傘瑞廷 張小冬 張志會
(葫蘆島市第二高級中學,遼寧 葫蘆島 125001)
沒有人不關心健康。在社會、科技不斷發展的形勢下,現代化的健康觀念也變得愈發成熟。對于健康的含義,WHO做出如下界定:健康要求具備良好的身心狀態以及適應能力,而不只是沒有身體疾患。如今,各國政府、科學界愈發注重人類的心理健康問題,注重心理健康在改善人口素養、提升生活質量方面所擁有的特殊地位。社會各界都較為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在當代社會中,人的生理與心理往往是協調一致的。前者是個體存在的物質前提,將個體的自然屬性反映了出來。后者是個體存在的社會、精神基礎,將個體的精神與社會屬性反映了出來。與人相關的問題的探究勢必與以上內容相關。二者可相互影響。在以青少年教育為首的學校教育活動中,注重教育對象生理、心理的協調發展,是培養綜合發展人才的必然要求,這一點也是體育教學階段所應堅持的基本原則。
不容忽視的是,在傳統體育教學中,往往會注重學生體育運動技巧的學習與興趣的培養,重視身體的鍛煉,并且會將體育教學視作是一種輔助性學科,這種學科能夠為其他學科而服務。在我國推行應試教育的情況下,勢必會誕生這種體育教學觀,它在某種意義上為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不容忽視的是,這種教育思想是狹隘的,它并未考慮學生的心理健康的培養,難以與素質教育的要求保持同步,長期看來,無法為其他學科教學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我們指出,體育教學應將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和教育作為核心內容[1]。
擁有健全的人格,自尊且尊重他人、擁有與年齡相符的心理特點,智力正常都屬于健康的心理范疇。在校學生都是青少年正值三觀形成的黃金階段,也是心理發展的黃金階段。在這一時期,青少年正快速成長,內心渴望掙脫對于成年人的依賴,渴望通過自身的個性、獨立的思考來擁抱世界。他們希望獨立,擁有充沛的精力,可快速接納新鮮事物,擁有極強的可塑性。是否能把握這一階段,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性地進行引導,會對學生的后續發展帶來直接影響。
在一定意義上,在體育教學中,重視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能起到下述作用:
1.能使學生在心理上保持獨立。競技者的獨立性是以競技類運動為首的體育運動開展的前提條件。在體育教學階段,需要通過教學活動的開展來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
2.使學生在心理意識上保持平等。對于以競技運動為首的體育運動,雖然無法產生平等結果,但在最初參加運動時以及參加階段,勢必應遵守平等的原則。
3.注重學生互相合作心理意識的培養。一般情況下,可以團體的形式進行體育運動,在進行階段,參加者之間應互相合作。通過體育教學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合作、集體意識[2]。
綜合以上,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教學,在體育教學階段注重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具有獨特的優勢。無論是素質教育還是體育教學,都要求在體育教學階段,注重學生健康心理的教育工作。
對學生的心理、體育教學狀況進行審視,不難發現其中存在的諸多問題。
當前與學生心理問題相關的調查報告均已指出,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已變得愈發嚴重,此類現象都與學校未能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存在人格缺陷有關。
立足于體育教學的視角進行分析,不難發現諸多因素的存在均會導致學生出現心理問題:
1.學校在進行體育教學時,由于會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深刻影響,導致學生出現一定的心理問題。在我國傳統教育中,應試教育思想起到了良好的指導作用,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社會都會采用考試的方式來選拔人才。這種思想會對體育教學帶來負面影響,嚴重情況下,會對整體教育活動帶來不良影響。進一步說來,在體育教學階段,人們往往會將它視作是體育人才的專門培育方式,或者將它視作是能服務于其他學科教育的方式——通過開展體育教學進而調節學生的生理、心理狀態,為學生學習其他學科起到一定的促進和服務作用。這種指導思想也使得師生在體育教學中,存在敷衍了事的心態,無法在體育教學階段對其本質功能,即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功能進行進一步挖掘[3]。
2.在體育教學開展階段,存在一個歷史性問題,即并未考慮心理培養問題,而一味重視身體鍛煉。在我國體育教育階段,人們大都將體育任務視作是鍛煉身體,體育的目標在于“育體”。這一思想使得人們在體育教學階段,忽略了心理素養培養的重要性,而一味重視生理素質的培養。
3.在微觀方面,體育教學存在一定的封閉思想,即僅注重技巧性教育。人們較為注重體育活動的技巧性問題,這是因其競爭性強的特點決定的。在體育教育階段,學生渴望在體育競爭中掌握贏得勝利的本領,教師渴望學生掌握某種運動的規律。在這種情形下,人們大都會將體育教學,視作是一項專門的學科,而無法注意到它的深遠意義。
出于對上述因素的考慮,筆者指出應采用以下方式,在體育教學中注重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
使學生擁有健康心理的前提條件在于教師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作為教學活動的開展者,教師應加大對教育新思想的學習力度,將人才培養作為根本,將健康擺在首要位置,明確心理教育的方法、原則。在教學階段,通過良好的心態進行情緒控制,妥善處理師生關系,將學生的主體作用全面發揮出來。在教學的實施階段,考慮學生心理健康的需求,采用科學的方法,使教學階段所面臨的各類問題得到有力解決,改善自身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質量。
羅杰斯明確表示:“打造優良的教學氛圍能為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提供有力保障,而打造優良的教學氛圍則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前提。”從中不難發現,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和諧的關系是改善課堂教學心理環境的關鍵。教師應充分了解所有學生的心理狀態、面臨的心理障礙,并真誠地關愛學生,尊重其人格,進而贏得其信賴,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在課堂上打造融洽、民主的氛圍,將學生的創新能力、想象力全面發揮出來,為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4]。
在心理內容中,自我意識是核心構成,是社會適應的核心步驟,要想協調自身與社會的關系,就應對自身建立合理認知,進行合理評估,將自身價值反映出來,使自身保持優良的心理狀態。
對于個體而言,自信心是極為重要的。無論是工作中的成功與失敗,還是學習中的進步與退步,都是由學生是否具備自信心決定的。在體育教學中,只有使學生明確自我的價值,才能使學生樹立自信,使所有學生都能對自身所具備的潛力建立明確認知,充分相信自身的能力,并通過體育學習來強化這種能力;另外,還應按照學生的實情來為學生設置明確、個體化、具備較強操作性的目標。教師應對學生的心理狀況形成深入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生理健康狀況,為其確立明確的教育目標,使所有學生都能結合自身實情,明確個人定位。最后,使所有學生都能成功。學生可通過個人努力在體育活動中實現目標,取得成功,獲得成就感,進而在獲得成功體驗的過程中,產生自我肯定的預期。并提升自信心,確定自己是成功者,進而建立良性循環,這種方式能加強學生的信心。
無論是豐富的教學內容,還是學生獨特的氣質類型、體能上的差異,都使得學生的體育教學表現也各不相同。部分學生易于高估自己,自視甚高;部分學生并未建立良好的自我評價,進而會否定自我,易于感到自卑。教師應時刻關心并尊重學生,通過啟發學生,使其對自我建立全面認知,了解應怎樣審視各類問題[5]。
學生在與困難斗爭的過程中,會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在體育教學階段通過獨特的條件來創設“反向”情景,鍛煉學生對于挫折的承受能力,提升學生的心理素養。
如今,對子女過度保護的家庭不在少數,這也使得心理承受能力不佳、挫折的承受能力不足的學生不在少數。對于將健康擺在首要位置的體育教學而言,應通過自身所具備的特點,來設置一定的障礙,通過挫折情景的創立來鍛煉學生的意志力。通過惡劣的氣候條件等來創設挫折情境,進而提升學生的抗挫能力。
在體育教學階段,在學生受挫時,會感到極為痛苦,內心會感到極為不安,教師應及時為學生教授一些方法來調節并控制心理狀態。如通過語言暗示等方式來進行自我勉勵,并采用這些方法對自身在體育活動中的行為進行調節,進而向日常學習、生活領域延伸,持續加強自身調節能力,培養樂觀、積極向上、堅忍不拔的心理素質。
心理健康是學生邁向世界、邁向未來的一個核心條件。對于推動個體的心理健康發展而言,體育活動能起到重要作用。體育教師應努力鉆研,在教學階段探尋機遇,將心理教育與體育教學融合起來,通過加強學生的心理素質來提升教學質量,使學生發展成人格健全的人,使將健康擺在首要位置的教育目標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