影響了其企業自身的轉型升級,更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理念大相徑庭[4]。生產過程中大量依靠人力,缺少先進的生產裝備,信息化水平也不夠高。由于缺少資金和創新型人才,企業創新能力也不足,幾乎無法開展自主設計研發,在一定程度上會對企業的日常運營管理產生嚴重影響。
傳統企業轉型升級所需資金匱乏已經成為制約企業綠色智能化轉型發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傳統企業轉型升級投入成本不斷提高,融資能力不斷下降。與此同時,信貸機構對于傳統制造業的支持力度遠遠不夠,大多數傳統制造業企業都存在貸款難、融資難的特征,嚴重影響了企業轉型升級的積極性。據調研數據可知:企業轉型初期,人才引進、設備投入、研發上的資金,占整個資金的90%;如果不能解決資金問題,轉型升級只是事倍功半。
在智能化、信息化時代,傳統的思維方式必定會造成事倍功半的后果,一個企業要樹立品牌,就要用互聯網思維管理企業,用適于時代步伐的思維做產品,用數字化思維做營銷,從而全面推動傳統企業實現綠色智能化轉型升級[5]。有部分企業只抓到互聯網的營銷思維,這是片面的,可能會有短時之利,但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所以,在智能化、信息化時代,互聯網應全面發揮它的作用,不應只是讓其在營銷這一個環節上發揮余熱。傳統企業要實現成功轉型升級,互聯網思維必不可缺少。
由于高素質、高學歷人才匱乏,在當前傳統企業轉型升級中的競爭,歸根到底還是高端人才的競爭。各地區應抓住有利機遇,自上而下營造鼓勵、尊重人才的社會氛圍,出臺一系列人才引進政策[6]。不少地區均已出臺相關人才引進政策吸引各類高端人才落戶本地,服務當地建設。特別是中小企業在高端人才引入上沒有什么優勢,因此一方面要在企業內部重點培育創新性人才,另一方面搭建科技創新平臺,與高新技術企業、高校長期共同合作交流,將優秀人才“借”過來,推動產學研一體化,實現多方共贏[7]。
由于傳統制造業對自身發展方向和發展路徑不明晰,實施前也沒有系統地進行投資回報率分析,盲目投入智能制造項目,不能收到很好的轉型效果。因此,傳統企業要想快速轉型成為數字化、信息化高端企業,企業應先進行明確的發展規劃,梳理在研究設計、生產、物流、銷售、服務各環節中如何進行智能化轉型升級,挖掘核心競爭力。如果企業在某環節成本投入過高而效率低下,則應考慮將此業務外包給專業企業,而將資金技術投放在核心業務上[8]。對于中小傳統制造企業來說,只有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才能在生產、管理、服務等方面取得進展,也才能提高效率和效益,從而助推企業轉型。
傳統企業要轉變思維觀念,踐行新的發展理念,加快管理方式轉變,積極發揮互聯網平臺的治理功能;要切實轉變觀念,整合金融服務、電子商務、信息網絡、辦公等平臺;構建完善的社會管理與綜合治理信息化平臺,大力推進“互聯網+管理”、數字管理與智慧城市建設[9];要充分了解企業需求,為他們解決好各類痛點難點問題。同時,企業應積極轉變思維,依托政府搭建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及時共享數字資源,快速匹配適合自己企業業務特點的軟件服務供應商、物流服務商,從而有效提高生產效率[10]。
本文主要研究了在新基建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實現傳統制造業企業成功轉型升級。通過研究得出如下結論。第一,制造業企業應重視高素質專業化人才隊伍建設,才能在此次企業轉型“大浪潮”中占據主動地位。第二,面臨轉型的企業應未雨綢繆,事先制定明確的轉型發展規劃,提高效率和效益,從而助推企業轉型。第三,企業應創新思維模式、優化管理模式,在智能化、信息化時代積極發揮互聯網思維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