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五洋
(武漢交通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5)
近年來,我國共有30多個城市200多條軌道交通線路開通運營,總里程約6000公里,耗資2.7萬億,平均每年投資超過5000億元,以地鐵、輕軌、獨軌、有軌電車、磁懸浮等形式分布。據統計,在北京、上海和廣州等一線城市,城軌客運量已經占到城市公共交通客運總量的40%以上,根據國際經驗,東京、巴黎等發達城市占比已經超過80%,目前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客運量平均占比僅20%,提升空間很大,以每公里60-100人的人才缺口倒逼人才市場,近百所高職院校將重心向軌道交通傾斜,軌道交通類學生增長迅速。同時,隨著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等技術的融合,相應的技術在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中的快速應用,也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因此,從校企合作的角度對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的培養體系進行改革,以滿足社會對該專業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從2016年開始辦學,每年開設1-2個訂單班級,訂單班人才培養組織模式如下所示:第一學期,由60%學校公共基礎課+20%學院專業群平臺課+20%專業群選修課組成,學校統一安排公共基礎課,統一全校學生的道德素質,夯實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學院和企業共同安排專業基礎老師和企業員工對學生進行本專業基礎知識啟發,為學生適應校園生活創造有利條件。第二學期,由50%學校公共基礎課+10%專業核心課+20%學院專業群平臺課+20%專業群選修課組成,在學生初步了解企業崗位職責和文化的基礎上逐步學習專業理論,總體上了解專業內容和發展方向;第三學期,由10%學校公共基礎課+35%專業核心課+20%學院專業群平臺課+35%專業群選修課組成,以核心專業課為主,實訓課等不同形式的專業群選修課為輔,學校教師+兼職外聘+企業職工聯合授課,全面展開專業知識的學習;第四學期,由5%學校公共基礎課+30%專業核心課+15%學院專業群平臺課+50%專業群選修課組成,以校內校外實訓為主,結合武漢地鐵公司崗位實際要求,鍛煉學生的崗位技能;第五學期,100%頂崗實習,派遣學生到武漢地鐵公司進行崗前三個月的培訓,學期初考核合格者錄用,學期末考核不合格者退回學校;第六學期,100%畢業實習,學生以準正式員工的身份工作,實習結束后,教師和企業共同評價,組織學生進行畢業設計和畢業答辯。
針對訂單班模式的問題,我校主要從以下兩方面保證人才培養質量:
(一)拓寬訂單培養模式。訂單班的建立本身對學生的就業提供了保證,對學校的就業率提供了支撐,對企業的人才要求提供后備力量。但是因為訂單培養模式培養周期較長,優點明顯的情況下局限性也較突出,企業本身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另外企業投入較大,動力不足;隨著學生文化素養的提高,逐漸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在權衡自身優劣勢后,可能會更傾向選擇更適合自己的用人單位;無論哪一方毀約,學校處于鏈條的末端,是最終的受害者。針對這些問題,武漢地鐵公司對訂單班二年級的教學內容、課程設置、實訓實習提出具體要求,學校根據具體要求對大二學生重新組班,由武漢地鐵公司和學校聯合對有興趣的學生集中面試,重新編班,更新人才培養方案;師資結構以武漢地鐵集團為主;實現靈活變通的訂單培養模式,周期短,學校和企業利益能夠得到最大的保障[2]。
(二)拓寬實訓基地的建設,保證訂單培養順利實施。我校主要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考察等方式與武漢地鐵集團有限公司展開深入合作,掌握企業人才標準,掌握企業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方法,建立企業人才需求信息庫,將學校理論知識的內化和企業崗位技能的學習統一起來,對企業需求按學科進行分類、按專業建立檔案,按企業基本情況建立信息庫;定期開展校企座談會,掌握企業的用工需求,找到與企業合作的結合點,通過教師下現場,員工上講臺,教師考取企業培訓師資格,做到師資互通;進行項目互滲、校企共同進行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實訓室建設、管理服務等全方位、多層次的項目合作。高職院校不僅要正確認識自己,努力提高專業建設和人才質量培養標準,而且還要正確認識合作的企業,打造合作伙伴關系紐帶,才能在不斷提高自身實力的同時,提升合作企業的層次,最終實現校企深度融合,校企共贏[3]。
我校在物流管理、汽車制造等多個專業已經推行“1+X”技能證書培養模式,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1+X”證書制度2020年開始實行,在與用人單位的溝通中,我們了解到構建“技能證書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其評價指標體系和畢業生質量監控體系相關內容,重點是高職人才培養的方式是否符合預期目標,高職人才培養方式是否符合實惠需求的目的和使廣大學生受益的目際[4],這種模式以專業為本位,在“X”上做文章,以學生考取多個證書為契機,有效整合社會資源,將教師和企業優秀員工融合,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既符合國家對高職教育的要求,又符合高職教育為地方經濟服務的辦學要求。“1+X”人才培養組織模式如下所示:第一學期,沿用訂單班課程設置方式;第二學期,這學期增加核心課程和專業群選修課,這里的群選修課主要是針對專業技能實踐,在學生初步了解企業崗位職責和文化的基礎上逐步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在把握專業發展方向的基礎上準備技能證書;第三學期,由10%學校公共基礎課+35%專業核心課+30%校外實習+25%專業群選修課組成,以核心專業課為主,以對口實習基地實習、校內實訓課等專業群選修課為輔,學校教師+兼職外聘+企業職工聯合授課,全面展開專業技能的培養;第四學期,由5%學校公共基礎課+30%專業核心課+35%學院專業群平臺課+30%專業群選修課組成,以校內校外實訓為主,組織學生進行專業核心技能證書—城市軌道交通站務、乘務技能證書考試。同時,通過專業群平臺課拓寬學生視野,選取其他不同的技能證書進行學習;第五學期,50%學校專業群平臺課+50%頂崗實習,組織學生進行其他證書的考試,夯實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其他技能知識,組織學生根據技能證書到對口企業實習,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認可度;第六學期,100%畢業實習,組織學生進行畢業設計和畢業答辯。
我校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實現“1+X”人才培養質量保證:
(一)根據“X”技能證書崗位需要確定課程內容;“1+X”的課程內容具有相當強的應用性,在確定課程項目的時候,必須以崗位需要為根本,內容要緊密聯系職業實踐,要求向學生傳授能在生產、服務或管理工作的第一線直接應用的技能和知識,并且滿足第一線的技能標準和知識標準。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屬于服務管理領域,主要面向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部門,從事運營組織、票務管理和調度指揮等工作。我校針對車站行車值班員崗位的需要設置以城市軌道交通行車組織、運營組織的課程體系;針對環境與機電設備調度員崗位的需要設置與城市軌道設備管理環地控制相關聯的課程體系;針對客運調度員崗位的需要設置以客運服務、組織及票務工作為主課程體系。同時,站務證書屬于必考項,乘務和其他相關專業證書屬于選修項,學生也可以跨專業選擇我校其他技能證書,提高學生就業渠道,但不建議專業幅度跨度太大[5]。
(二)根據崗位等級確定課程內容排序;該專業具有一定的獨特性,以站務員為基本,依次過渡到客運值班員、行車值班員、值班站長等多個級別,中間環節不可逾越,在教學過程中,以崗位等級為導向,把學生學習的過程轉化為學生職業能力發展的各個階段,每個崗位階段都有相應的學習范疇,不局限于站務員單一工種,從專業全局入手,以學生成長規律為出發點,有序安排難易課程的順序,循序漸進。
人才質量的提高需要理論的指導,更離不開崗位職業能力的培養,我校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與武漢地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及漢口火車站等企業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共同開發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完成學生職業技能培養方案。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確定崗位方向進而具體劃分職業能力標準,在“崗位職業能力明細表”的基礎上,校企共同研討制定有關教學計劃[6]。
(一)與時俱進,更新教學理念、手段和方法;充分利用線上線下教學方式,效仿企業項目管理辦法,以項目化管理為原則,對學生進行分班分組,以工作項目為驅動、以工作能力為導向的教學方法。
(二)重視實踐教學環節,還原真實崗位;與企業合作培養,訂單班發揮與企業互通平臺的優勢,“1+X”發揮不同平臺紐帶作用,使專業對應的技能崗位能夠落到實處,還原真實的崗位標準;制定嚴格的實習實訓規范,將實踐教學環節貫穿于課程體系和課程標準中,并以工作能力為驅動使其順利實施。
(三)構建教學質量評價指標;學生質量水平的高低主要通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來體現,無論是理論教學還是實操,教學質量是關鍵,建立學生、教師、學校、企業四位一體的評價體制,提高企業崗位評價的權重,克服學生和教師主觀因素,以市場為導向,培養具有一線崗位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我校在校企合作的道路上,不斷創新,從混合所有制辦學,訂單班辦學,現代學徒制到“1+X”技能等級證書制度,不斷探索提高學生質量的新辦學模式。校企合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創新辦學體制的過程,解決校企合作主要問題:教學理念、實訓平臺、校企共建結構才能讓校企合作更加深入和徹底,否則,1+1永遠小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