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國 顏 濤
(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無錫 214081)
高校作為人才培育基地,高校眾創空間也位于多類型眾創空間的主體地位。由于我國多項政策的扶持與號召,每個地區的眾創空間的類型都不盡相同。眾創空間從主辦主體層面可分為三大類,分別是:政府主導型、市場主導型、高校主導型。[1]高校眾創空間的含義從廣義角度來看,凡是以高校或者大學科技園為運營主體的都可稱作高校眾創空間;從狹義角度來看,眾創空間是以高校命名或由高校具體運營的才可稱作高校眾創空間。無論是廣義層面還是狹義層面,高校眾創空間的建設與發展都與高校政策的運用和執行密切相關。
高校眾創空間是將學校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利用高校的科研實力和各種資源優勢,打造出有益于師生創新創業的新型創新服務平臺,以實現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變革。[2]高校眾創空間的特征包括網絡性、資源共享性等,在設定好的場所內將許多創新創業活動聚集起來,從而形成了一個小型且復雜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同時,還是高校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中與政府、企業等外界環境溝通的重要渠道。
目前,我國各個方面的建設和發展都與高校眾創空間創新發展緊密相連。[3]依據現實價值角度,高校眾創空間創新發展的意義包括:一是有助于構建創新創業生態體系。高校眾創空間能夠將市場、高校等各類主體的資源凝聚起來,把創新創業人才的創新成果成功孵化;二是有助于推動高等教育的改革。我國已進行了一系列的高等教育改革舉措,這其中的一個目的就是希望能夠點燃我國的技術創新和知識創新的活力,這一切的根本都與高校眾創空間創新發展存在直接的聯系;三是有助于促進創新創業教育發展。只有將高校眾創空間實踐基礎性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才能促進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四是有助于學生就業和創業質量的提升。高校眾創空間可以引導一些學生自主創業,并幫助這些學生取得創新創業的成功,既緩解了就業的壓力,還能因成功創業創造出更多的崗位,使創新創業與崗位就業處于良性的循環之中;五是有助于地方經濟的發展、轉型和升級,高校眾創空間能夠加強地方市場和高校間的溝通與合作,通過深度融合產學研,從而實現地方區域內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高校、企業和政府是高校眾創空間的主要建設者。由高校眾創空間市場化、社會化、大眾化發展目標分析得知,高校眾創空間組織建設進程中幾乎沒有社會成員、民間組織等其他主體的參與,究其原因是我國高校眾創空間發展探索時間尚短,且仍未激活社會其他主體的創新創業活力,導致高校眾創空間的發展緩慢;其次,高校眾創空間的模式主要有三類:“高校+企業”“高校+政府”“高校+科技園”,僅靠這三種模式無法支撐高校眾創空間的多樣化發展,參與的主體也不夠多元化,阻礙了產學研創一體化的發展進程。
大學生創客處于剛剛成年的年齡段,社會經驗不足。因此,只有在專業導師的指導下才能進行創新創業活動,然而導師指導方面仍待完善。一方面,指導教師的總體數量不多。高校眾創空間的創客團隊中都有指導教師,但導師隊伍人員不多,且其專業性不高,大多數的導師是由于自己對這項工作興趣濃厚而參與其中,因此該導師團隊的成員并不固定;另一方面,指導教師的專業理論不足,也不具備相關的實踐經驗。大多數的導師來自高校內的各個學院,然而并沒有參加過專業化和系統化的創新創業培訓,并且不具備創新創業的相關實戰經驗。
高校眾創空間創新創業設施保障上所面臨的現狀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創新創業設施類型單一。大部分高校眾創空間都僅為創客提供簡單的基礎硬件設施,而創新創業所需的較為先進的設施未能提供,嚴重阻礙了創客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另一方面是軟件資源服務體系仍待完善。創客創新創業不僅需要硬件設施方面的支持,高校眾創空間還應在項目培育和孵化階段提供多樣化的服務。然而,高校眾創空間所涉及的一系列服務提供的很少。
首先,校內創新創業資源未能充分利用。很多高校建立和發展起來的眾創空間,其在發展途徑和發展方式上開始逐漸雷同,大部分高校眾創空間沒有依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和自身的優勢;其次,封閉式的創客團隊。由于眾創空間場地的設計是缺乏共享式的社交場所,眾創空間管理理念的滯后,并且創客僅著眼于自身創新創業項目之上,致使創客團隊之間交流較少,相對較封閉;再次,缺乏與其他重創組織的互動性,高校與高校間的眾創空間有較少的聯系。同時,高校與社會的眾創空間組織也缺乏互動性,其狀態處于獨立和封閉之中,制約了高校眾創空間的大眾化和社會化發展。
一方面,創新創業理論課程教育體系有待完善。創新創業基礎課程、創新創業選修課程等系統的創新創業課程大部分高校還沒有開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中創新創業理論課程的重要性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另一方面,創新創業實踐課程體系仍待完善。高校創新創業實踐教育層面處于探索時期,甚至一部分高校眾創空間還處于場地設計階段。因此,僅有很少的平臺用于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實踐能力。
首先,高校眾創空間成員較少,存在大量閑置的辦公場地。這是由于缺乏完善的創新創業文化內容而使得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不足所引起的,大部分高校創新創業的文化體系內容不夠豐富,且創新創業理念的形成也未能彰顯自己學校的辦學理念和特色;其次,創新創業文化既有利于提升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的積極性,還能使大學生養成創新思維、引發創業激情。然而,大部分高校在創新創業文化建設上各種各樣的創新創業活動較少,對創新創業文化的宣傳力度小,導致嚴重缺失大學生加入眾創空間的內在動力。
首先,倡導多主體共同建設高校眾創空間。高校、政府等主體應加大宣傳力度,并制定相關政策,吸引和鼓勵民間組織等其他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建設高校眾創空間。高校眾創空間的規模因多主體的參與而擴大化,其社會影響力也因此進一步增強了。高校眾創空間的主導者必須在高校眾創空間多主體建設中,把主體間利益關系協調處理好,保證各個主體能夠獲得最大的利益。其次,創建多類型高校眾創空間,引導其他主體共同參與到高校眾創空間建設之中,這是我國高校眾創空間多元化主體共建的具體實踐模式,有利于我國高校眾創空間的發展類型多元化和功能多樣化。
一方面,吸納更多相關創新創業專業的教師加入學生指導隊伍中,與學校發展需求相結合,把創新創業學院的創建貫徹落實,聘請具備專業知識理論的創新創業導師,建造一支專業性的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創新創業學院的建立和導師隊伍的擴大,有利于創新創業學院和眾創空間的深層次融合,同時還可以共同推動創新創業教育事業的發展。另一方面,進一步加強創新創業指導教師的專業涵養,作為創新創業的導師不僅要具備創新創業的理論知識,還要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如此才能更加有效的為創客提供指導和幫助。高校眾創空間能夠引導創新創業導師加入學生的創業項目中,通過師生合作既有助于導師身臨創新創業活動之中,累計實踐經驗,還能更加全面為大學生創客進行指導。此外,指導教師應做到與時俱進,積極參與相關培訓,對國內外創新創業先進的理論知識進行實時掌握,全面提升導師的創新創業指導能力以及綜合素養。
創新創業除了需要基礎的設備外,高校眾創空間設備服務的水平也應持續更新。高校眾創空間只有提供了細致和完善的創新創業孵化和培育服務,才能有助于大學生創客書面的創意計劃轉化成實實在在的商品或服務,進而才能將高校眾創空間對創新創業項目的培育和孵化功能切實地發揮出來。
首先,高校眾創空間的建設應與本校內部資源相結合,突出專業特色,實現個性化和差異化的發展方式。其次,高校眾創空間屬于開放式社交空間的一種,擁有創新思維和創業理念的創客都聚集其中,能夠增加創客間的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將高校眾創空間創新創業的氣氛激活。高校眾創空間在設計辦公區域過程中,應為聚集此處的創客提供開放性的交流場所,還可以定期舉辦交流活動,為校內創客搭建相互交流和學習的平臺,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創客實時、自由的溝通。再次,開展高校與高校間的眾創空間的交流與合作,利用學科融合等方式促進區域高校眾創空間的合力發現,舉辦一些交流活動,促進高校與社會眾創組織間的相互溝通,實現眾創空間優勢互補的“雙贏”局面。
一方面,完善創新創業的理論課程體系,高校可以開設創新創業相關知識課程,促進創新創業教育的專業性,增強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高校還可以開設創新創業知識講座等一系列選修課程讓學生掌握創新創業環境和基礎知識。另一方面,完善創新創業的實踐課程體系,高校可依據本校實施情況,創辦創新創業類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取創新創業能力,在潛移默化之下將創新創業意識深入學生內心,還可以模擬創新創業真實情境,使學生熟知創新創業流程。
首先,高校創建的創新創業文化體系內容必須豐富多樣,與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中形成的價值觀相結合,還應將創新創業文化與高校校園文化和辦學理念相融合,使高校創新創業文化各具特色。其次,增強創新創業文化的宣傳力度與宣傳途徑,高校應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現代化科技宣傳創新創業,將創新創業融入到校園文化之中,在精神層面助力高校眾創空間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