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婷婷
(象山縣高塘學校,浙江 寧波 315700)
古詩詞是詩人通過借景借物或事件描述來表達情感,傳達自己對人生、對客觀世界、對生活形式、對生活環境的看法和感悟,是需要通過不斷的朗誦來體會意思和意境的,但是小學語文教師對古詩詞的教學仍然是“講解+背誦默寫”的模式,對詩詞大意進行講解后再讓學生背誦默寫,就算完成了詩詞教學任務。這樣的教學使小學生停留在了對詩詞的表面意思的理解,根本無法充分理解詩詞涵義和情感。
古詩詞集各大家之所長,詩詞內容貼近生活、表現時代特征。各大家的詩詞中,有表現習俗的、有體現服飾特征的、有描述戰爭的、有表達生活情感的……,可以說古詩詞描繪了我國歷史特征,體現了古人智慧,簡潔的詞語表達出了不同的深厚情感。古詩詞就是中國歷史的縮影,語文教師要深刻地認識到古詩詞的功能和特點,發現教學中的問題,通過古詩詞向學生傳達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在現代幼兒教育中,從孩子會說話開始,不少家庭已經讓孩子接觸了古詩詞,雖然說只是語句內容的記憶背誦,但也讓小學生在正式開始小學教育階段學習前,已經對古詩詞有了基本的概念和印象。因此,小學教師在詩詞教學中,要擴大教學內涵,讓小學生不僅是記憶背誦詩詞語句,還要讓小學生理解詩詞意境,了解學習古詩詞的意義。古詩詞通過簡潔的文字可以展現出宏偉的場景、深摯的感情,通過古詩詞可以感受中華文化的含蓄雅韻,讓小學生接受古詩詞文化熏陶,體會傳統文化美德。
小孩子的學習、理解和接受能力不是一促而蹴的,特別是古詩詞的學習和理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收放得當、當放則放、當講則講”。詩詞的學習有兩個層面,一是詩詞語句層面,讓學生通讀詞句,學會朗誦、背誦,二是內涵層面,通過詩詞傳達文化,在這一層面教師就要收放得當,當放則放,當講則講。例如部編版一、二年級的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有《詠鵝》《江南》《憫農》《小池》《小兒垂釣》《村居》等,詩詞風格活潑一些,詩詞內涵淺顯易懂;高年級如五、六年級的教材中古詩詞有《楓橋夜泊》《從軍行》《過故人莊》《長歌行》《石灰吟》等,詩詞內容涵義更加深遠,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要結合學生特征,當講得講,讓古詩詞的理解與學生的理解接受能力相符合,這樣學生才能更加貼近歷史,親近傳統文化。
古詩詞的創作源于生活,將古詩詞表達的事件或情感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可以加深學生對創作情感的體會,增進詩詞內涵理解。例如,部編版三年級語文教材中的《元日》《清明》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三首詩,《元日》是北宋詩人王安石的作品,描述的是過新年時“爆竹”“新桃換舊符”等場景,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我國春節時有貼對聯、吃年飯、拜年等傳統習俗;《清明》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作品,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解清明時,我國有祭祖掃墓、郊游踏青的習俗;《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九月初九是重陽節,教師可以告訴學生重陽節是感恩敬老的節日,有登高祈福、祈壽的習俗。通過詩詞,讓學生體會我國傳統文化、習俗、美德,在古詩詞的學習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傳承。
古詩詞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播放視頻、音頻,形象展示詩詞描繪的情景,通過視覺和聽覺的沖擊,讓學生對詩詞意境有一個直觀的體驗和感受。例如部編版五年級語文教材中的《四時田園雜興》《稚子弄冰》《村晚》《游子吟》等,這些詩詞通過描述兒時情景來表達作者對兒童時期的懷念,表達父母長輩對子女的關愛。在進行這些詩詞的學習時,通過情境創設,以詩詞為橋梁,教師可以進行“敬老愛老”“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教育,中國“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自古延綿至今,是長輩們的勤勞、努力和智慧建設才有了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讓孩子們自覺行動,傳承“敬老愛老”的光榮傳統。
古詩詞凝聚了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蘊藏豐富的傳統思想精髓,小學生經過教師的引導,通過對古詩詞的學習,能夠領略到古詩詞悠久的歷史文化,體會傳統文化精神。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加強了古詩詞的選編,注意詩詞題材與學生身心發展特征的匹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古詩詞內涵,注意教學方式方法,提升小學生古詩詞的認讀、理解能力,實現語文素質培養的同時,滲透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