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俊
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人才建設是重中之重。圍繞全媒體人才建設,近年來各級媒體都在積極探索,也取得了明顯成效。不過,對照做強主流輿論格局對人才的需求,全媒體人才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特別是全媒體記者的能力亟待重構。
當前,傳統媒體創收難、員工待遇下降,記者的社會地位也在下降,加上高房價和高消費帶來的生活壓力,其職業信仰受挫,信心滑坡、激情衰退。另外,各級媒體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對記者的知識結構和實操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傳統記者單一采訪、寫稿的技能已不符合當下全媒體需求。
考察當下記者的現狀及成因,可梳理出融合過程中的“四個找不到”,即:媒體找不到優秀人才、員工找不到合適崗位、記者找不到獨家題材、資訊傳播找不到受眾。打開“四個找不到”問號的鑰匙,是“四個脫節”,即:教學脫節、采編脫節、考核脫節、管理脫節。
教學脫節和采編脫節,指學界與業界在人才培養和使用這對供求關系上的不對稱。業界,媒體格局、傳播方式日新月異,但學界盡管傳媒院校遍地開花,卻鮮有真正滿足當下全媒體傳播人才需求的專業培養體系。媒體深度融合,對記者的知識結構、實操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沒有全媒體傳播的“十八般武藝”,憑傳統采編技能“一招鮮”的時代早已過時。新聞傳播、出版編輯、廣電編導、影視學、媒體藝術、新媒體藝術……多年一貫制的學科設置中,缺少的是真正能夠精準對應全媒體傳播的專業。
考核脫節和管理脫節,指與全媒體傳播對應的保障體系未能與時俱進。全媒體傳播是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端發布、精準抵達。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建立以來,融合傳播效應彰顯。而一些地方媒體的“中央廚房”卻成效不大,有的先熱后冷:初期總編坐鎮,協同內容生產部門每天早晚一次的編前、編后會,成了一周一次甚至是一月一次,新聞指揮官“天天會”成了“難得會”,有的媒體的“中央廚房”成了記者報送選題和領導參觀的擺設。這是由于“中央廚房”的骨架立起來了,但連通骨架和神經系統的經絡和血脈沒打通。這里的經絡是組織架構,血脈是考核機制。雖然內容生產部門坐到了一起,但仍沿用原來的考核指標,會使有些部門同事間線索不愿意共享,有價值的線索越來越少。這就導致實際操作中,各媒體為體現融合傳播,不得不成立新媒體部或者融媒中心——將采編人員分成兩撥,一撥負責傳統媒體發稿,一撥專司新媒體端。這種融合,注定是撕了舊包裝的瓶,換上新標簽也裝不了新酒。
管理上,傳統媒體占主導地位時代,發布內容由自己定,總編只要眼睛向內抓內容,發行量、收視收聽率就是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也是經營業績的硬支撐。如今,全球一張網、傳播無邊界,媒體必須眼睛同時向內向外抓內容、抓導向,官方民間、網上網下、線上線下、內宣外宣,同頻共振。如果考核機制、組織架構、管理理念上還因循守舊,必然會出現老辦法失靈、新辦法缺失的“融合梗阻”,直接影響記者全媒體傳播能力的提升。
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必須解決優秀人才緊缺和現有采編人員能力跟不上的結構性矛盾。當務之急,必須外引人才、內促轉型、優化保障三管齊下、同時發力。
全媒體傳播,緊缺的是既掌握傳統采編業務又精通新媒體傳播的復合型人才。目前這樣的人才在大多數傳統媒體并不多見,短期只有靠加快引進。新型主流媒體不同于傳統媒體,也非簡單意義上的新媒體,其新聞理念、生產方式和傳播流程、結構、效果等,都發生了根本變化,并以新的傳播生態呈現。記者的采編理念要從傳統思維,轉到移動優先上來,重構能力、全面轉型。前幾年,當“中央廚房”剛成為媒體融合標配時,一些記者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思維切換里感到焦慮。傳統媒體記者相對來說傳統采編業務較強,但在傳播創新上往往不足;新媒體記者互聯網意識強、新技術接受快,但有時也會出現激情多過理性、有創新而缺守正。如在一些大型報道中,有的記者在報道新聞時熱衷于報道自己的裝備是如何高科技,這就造成一些看似濃墨重彩的時政報道成了“技術展示秀”。有專家呼吁,“要警惕對技術的盲目追逐或過度炫耀,新媒體記者必須增強人文的思考和人文理念,任何時候,都要用人文精神和價值反思去引領技術的運用和實踐。”[1]推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深度融合,實現最終的“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新型主流媒體構建過程,也是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記者優勢互補、能力重構,成為全媒體記者的過程。因此,在引進優秀人才同時,強化現有記者的業務培訓,最大程度提升他們的全媒體傳播能力,是發展穩定之需,也是優化隊伍結構之切。
術業有專攻。對現有記者,要幫他們克服思維來不及切換的焦慮。全媒體記者能力重構宜有所側重,根據全媒體傳播流程和個人特點、崗位實際,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訓。從全媒體記者的知識能力而言,當前不僅要明白移動端傳播的文字、圖片、短視頻等幾個關鍵場景,還要考慮主要有哪些新工具和最容易接收的信息模式,[2]從中權衡主次,盡可能拾遺補闕。
引人才,是做大增量強筋骨,形成全媒體傳播工程的突擊隊、尖刀連,讓他們到關鍵崗位沖鋒陷陣打硬仗;抓培訓,是盤活存量促轉型,幫助傳統記者轉理念、換思維,重構能力再出發。而且,優秀人才引進后,還可以充分發揮他們傳幫帶的“頭雁效應”,帶動其他記者在干中學、學中悟,快速提升能力,形成引人才、促轉型、優結構的良性循環。
全媒體傳播是媒體深度融合的系統工程,更是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體制機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術等方面的全面融合。其中,全媒體記者能力重構,需要馳而不息、系統推進。既有記者知識結構和能力的轉型提升,也有媒體及社會層面在體制機制方面的創新保障。特別是要解決教學脫節、考核脫節、管理脫節等方面的障礙。《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強調要創新管理為保障就是其中之義,要深化主流媒體體制機制改革,建立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的一體化組織架構,構建新型采編流程,形成集約高效的內容生產體系和傳播鏈條。
大力培養全媒體人才,既包括對現有記者能力的培訓提升,也有對高校教學體系轉型升級的時代警醒。客觀看,現時高等教育的全媒體人才培養確有不足,如全媒體記者的知識結構究竟怎樣?通識課程和專業學科如何兼顧?實操技能怎樣培養?這一系列技術性問題,目前在新聞傳播教學的整體設計中尚不夠清晰。如今,雖表面上看傳統媒體記者需求飽和,但各行業都有官網、官微和抖音,總體上社會對媒體人才的需求旺盛。可見,是傳媒人才需求變了,而高校傳媒人才的有效供給不足,造成了今天媒體人才隊伍的結構性緊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慎海雄2015年任廣東省委宣傳部部長時,在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部校共建院務會上這樣感慨,現在培養的記者編輯如果只會采寫、編輯,那根本不夠。現在不僅要教會學生怎么拿筷子,更要讓學生學會做菜,運用各種適合融合傳播的手段來做出大餐。[3]新聞傳播教育多為媒體提供這種具備產品思維的復合型記者人才,才能徹底解決學界與業界在全媒體傳播人才上的供需矛盾。
優化保障還要解決當前融合中考核脫節、管理脫節等問題,在體制機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術等方面全面升級。其中,解決流程和組織脫節,要通過優化流程、重組架構,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崗位,通過優化組合、揚長避短,做到人崗相適、人盡其責、才盡其用,不僅使外面的優秀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還要使現有記者同樣找到新方向、實現新價值,從而形成傳播流程優和人才結構優的雙循環。同時,考核和管理要與時俱進,解決全媒體人才評價體系的科學性。目前對全媒體記者的身份界定、崗位界定,均存在滯后現象——全媒體傳播流程與傳統媒體有很大區別,流程不同、崗位迥異。新媒體內容生產發布流程多,崗位也多,甚至有些崗位傳統媒體根本沒有,如新聞指揮官、內容架構師、形象設計師、產品包裝師、數據分析與開發運營等,眾多跨界、跨學科崗位,都維系于一次采訪、多次生成、多端發布之中,從傳統媒體單維單向采編,到全媒體的多端多向傳播,如此復雜的環節,絕非一個記者、編輯崗位名稱能涵蓋得了。這些在職稱評定、績效考核上,如何更加科學合理界定,已經到必須提上議事日程的時候了。而且,全媒體傳播的多端發布,最講究內容產品與不同發布端和接受人群的適配,其崗位性質、名稱權責及相應層級序列等,如何與人才的職業認定、職稱認定匹配,比如,新聞指揮、產品經理、內容架構、媒體運行、數據分析等,這些崗位的職責描述、職稱界定,目前在人社部門的新聞專業技術職稱評價中,尚未有規范的參照體系。從傳統新聞專業記者職稱評定標準看,全媒體采編業務范圍,無論內涵還是外延,都比傳統媒體大大拓寬,比較明顯的是出現了文理科交融、內容生產與技術和藝術跨界現象。
另外,融合中,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還普遍存在事業編、企業編和無編制長期用工多種性質混合的用工現象。這在薪酬考核中是同工同酬還是同崗同酬值得斟酌。事實上,過于簡單化的同工同酬提法并不準確,更規范的應是同崗同酬,也就是將工齡、基礎工資以及政策規定可以享受的相關待遇等歷史性貢獻所應該獲得的薪酬,與現在所在崗位的績效考核分兩塊計算,前者列入個人基本薪酬,后者即在什么崗位獲得的報酬列入績效考核,績效考核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同樣崗位取得同樣報酬,這個考核不分用工性質、年齡性別,一律剛性執行按勞取酬,多勞多得、優勞優得。所以,國有性質的媒體解決績效考核這個棘手問題,絕非“同工同酬”四字能輕松解決。基本薪酬解決的就是歷史性貢獻和前瞻性未來的問題,績效考核解決的是同樣崗位干同樣活取同樣酬的問題。這樣既認可了現實的公平性,也兼顧了老員工歷史性付出和新員工前瞻性潛力這個實際,如此假以完善,就可解決發展中按了葫蘆起了瓢的現實矛盾。
完善架構、優化考核、創新管理,才能杜絕“新瓶裝陳酒”的假融合,和“舊瓶裝新酒”的偽融合,為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清除障礙。這既是給全媒體傳播工程疏通經絡、暢通循環,也是為記者隊伍的整體能力重構,厚植全媒體傳播基因,從而讓他們放下思想包袱,消除轉型焦慮,實現從單一維度采編、單一平臺發布、單向思維傳播的傳統記者,向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端發布、移動優先的全媒體記者轉型。
注釋:
[1]張志安.新聞傳播實務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A].白凈,主編.從一支筆到十八般武藝[M].光明日報出版社,2018(01):8.
[2]張晉升.融媒時代新聞實物教學的困境、挑戰與范式轉型[A].白凈,主編.從一支筆到十八般武藝[M].光明日報出版社,2018(01):11.
[3]許燕.新聞業務教學的移動轉化[A].白凈,主編.從一支筆到十八般武藝[M].光明日報出版社,2018(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