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邦坤
(淮陰工學院 設計藝術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3)
相比其他歐美國家,我國的工業設計發展歷史較短,只有30年左右的時間。目前國內很多高校都開設了工業設計專業,培養了大批工業設計方面的人才。工業設計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本身依托于藝術專業,同時又要求具備一定的機械、材料等專業知識能力。由此可見,工業設計專業具有藝術與理工相結合的特征。因此,要注重學生知識、能力方面的綜合性[1]。作為一門在國內發展時間不長的專業,各高校工業設計專業的教學模式相差比較大,一部分偏向工科教學,一部分偏向藝術教學,還有的高校在教學上偏向某一類產品的設計,例如工業設計專業的家具設計方向。
不了解材料的屬性,材料的加工工藝及技術就會影響到產品材質的選用和產品成型的實現[2]。學生掌握的材料與工藝知識,既要在知識性、學術性上得到合理的體現,學生更應該從實際的設計應用角度來認識相關的材料與工藝知識[3]。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對常用產品設計材料有全面的認識和了解,掌握不同設計材料的特性及加工工藝、成型方法,使學生對材料及加工工藝進行思考和創意,把握新材料和新工藝的發展動態,在設計中適當地選擇材料和加工工藝,學會應用材料知識解決設計問題,不斷解析產品形態、功能、結構、色彩、材料、工藝之間的關系,把握設計方向。
材料與工藝課程講授的內容龐雜,涉及面廣,但由于課時少、配套資源少或者教師專業能力不足等原因導致課程的深度不夠。這門課程主要內容為五大類材料的相關知識,分別是塑料、金屬、木材、陶瓷和玻璃,介紹這五大類材料的組成、結構、工藝、性質和使用性能,以及這些內容之間的相互關系,為設計提供科學依據。這些材料都是工業產品得以實現的重要基礎材料,其中任何一種材料都能作為一門專業課程深入介紹,例如關于木材的課程是木材學,關于塑料的課程是塑料材料學,單門課程都需要40課時以上才能完成,而工業設計專業的材料與工藝課程需要介紹五大材料,一般只有40課時,極少數學校能分配60課時,若正常講授則課時遠遠不夠,為了完成教學進度,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只能介紹一些基礎知識,對于一些有深度的內容只有泛泛而談,一帶而過。這些材料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學生對這些材料的基礎知識都有一定的了解,例如基本概念、使用歷史和基本分類等等,他們真正感興趣的內容是這些材料的具體使用方法和使用經驗,能幫助他們進行更好設計的關鍵知識和操作技巧,而在課堂上極少涉及這些讓學生感興趣的關鍵內容。最終導致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感到所學的知識內容枯燥,單調泛味,只有淺顯的常識而沒有實用的深度內容。
教學過程可進行適當調整,有條件的學校可根據需要建立材料展示或者材料加工實驗室,參觀實物或者加工過程的同時,直接講授課程內容,參照實例講授可以使教學內容豐富生動,也能讓學生直觀了解材料形態與加工工藝,幫助學生理解。若實驗室條件緊張,實驗室資金條件不足,可準備簡單的材料小樣進行展示,與學生進行一定的互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理解課程的基本內容,這種實例教學的效果要優于純理論教學。
目前我國社會與企業都需要有創造力的工業設計人才,這種能力并不只是理論思想層面的創造力,更需要能將產品實現的實踐創造能力,這樣的設計師所設計的產品才有真正的價值,不是只能欣賞的藝術品。材料是工業產品實現的基礎,材料與工藝課程中涉及大量的實物展示與實踐內容,需要學生了解各類材料給人帶來的感受,體驗各類材料的加工過程,若僅僅通過知識講解,課程學習效果非常差,達不到教學目標,需要大量的實踐動手操作才能讓學生更好理解材料。實踐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將理論應用于產品實現的過程中,加深理論知識的理解,補充理論知識不能涉及的部分內容,鼓勵學生動腦與動手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綜合創造能力,以此激發學生對工業產品設計的興趣,培養主動學習的能力。而專業培養正是缺乏這樣一種實踐教學理念,目前各高校的設計資源較少,實驗室的建設與條件參差不齊,材料與工藝課程還處于理論偏多實踐偏少的狀態,材料實物展示不夠直觀,學生難以深入理解材料的特性,只停留在書本理論層面。在實際情況中,學校的實踐教學就不能與生產實際需要有機結合[4]。部分高校借鑒國外的教育經驗,能做到大量實踐內容與理論內容相結合,但在實踐教學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考慮安全問題,實踐學習過程中展示部分較多,學生動手部分較少,多以實驗人員或教師操作為主,學生親手操作的時間短,學生能直接接觸的生產過程少。
可讓學生自己動手加工一種材料,制作簡單的產品,充實課程內容,建議從簡單常用的材料開始制作,例如木材,價格便宜容易得到,相對其他材料而言加工容易,設備簡單安全,可操作性強,能得到造型復雜的產品。讓學生自己動手也能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制作的產品可歸學生所有,這樣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學生的制作積極性,使用自己制作的產品也能增加其專業自信心,讓學生對課程產生興趣,幫助專業課程的學習。
材料與工藝是一門與企業生產聯系緊密的專業課程,工業產品的批量生產離不開材料的合理選擇與工藝的應用基礎。目前國內高校的專業教師一般都存在知識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普遍理論知識豐富,但缺乏實踐能力,大部分工業設計專業的教師畢業后直接進入高校任教,缺乏企業工作經驗,在平時教學中很容易體現出實踐能力不足的問題,例如在講課時只有書本理論知識,缺乏實際案例分析,并且對市場的敏感度不高,設計時不考慮成本等等。還有一部分教師來自美術學或藝術學等專業,工業設計方面的知識體系不完整,只能講授材料與工藝的基礎知識,例如基本的組成與特性,基本的應用領域,對于實際生產中的具體應用知識不足,也不了解市場需求與成本管理,有待進一步更新知識,提高教學水平。由于教師自身實踐能力不足,只能參照書本知識,但在市場變化迅速的當代,教材上的內容往往都存在一定滯后性,有一部分內容甚至與實際應用脫節,很多內容跟不上社會、市場與企業的實際需求,這些原因導致課程教學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市場瞬息萬變,產品層出不窮,材料技術發展迅速,高校內教師在培養人才的同時,也要注重自身專業能力的培養,盡量做到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與技術能力,將最前沿的知識帶入課堂,充實自己的教學內容,才能達到為迅速發展的社會培養設計人才的需求。
工業設計專業課程中的實踐實訓部分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但現階段國內高校少有完善的實踐實訓場所,實踐硬件資源難以滿足日常教學的需要。材料與工藝課程最好的實踐條件是直接參與企業的實踐生產,其次是在學校內部的實驗室進行實踐操作,這兩個場所目前都存在一定難以操作的因素。對于企業實訓而言,難以尋找到合適的企業進行實踐實習,需要綜合考慮課程內容與企業實際生產是否一致、課程實踐的時間與企業生產時間是否符合、學校與企業之前的交通是否方便以及其他食宿等因素。倘若克服這些困難后尋找到合適的企業,但課程一般是每年固定一段時間進行,其余時間則需要學校與企業維護良好的合作關系,企業有義務為教育提供幫助支持,但企業日常也需要進行自身的生產,且在有項目需求或人才需求的時候,也希望學校能夠提供一定的幫助,這些幫助需要學校與企業共同努力。目前很多學校與企業單位的合作,只是在學生需要實踐實習的時候聯系企業,平時很少與企業進行溝通交流,難以為企業提供實質性的幫助,導致很多后期的合作無法深入展開。對于學校內部實驗室的實訓,也有一些問題難以解決,很多高校的實驗室只重視設備購置而不重視人員培養,設備購置之后沒有下一步的相關人員培訓、設備日常運行與維護等一系列的后期工作,導致實驗室利用率低,并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加強校企合作,學校應該擺低自己的地位,積極聯系合作企業,增加日常信息的互換,維持長久的聯系與合作。在企業幫助學校完成實習實訓服務的同時,也能為企業提供一些實質性的幫助,例如教師和學生真正參與到企業的項目合作中或者為企業提供穩定可靠的人才資源等等,這種互利互惠的合作才能長久進行下去,形成穩定牢固的關系。
對于工業設計專業,材料與工藝課程是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要求從實際的設計應用角度來認識相關的材料與工藝知識,將材料的選擇和加工過程作為設計過程中的基礎和重要因素。高校教師需要根據社會的發展需求,改進現有的設計教育方法,及時更新人才培養的模式,將教學內容、課程體系與社會的發展相結合,培養能適應市場變化的人才,這需要社會、企業、高校、教師與學生共同努力,這也是我國現階段工業設計教育面臨的重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