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玉景
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強文化傳播、啟發文化自覺的意義進一步凸顯。對內,文化傳播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對外,文化傳播可以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交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媒體進行文化傳播,有助于各種優秀文化基因的融合發展。
隨著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出現了“四全媒體”,無往不及、沒有邊界的新媒介,使得傳統媒體的層級劃分和區域界限逐步被打破,縣級媒體傳播的規模和廣度前所未有。2020年2月9日,鹽城市鹽都區融媒體中心新媒體短視頻《市委書記戴源、市長曹路寶為“最美逆行者”送行點贊》在抖音平臺播放量超630萬次,點贊量達26.5萬,展現了現代媒介技術賦予縣級媒體的強大傳播力。在現代媒介技術的支持下,一段幾十秒的短視頻,瞬間就可能引發全世界的共鳴,轉化成現象級的傳播事件。縣級媒體應增強文化傳播意識,自覺做優秀文化的傳播者,為人類社會健康發展提供文化正能量。
文化傳播是大眾傳播的重要內容,在現代媒介技術支持下,處在基層的縣級媒體應當擔負起文化傳播的職責和使命,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做好文化傳播。
鹽都區融媒體中心高度重視對基層一線豐富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和創新表達。2021年春節,鹽都區融媒體中心新春走基層圍繞“年味”做文章,報道了省級非遺北龍港剪紙(《指尖上的“濃濃年味”》)、傳統民間美食春卷(《立春要“咬春”春卷賣得俏》)、傳統習俗打年貨(《年貨大街”火爆開市 市民歡歡喜喜辦年貨》)等一系列電視新聞報道,通過浸潤濃濃煙火味的百姓生活,展現了具有鹽阜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達到了傳播文化之“真”的目的。
文化存在于人們的社會實踐過程,文化傳播的內容來源于社會生產生活。縣級媒體要通過收集、加工、傳播來自人類生產生活的信息,引導受眾科學認知客觀世界,傳承文化遺產。
現代媒介技術的發展,受眾拿到了生產、傳播信息的“小話筒”。縣級媒體也應該順應這一變化趨勢,依托現代媒介技術,在生產和傳播層面上全面深度開放,引導受眾共同參與內容生產和傳播。
近年來,鹽都區融媒體中心依托鹽都新聞工作者聯誼會,挖掘各種文化資源,對接各級各類新媒體平臺,不斷豐富拓展文化傳播的內容和形式。2019年9月,鹽都區融媒體中心舉辦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有獎征集系列活動,讓受眾通過文學、攝影、微視頻等作品抒發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從中精選各類作品200多件在廣播、電視、報紙、新媒體等媒體平臺上發布,引發了受眾的廣泛共鳴,營造了喜迎國慶的濃烈文化氛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受眾參與信息生產和傳播,不僅是縣級媒體成為文化生產、文化交往、文化消費平臺的重要表征,而且是以人為本、開門辦媒體的重要體現。縣級媒體要著眼于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持續整合各類資源,打破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界限,通過橫向的媒介融合和縱向的媒體融合,打造一個受眾夠得著、用得上、好發聲的開放平臺,讓多元化的傳播主體在新聞媒體平臺上集結成軍、優化組合、有序發聲,豐富新聞內容,更好地服務受眾,從而充分發揮新興媒體在提高文化傳播力、擴展文化傳播途徑、整合文化傳播系統等方面的優勢,[1]用開門辦媒體的務實舉措提升文化傳播質效。作為把關人,新聞媒體也要發揮新聞專業人才的把關能力優勢和“四全媒體”的信息匯聚優勢,在最大限度匯聚優質新聞信息的同時,保證文化傳播的正確方向,使主旋律更高昂,正能量更強勁。
孔子在中國文化發展過程中發揮了承前啟后的作用,他在“述而不作”客觀地傳承歷史的同時,強調“言之無文,行而不遠”。也就是在用好語言文字的基礎上,運用好修辭和音樂、繪畫等藝術形式。孔子追求的“立言”,目標是重構當時社會的精神支柱,改變周朝禮崩樂壞的狀況,用今天的話說是建設有利于社會發展進步的意識形態。“文”作為一種美的形式,是為了提升“言”的傳播力、引導力,更好地達到立言的目標。
孔子的思想對媒體人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因應輿論生態的變化,傳統媒體在堅持守正創新,將各種藝術元素融入傳統的廣播電視報紙產品之中,有效提高作品的審美價值和傳播力、影響力。2021年2月19日,鹽都區為部隊一等功臣曹波的家人送去一等功喜報,鹽都區融媒體中心將該電視新聞視頻配上音樂、字幕以后發到了抖音平臺,點擊量達到12.7萬,成為擁軍優屬文化爆款產品。《非遺心 鹽都韻》短視頻在新華社客戶端“新視頻”發布以后,瀏覽量150多萬,有力地傳播了鹽都區的非遺文化。
這些創新表達的作品的成功告訴我們,縣級媒體必須切實增強文化傳播意識,更加主動地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充分發揮融合傳播的優勢,在傳統內容產品中融入文學、音樂、小品等藝術元素,從而在不斷提升新聞媒體傳播力、影響力的同時,滿足受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在新的媒介生態中,縣級媒體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借融合發展之勢,盡文化傳播之責,堅持內容求真,著力融合創新,通過媒體的有機運動,引導受眾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吸收外來優秀文化、發展時代先進文化,真正擔當起成風化人、溝通世界的使命責任,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應有的貢獻。
注釋:
[1]任政.新媒體對文化傳播力的影響與提升研究[J].傳媒論壇,2020(0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