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宋燕
(太原理工大學求實學院,山西 晉中 0306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本科教育是大學最重要的基礎工作,有效地優化和提升本科教育水平,是高等學校內涵式發展的必然要求。大類培養逐漸成為高校人才培養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截至2020 年,80%以上的“雙一流”建設高校實行了大類培養模式。大類培養已然成為中國高校本科生教育的主流方式,大類培養能規避學院和專業建設與發展的壁壘,在課程開發、教學實施、師資隊伍建設、學生管理以及第二課堂協同育人等一系列育人環節統一規劃,使高校育人工作步入快車道[1-2]。
太原理工大學化工大類包括化學工程與工藝、應用化學、精細化工三個專業。但是“在實踐中的未完成性、在思想認識和理論研究中的待完善性”[3],導致大類培養在實施中出現不同的問題,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初入大學,一年級新生需要迅速轉變學習方法與思維方式,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以適應大學的學習模式。但是由于缺乏相應的約束與引導,部分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沒有形成科學合理有效的學習方法。針對大學授課方式經過微信問卷調研發現:有14.06%的學生不適應大學授課方式,有64.51%的學生比較適應大學授課方式,只有21.43%的學生能適應大學的授課方式,致使大部分學生在大學一年級期間沒有打下堅實的基礎,影響其后續發展能力。
化工專業課程偏多偏難,任務繁重,學生只局限于本專業課程學習,忽視了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等通識課程的了解,學生的視野受到限制。通識課程要求學生在專業課程之外,知識視野更加開闊,從而真正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例如在智慧樹平臺上選課比例較高的“寫作與溝通”“音樂鑒賞”的課程。
在教學一線的工作中,教師沿用傳統教學模式,通過PPT 或者板書進行填鴨式教學,學生厭學問題普遍存在,教學質量不高。學生課程考核的主要形式仍然以期末筆試為主來評估學生學習成效,考核內容拘泥于書本和講義,忽視其他智力因素,如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等;大部分學生平時不認真學習,臨近期末靠突擊復習依然可以取得較好的成績。推出切實可行的教學評價辦法對調動教師教學積極性勢在必行。
在很多高等工科院校,學生的專業實訓意識弱化趨勢比較嚴重,導致工科畢業生很難快速勝任企業的工作,專業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脫節,動手能力差,影響學生就業率。究其原因是學校研究訓練計劃制度和科研立項制度不完善,使部分研究訓練流于形式,達不到實質效果。
為實現固本強基,夯實學生成長基礎,太原理工大學成立求實學院將化學工程與工藝、應用化學、精細化工三個相近專業劃分為化工大類。在“專業招生、大類培養”模式下,一年級學生在第一學期末設置20%的學生跨大類重新選擇專業,第二學期末設置30%的學生在大類內部選擇專業。轉專業政策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塑造自主測評的意識,在測評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自主觀察、自主思維、自主創造的精神和能力。針對化工大類人才培養注重強化基礎知識學習,狠抓學風、教風建設,充分調動教、管、學積極性,形成人才培養合力,為學生后續的專業學習奠定堅實的知識基礎。
專業培養與大類培養的區別在于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培養并非綜合能力及素質的培養,在多數高校中,普遍存在著重專業教育而輕基礎教育的問題。大類培養的目的在于夯實基礎教育,拓寬專業口徑,提高學生適應專業的能力,因此須全局考慮在通識教育階段的課程學時及學分設置。從課程體系看,一年級期間主要修讀基礎核心課程。化工大類設置相同的或可互認的課程,形成面向化工大類的、與相應專業培養方案有效銜接的課程體系。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新培養方案的制定與修改,太原理工大學通識課的課程總數呈現逐年增加趨勢。在2020 級新生中增加了“工程倫理”“寫作與溝通”和“心理健康與安全教育”三門通識必修課程,同時增加了中華傳統、世界文明、當代社會、文藝審美等通識選修類課程,將2019 版培養方案中的“大類導論”課程順延。通過修改培養方案能夠讓學生跨學科學習,在文學藝術、寫作溝通、自然科學、信息技術、社會科學等方面得到綜合培養。通過以上措施,既能夯實學生通識基礎,又能增加學生對專業的認知。
為全方位、多角度地向本科生展示學校學科專業建設成果、學術前沿成就、專業發展目標,引導學生了解不同專業承擔的國家使命和社會責任,開拓學生專業選擇的視野,提升學生專業決策的格局,學校舉辦了本科學生專業節。專業節設置了“專業博覽會”“專業宣講會”“實驗室開放日”和“線上逛專業”等板塊。“專業博覽會”上,專業學院通過現場介紹、師生互動、實物展示、卡通招攬等方式全方位向同學們展示其學科建設、專業優勢、特色和最新學術研究成果,使學生們廣泛了解各專業建設成果和發展動態,提高對專業的認知和熱愛,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和學習熱情。“專業宣講會”可以讓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各學院的歷史、發展現狀與未來發展趨勢及各專業前景、課程與發展規劃,還能聆聽優秀學生分享自己的學習經歷。在“實驗室開放日”,可以到感興趣的教學和科研實驗平臺參觀,參加實驗室組織的沙龍活動、實驗互動、儀器設備體驗等。“線上逛專業”采取線上媒體平臺視頻播放的形式,由各專業學院錄制3 min宣傳視頻,進行專業介紹,帶領大家了解專業歷史、建設成就、人才培養目標、研究項目、課程特色等。
教學評價具有診斷、調控、激勵、發展與導向等重要功能,關涉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與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和發展,是教育教學的指揮棒,直接影響著教育質量[4]。大類培養模式下,實行統一的教學計劃,為保證教學效果,實行小班教學,同時為調動教師積極性,引導教師潛心進行教學研究,創新教學方法促進教學質量提升。求實學院革新了教師和學生的評價方案,對于承擔大學一年級的核心基礎課程教師實行全新的量化評價體系,將督導評價、學生評價、業績評價納入評價體系,三類評價各占一定比例,以數字化結果表征教師的授課質量。注重學生的過程性考核,完善過程性考核與結果性考核有機結合的學業考評制度。通過過程考核及時跟蹤學生平時學習效果,及時發現課程教學和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督促教師根據學生知識掌握情況調整教學方案,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評估,及時調整學習方法,切實提高學習效率。
發揮區域經濟優勢,簽約合作企業,并對創新設計實驗室進行重點投入建設,為學生在校內外創建創新實踐基地。建立和完善化工專業學生研究訓練計劃制度和科研立項制度。充分利用學校豐富的化工類儀器設備和師資力量,實施開放式實驗教學方法并應用于課堂教學、實驗技能競賽、創新實驗設計競賽、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等。改革和完善實驗課程成績的科學評價體系以及實驗室管理運行機制,探索開放式的實驗室管理體制。規范科技論文競賽、實驗技能競賽、創新實驗設計競賽、光電子設計競賽、實驗模型制作等競賽的制度,并定期進行各種比賽,創建良好的創新環境和創新氛圍,引導和激勵學生進行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化學工程專業作為太原理工大學的“雙一流”學科,要求教師們發揮一流師資隊伍的支撐引領作用,著力培養具有國家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并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的優秀人才。通過實施大類培養模式,致力于培養“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人才;重新架構有利于夯實基礎與專業深入的課程體系、課程內容、課程比例及教育模式;實行以教學效果為中心的量化評價體系以及過程性考核與結果性考核有機結合的學業考評制度,讓教師回歸教學、學生回歸學習;建設專業實訓基地和平臺,制定相應的專業實訓制度,確保學生專業訓練的配套措施,促進其專業素養、專業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