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萌萌
(通化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吉林 通化 134001)
音樂課程是構成中小學教育的一部分,雖然并非考試科目,但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不論是家長還是教育人士,都更加認可音樂課程所具備的素質教育作用。在這樣的情況下,音樂課程地位逐步提升,對于教學活動的研究也在深入。除了對教學理念和方法展開創新之外,將傳統民間音樂引入課堂,也成為不少音樂教師研究的重點。傳統民間音樂,具備深厚的歷史底蘊,類型多樣、形式繁雜,從中挖掘符合中小學音樂教學的素材資源,并將其引入課堂,能夠對音樂教學產生積極作用。
民間音樂的最大特點,就是來自勞動人民,是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或勞動中獲得靈感創作而成,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就現階段的民間音樂融入中小學音樂課堂的狀況來看,其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
就現階段的中小學音樂教學現狀來看,依然還有相當數量的中小學音樂教師,對傳統民間音樂的教學運用重視不足,沒有注意到音樂教學的創新構建和轉型發展。其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師自身對傳統民間音樂有較深認識,但是卻沒有重視其對教學的作用,這導致音樂教學還是處在以往的模式當中。
很多音樂教師的理解存在局限,對傳統民間音樂的實際教學運用形式較為單一,往往局限于幾種固定的形式和方法之中,未能進一步拓展和創新。時間一長就會導致學生產生枯燥感和厭倦感,學習興趣下滑。
還存在很多教師對于理論講解和實踐練習的把握不到位,出現理論與實踐不均衡的情況,主要表現為理論講解過多,學生在課堂上的實踐機會很少,學生對傳統民間音樂并未形成真正的體驗。
為了使民族音樂得以更好地傳承,首先,我們應高度重視中國民族音樂理論成果在職業院校各專業、各學科中向教材體系的轉化;其次,加強統一的民族音樂教材的建設,并逐漸使之系統化、規范化、科學化;再次,注重教材內容的“經典性”和“文獻性”。在編寫民族音樂教材時,不僅要選編旋律優美動聽,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的作品,還要注重內容的健康向上,使學生在繼承和弘揚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傳統的同時,形成與其相適應的審美文化價值觀念,以及相應的審美能力。在編研民族音樂教材的基礎上,還要求教師提前做好研讀、做好充分備課,把握其中涉及的民族音樂文化知識。將民族音樂的校本教材充分地利用起來,為民族音樂作品賞析、文化傳承奠定扎實的基礎。
中小學音樂教學對傳統民間音樂元素的融入,除了從理論層面的結合之外,還需要從實踐角度出發,在課堂上以傳統民間音樂為載體,創設具體的實踐活動,和理論教學保持平衡,形成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效果。首先,創設音樂游戲。可以結合民間音樂歌曲,在課堂上構建“音樂傳聲筒”的游戲,也就是將學生分成小組,排成一列,利用悄悄話的形式來傳遞民歌歌詞,從頭到尾依次向后傳遞,并由最后一名學生演唱出來,看傳遞是否正確。其次,創設多媒體欣賞活動。傳統民間音樂,往往有具體的場景,并不單單是以音樂的形式存在。因此,在課堂上可以利用多媒體引入相關的視頻,將畫面和音樂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欣賞,讓學生領悟民間音樂的魅力。
在民族民間音樂教學中,教師還需結合作品的風格特點,讓學生參與相應的音樂實踐活動,獲得多層次、多方位的體驗,豐富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感受。以戲曲教學為例,戲曲是我國的藝術瑰寶,也是民間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學生在生活中極少有機會接觸到戲曲,即使通過課堂學習,也會因為語言、曲調等原因難以產生較好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應加強對戲曲藝術的學習與研究,幫助學生了解京劇、越劇等劇種的歷史文化背景、風格特征、唱腔特點、基本身段和手勢等。
如《西湖美》是一首以越劇為基本曲調進行填詞的戲歌,也是小學音樂教材中唯一一首越劇戲曲。歌曲曲調婉轉,歌詞優美,教師可以“體會形式美—體驗旋律美—感悟歌詞美”為審美主線,讓學生在感受美、表現美中體會越劇的魅力,即在歌曲教學之前,教師請學生欣賞越劇唱段,讓學生直觀體驗越劇唱腔和身段的婉轉柔和之美;在學生熟唱歌曲后,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簡單的越劇身段手勢,并鼓勵學生展開表演,感受越劇曲調與身段融合的形式美。其中,唱準曲調旋律、唱出戲曲特點是旋律教學的難點,更是體驗越劇曲調韻味的前提。學唱該曲的最后一句旋律是本課的教學難點,教師可以先放慢速度帶唱,邊唱邊將旋律音高板書在黑板上,再畫出旋律線,讓學生結合圖形譜,連貫地唱出最后一句的旋律。
中小學音樂教學對傳統民間音樂的融入應用,還應該注重應用形式的多元化構建,通過多種不同形式,在傳統民間音樂和中小學音樂課程之間構建起有效連接。具體來說,首先,可以通過情境構建的形式引入民間音樂。在中小學音樂課程教學中,可以立足具體的民間音樂素材,構建起相應的音樂情境,引導學生沉浸到情境中對民間音樂展開學習。其次,設置案例分析,引入民間音樂。在中小學音樂課堂上,可以基于案例分析的形式,將民間音樂引入進來。在對一些傳統樂器進行教學時,如笛子、二胡等樂器,便可以引入相關的民間音樂作為案例,引導學生對這些民間音樂案例進行分析,探討其中的音樂知識。最后,還可以構建民間音樂表演活動,創設表演情境,引導學生在表演中感受民間音樂的內涵。
就現階段普遍使用的高中音樂教材來看,涉及到的民族民間音樂幾乎是以點帶面,不能完全涵蓋一些非常具有特色的地方民族音樂,完全不能滿足現有學生的音樂鑒賞課需求。中國有56 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其自身獨特的文化,其中音樂文化在每個民族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地域特點和文化生活習慣,在課堂教學中加入一些地方民族音樂,讓學生從本民族音樂藝術中感受美、享受美。比如“沿河土家族山歌”,這是銅仁市沿河縣土家族非常優秀的音樂文化代表之一,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在沿河縣乃至整個銅仁市高中學生鑒賞課教學中我們可以將此內容作為民族音樂鑒賞板塊教學的重點內容,讓每一位學生認識和深刻了解本地區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再如黔南州目前音樂類國家級非遺有1 項:惠水縣的布衣族民歌(好花紅調);音樂類省級非遺有6 項:布依山歌十八調(貴定縣)、繞家呃嘣(都勻市)、布依族吹打樂(惠水縣)、姊妹簫(長順縣)、水族“奪咚”(都勻市)和布依族莫歌(獨山縣)。本土有這么多優秀的民族音樂項目,如果在學生的音樂課堂中加入適量的地方民族音樂將使音樂課堂變得豐富多彩。
民族音樂的音樂風格存在巨大的差異性,是受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生活影響而造成的。無論是音樂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還是音樂作品的創作與傳承,都與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民族音樂是民俗文化的藝術表達載體,民俗文化通過音樂的表演實現文化的傳承。民族音樂中包含著很多民俗文化的信息,它以音樂藝術的形式反映著民俗中所蘊含的精神文化。現階段很多的民族音樂作品,即便是歷經百年、千年,仍然口口相傳,充分說明了其藝術價值。因此,通過收集、整理和鑒賞民族音樂作品,可以從中品位優秀的民族、民俗文化。在聆聽民族音樂作品的過程中,感受民族音樂文化的熏陶。
將地方民族民間音樂融入中學小音樂課堂,讓本土學生學習本民族音樂文化,了解本民族歷史,從而增強對民族文化的了解,增加民族自豪感與民族自信。法國藝術史學家丹納曾說:“所有的藝術作品,都是由心境、四周的自然環境和習俗所造成一般條件所決定的。”任何一個民族都有其自身的發展歷史,任何一個民族都有其自身的民族文化生成土壤。因而讓本土學生學習自己民族最優秀的文化,了解本民族祖先通過世代遺留下來的優秀文化遺產,無疑是讓學生對民族的歷史更加了解。
總而言之,如今中小學音樂教學融入傳統民間音樂存在的種種問題,音樂教師要有深入的認識,了解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其帶來的影響,然后圍繞傳統民間音樂所具備的教學作用,把握傳統民間音樂和中小學音樂課程之間的契合點,運用合理的方式,將傳統民間音樂融入課堂教學,推動中小學音樂教學的進步發展。這就需要開發校本教材、優化教學設計、增強課堂實踐以及多元化教學,實現傳統民間音樂和中小學音樂教學的有效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