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騫,鄔莎娜,孫帥杰
(1.寧波市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浙江 寧波 315000;2.寧波市鄞州區水務管理中心,浙江 寧波 315000)
環保產業是以滿足生態環境保護需求、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為目標導向,為防治污染、改善生態、保護資源提供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的產業[1]。近年來,黨和國家對環保產業高度重視,黨的“十九大”把“壯大節能環保產業”作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推進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浙江省將節能環保產業列為全省重點發展的八大萬億產業之一。
寧波作為中國的重工業基地,環保產業總體規模迅速擴大,產業領域不斷拓寬,特別是節能環保產業被國家納入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隨著相關利好政策漸次出臺,寧波市的環保產業駛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2019年寧波市環保產業營業收入約528.87億元,營業利潤約28.48億元。據調查,截至2019年寧波市轄區內正式登記注冊、獨立核算且年銷售(經營)收入200萬元以上的環保產業從業單位共312家,較2015年(205家)增長52.20%;產值約為427.14億元,比2015年(405億元)增長22.14億元;從業人員約3.2萬人,與2015年(3.5萬人)相比略有減少,說明環保產業正逐漸從勞動密集向技術密集轉變。
總體上看,寧波市環保產業在技術基礎、供給能力及環境服務市場方面均取得了較大進步,對國民經濟及就業的貢獻逐步提升。在環保產品制造業方面,逐步出現一批有競爭力的產品,如太極環保的低濃度二氧化硫煙氣治理技術、凈源膜科技的聚四氟乙烯膜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資源循環利用業方面,繼續以廢金屬、粉煤灰、生活垃圾等固體廢物資源化等為主;在環境服務業方面,總體規模和主要經濟指標已超過環保產品制造業,建立起了全方位的咨詢服務體系。隨著生態環境治理“最強大腦”逐漸形成,環保產業走向精細化、智能化。
2019年寧波市規模以上環保產業企業共79家,僅占246萬千億級產業集群規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數的1.33%。規上環保產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約160.52億元,占寧波市規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的3.2%,遠低于戰略性新興產業規上工業增加值占寧波市規上企業工業增加值的比例(28.08%)。小微企業仍是寧波市環保產業的主力軍,市場競爭能力總體較弱,行業內部集聚度低。與杭州、無錫、常州、深圳等先進地區相比,在總體規模、經濟效益、市場份額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寧波市高校和高級別的科研院所較少,相較杭州、上海等城市,寧波對高端環保專業技術人員吸引力不足,環保專業方面的高素質人才較為短缺。同時,寧波環保企業自主研發能力普遍不強,核心技術和先進設備基本從外引進,創新能力薄弱,缺乏關鍵核心技術競爭力,成果轉移轉化等創新鏈關鍵環節缺失,科研成果轉化成有競爭力的產品的較少。
土壤污染治理方面:寧波市環保產業多集中在廢氣、廢水治理,工業污染場地治理、耕地污染治理、礦山修復等涉土領域鮮有涉足。
建筑垃圾資源化方面:寧波市共有37家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企業,年消納建筑渣土501萬t、各類建筑工程類垃圾267萬t,但產品產量不高,市場份額較低,資源化產品單一,未形成產業鏈。
城市污水處理方面:2019年寧波市城市污水處理率為95.93%,為浙江省末位;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處理率僅為68.99%,但城鎮污水處理廠平均運行負荷率高達92.78%。
寧波市環保產業發展以自發性為主,長期缺乏有效監管,尚未形成完善的行業標準體系和準入制度。管理體制不夠順暢,存在多頭管理情況,各部門之間缺乏統一和協調,無法形成推動環保產業發展的合力,市場發展顯得動力不足且無序。環保市場競爭秩序混亂,存在低價競爭惡性影響,部分低端技術裝備對中高端產品形成了市場擠壓,影響生態環境治理工程績效發揮,同時也造成環保產品同質化、趨同化。
“十三五”期間,寧波市臭氧污染濃度呈現逐年加重的趨勢,臭氧污染成為首要污染物,臭氧和細顆粒物(PM2.5)的協同治理將成為“十四五”大氣污染防治的重點,市場上對于更加完善的臭氧治理手段和相關防護裝備的需求大幅增加,而作為基礎性研究設施的臭氧污染監測產品也必將會擁有巨大的市場空間。
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習近平總書記宣布我國力爭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的目標與努力爭取于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愿景,生態環境部在《關于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指出要抓緊制定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碳達峰行動的推進也必將會推進碳排放權交易和碳排放咨詢市場的發展。
5G、AI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將創新生態環境監管執法模式,促進環境監測儀器設備、集群監控預警維護系統及管理平臺向著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在“無廢城市”建設的背景下,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項目得到進一步發展。隨著寧波市各地土壤詳查的完成,工作重點將轉入治理,土壤綜合防治、土壤修復產業也將迎來大爆發。
2020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強化環保產業支撐”。其中,將加強關鍵環保技術產品自主創新,推動環保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示范應用,加快提高環保產業技術裝備水平;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培育一批專業化骨干企業,扶持一批專特優精中小企業;鼓勵企業參與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帶動先進的環保技術、裝備、產能走出去[2]。該意見的出臺,在健全寧波市場體系方面,特別是構建規范開放市場、創新治理模式、健全收費機制等,都將推進產業發展。未來環保行業將沿著方向清晰、執行有力、良性互動、多元參與的規范化道路,邁入新的發展階段,助力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事業。
5.1.1 加強人才培育,加強核心技術突破
充分發揮在甬高校優勢,建立“院校培養+行業培訓”多元化培育體系,通過校企產業創新發展,培育環保專業人員。以科技爭投、“3315人才計劃”為契機,圍繞大院所和高端人才引進行動,積極引進環保領域高端人才和團隊。
鼓勵環保企業設立研發機構,積極加入甬江科創大走廊、奉化3號青創走廊等科創平臺,加大研發投入深入推進“科技創新2025”重大專項。鼓勵有能力的環保企業牽頭承擔科技攻關項目,提高產品的研制水平,促進產品的升級換代,提高和改善產品可靠性和質量,打造自有品牌。建立完善“企業出題、政府立題、全球創新資源協同破題”的新型聯合研發機制,開展精準靶向攻關,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的“卡脖子”問題。
5.1.2 推動創新成果轉化,培育“寧波品牌”
健全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激勵政策,成立專項基金、環保科技成果庫和轉化項目儲備庫,鼓勵技術研發人員從事科技成果的轉化,扶持企業技術成果的生產力轉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開通專利確權綠色通道和專利維權快速通道,加快環保產業相關專利授權,培育環保領域知識產權優勢企業。
堅持品牌化發展,培育企業品牌和區域品牌,提高品牌對于環保產業的經濟貢獻率[3]。鼓勵先進環保企業在關鍵技術、核心領域等方面積極主導國際、國家和“浙江制造”標準制修訂。推動環保企業采用卓越績效管理等先進管理方法,加大管理體系認證和產品認證的推廣力度,提升產品質量檔次和市場認可度。
5.2.1 培育骨干企業,推進小微企業“小升規”
鼓勵寧波環保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不斷提高發展質量和水平,增強核心競爭力。遴選一批創新能力強、商業模式新、產業特色鮮明、帶動作用強的企業進行重點發展,建立重點企業培育名單和單項冠軍培育計劃清單,引導企業在鞏固現有全市行業領先地位的基礎上,加快創新步伐,提高行業競爭力。
建立具有核心先進技術、模式新穎、發展前景好的環保小微企業庫,實施新一輪小微企業培育三年行動計劃,建立從“雙創”項目—初創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的培育路徑,強化對小微企業資源要素支撐,著力破解企業發展面臨的融資、技術、人才等瓶頸和難點,推進環保小微企業“小升規”,促進企業規模健康發展。
5.2.2 鼓勵抱團合作,推進產業聚集
加強頂層設計、系統謀劃,“集中財力辦大事”,形成環保產業發展的合力,提升產業集聚發展水平。推進形成集環保裝備與產品生產、環境服務業以及環保高新技術推廣孵化于一體的復合型環保產業集聚區[4]。統籌規劃建設一批綜合性靜脈產業園[5],集中處理處置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報廢汽車拆解、電子廢棄物、一般工業固廢、危險廢物等多種固體廢棄物,提高固體廢棄物集中處置率和綜合利用水平,緩解項目環境鄰避效應約束,加快海曙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寧波市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謀劃建設北侖靜脈產業園區,打造寧波市資源循環利用業新優勢。
5.2.3 推進產業鏈延伸,發展環保服務業
重點發展生態環境修復、環境風險與損害評價、環境信用評價、碳排放權交易、綠色認證、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環境投融資等新興環境服務業和以提供綜合解決方案供應、第三方運營管理、系統集成和環保金融服務為主的環境服務業,健全環境服務體系。推行環保管家和環境顧問服務,探索工業園區污染防治第三方一體化治理示范,推動縣域、小城鎮環境治理綜合服務改革[6]。
5.3.1 擴大市場需求,完善服務機制
發揮政策引導作用,擴大環保產業有效需求。統籌考慮環保產業現狀和發展要求,在重點發展領域制定相應的環保產業政策措施,注重運用政策工具推動環保產業發展。持續深化“三服務”活動,搭建行業協會、企業、第三方技術服務單位、政府之間的信息溝通交流平臺,進一步完善“專家顧問團+科技培訓+行業協會推廣”的生態環境技術幫扶機制。
5.3.2 落實政策支持,強化市場監管
落實國家、省和市關于環保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加大專項財政資金支持力度,研究制定重點領域“首臺套”產品認定、扶持辦法和政策配套體系。設立以政府產業基金為引導、社會資本為主體的環保產業投資基金,著重支持技術創新研發。完善財政金融政策,發展基于排污權、碳排放權等各類環境權益的融資工具[7]。落實綠色發展財政獎補機制和促進環境保護、污染防治的稅收優惠政策[8]。推動構建“保障+服務+補償”為一體的綠色保險體系,在重污染高風險行業推行生態環境綠色保險[9]。
加強市場監管,促進有序競爭。建立健全環保市場準入、經營行為規范等領域法規制度,完善環保工程領域招投標管理辦法和技術標準。推進環境治理市場化、專業化、產業化的健康發展,杜絕惡性競爭和惡意低價中標[10]。嚴肅查處各類違規違法行為,形成公開透明、規范有序、誠信自律、監督有力的環境治理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