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雁舟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的新變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發生的新轉變,而適時作出的具有全局性意義的重大決策,是我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大歷史任務,也是中華民族奮力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大戰略部署。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國家掛牌成立了鄉村振興局,連續多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聚焦“三農”問題,聚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與此同時,中共中央、國務院還編制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也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以下簡稱“《鄉村振興促進法》”)。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讓鄉村振興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①習近平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重要指示[EB/OL].(2018-07-05)[2021-07-13].http://www.gov.cn/xinwen/2018-07/05/content_5303799.htm.。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如何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已經成為新時代的一份不可回避且迫切需要作答好的時代答卷。
中國的鄉村呈現出多樣化、多元化、分散化等特點,很難用一個統一明確的概念來進行定義。《現代漢語詞典》解釋:“鄉村”是“主要從事農業、人口分布較城鎮分散的地方”②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Z].第7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1426.。《鄉村振興促進法》首次從法律角度對“鄉村”進行了明確界定:鄉村,是指城市建成區以外具有自然、社會、經濟特征和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綜合體,包括鄉鎮和村莊等。③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N].農民日報,2021-04-30.這一概念延伸了人們對鄉村的傳統認知,把鄉鎮也納入到鄉村范疇之中。鄉村也不再是單一從事農業生產的地方,而是具有多重社會功能的地域綜合體。
什么是鄉村文化?目前,學界對鄉村文化的界定存在多種觀點。其一是“兩分說”,呂賓認為,鄉村文化是“人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帶有地域性鄉土性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稱”①呂賓.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困境與路徑[J].求實,2019(02):97-108.。其二是“三分說”,郭凌認為,鄉村文化是居民共同擁有的處境化經驗及價值規范,以鄉村居民共享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為核心,包含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種形態。②郭凌.旅游減貧助推鄉村文化振興:一個嘗試性的分析框架[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2):72-79.其三是“四分說”,孫喜紅、賈樂耀、陸衛明認為,鄉村文化涵蓋有鄉村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社會組織及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四個層面的內容。③孫喜紅,賈樂耀,陸衛明.鄉村振興的文化發展困境及路徑選擇[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5):135-144.這些觀點都是從文化層次理論結構方面對鄉村文化進行的分析。鄉村文化包羅萬象,從不同角度進行解讀,就會產生不同的理解。如:從鄉村治理角度來看,鄉村文化包含以傳統孝道為基礎的治理文化;從鄉村環境改善角度來看,鄉村文化包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化。本文認為,從鄉村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方面對鄉村文化進行概括是比較合理的,因為這樣概括可以包含鄉村文化中的社會組織及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等。鄉村物質文化是指鄉村居民創造的物質產品體現出的文化,反映了鄉村社會生活的組織方式、生存生產方式等。鄉村精神文化是鄉村居民在從事物質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意識形態,體現了人類文化基因的繼承性和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完善的待完成性。具體表現在鄉村倫理道德、居民對美好事物的感受、對精神世界的追求等方面。鄉村文化是相對于城市文化而言的,產生于鄉鎮農村,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活動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的,具有獨特魅力和特殊地位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包含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生活方式、傳統村落等物質載體所蘊含的歷史文化信息和隱含在物質載體之外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
鄉村文化振興,就是充分挖掘廣大鄉村中蘊含的豐富文化基因,堅持鄉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實現鄉村居民物質和精神共同富裕,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承載社會記憶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留住中華優秀文化的鄉村文脈,不斷提高鄉村乃至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發揮包含鄉村文化在內的中華優秀文化作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的“黏合劑”作用。④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149.
1.鄉村文化振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鄉村振興的總要求包括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個方面。這五個方面的統籌協調發展,都離不開鄉村文化。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是包含文化產業在內的鄉村所有產業的興旺發達。鄉村豐富的物質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是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富礦”,鄉村特色文化可以為鄉村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助力。鄉村文化中所倡導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天人合一”的生態文化觀,對建設美麗鄉村、實現鄉村綠化美化,打造建設生態宜居的生活環境具有重要的價值引領作用。鄉村文化中以孝道為主體的倫理文化是鄉村治理的靈魂,充分挖掘這一文化資源,發揮倫理文化的教化、教導作用,有利于激發鄉村的內在活力,提高鄉村治理水平。鄉村文化對鄉風文明建設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生活富裕,不僅是物質方面的富裕,還包含精神方面的富裕。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能光看農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怎么樣。”①習近平.鄉村振興不能光看農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EB/OL].(2017-12-14)[2021-07-13].http://news.cyol.com/content/2017-12/14/content_16777360.htm.提升農民的精神風貌,離不開鄉村文化的熏陶和滋養。
2.鄉村文化振興是傳承中華文化根脈的重要內容。中國傳統文化根植于農耕文明。“我國農耕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②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并講話[EB/OL].(2018-09-22)[2021-07-13].http://www.gov.cn/xinwen/2018-09/22/content_5324654.htm.實現鄉村文化振興,就是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經過數千年的不斷發展,鄉村文化蘊含了“天人合一”的自然主義情結,趨福避禍的民間信仰,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的道德觀,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良善交往原則,平和淡然的生活態度,充滿希望的未來希冀③趙霞.傳統鄉村文化的秩序危機與價值重建[J].中國農村觀察,2011(03):80-86.,也蘊藏著“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價值理念和精神境界。鄉村不僅孕育出農民的精神家園,也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和心靈歸宿。④呂賓.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困境與路徑[J].求實,2019(02):97-108.我國數量眾多的物質文化遺產和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留存在鄉村田野,成為鄉村極具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從中國特色的農事節氣,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從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奪天工的農業景觀;從鄉土氣息的節慶活動,到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從耕讀傳家、父慈子孝的祖傳家訓,到鄰里守望、誠信重禮的鄉風民俗,等等,都是中華文化的鮮明標簽,都承載著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⑤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論述摘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10-11.振興鄉村文化,就是要振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根脈。
3.鄉村文化振興是增進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之一就是對鄉村文化的自信。鄉村文化植根于廣大農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都源于鄉土文化。可以說,鄉村文化孕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就是要讓更多的人,尤其是基層人民群眾,能夠自覺認識到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激發起人民群眾對中華文化的信心,從而自覺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襲;就是要讓沉睡著的鄉村文化蘇醒過來,振興起來,發揮文化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就是要為中國廣大鄉村地區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產品,豐富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中國鄉村重新煥發出新的氣象,使農民的精神面貌得到改善和提升,為更深層次的文化自信提供更加優質的載體;就是要推動實現鄉村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賦予鄉土文化更多與時俱進的時代內涵,夯實鄉土文化的底蘊,塑造鄉土文化的尊嚴,推進鄉土文化的自覺自醒。⑥王慧姝,張洪瑋.以鄉村文化振興激發鄉村內生動力[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01-02.沒有鄉村文化自信,就沒有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中國鄉村文化植根于鄉村,鄉村產生于農耕時代,農耕文化深深扎根于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傳統鄉土社會發展形態,是中國存續時間最長的社會形態,人們因地緣和血緣關系聯結在一起,互動交往都處于熟人關系社會之中,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了“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優秀傳統文化。城市化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改革開放以來,僅40多年時間,我國城市化率從18%上升到60%。在城市化進程中,以工業文化為主要代表的城市文化,以不可遏制的勢頭在中國農村擴展開來,打破了農村數千年來的傳統封閉狀態。城市不但在地緣上不斷擠壓農村的生存空間,而且在文化心理上不斷擠壓農村文化的生存空間。①胡豐順,楊少波.我國城市化進程中農村文化的變遷與重構[J].江西社會科學,2012(11):238-241.鄉村文化在強勢的城市文化面前,不斷敗退,逐漸喪失發言權。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一些西方文化也伴隨著商品輸出進入中國內地,西方文化中隱含的文化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不斷沖擊我國鄉村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鄉村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變弱,消費主義、攀比心理、“黃賭毒”、封建迷信等不良現象在鄉村沉渣泛起。
隨著城鎮化腳步的加快,傳統村落急劇減少,全國平均三天就有一個傳統村落消亡。②許明.平均三天就有一個傳統村落消亡,靠什么留住鄉愁[J].決策探索(下半月),2016(02):28-29.傳統村落的消亡,導致附著在村落上的豐富的歷史和文化信息隨之消亡。如:2000年,南京棲霞柴龍發源地和傳承地的西湖村、上前村全建制拆遷,扎制柴龍所需的質地柔軟的淡竹難以找到,柴龍的原生態生存環境完全消失,拆遷也使得原先制作柴龍的藝人分散各地,難以有效組織舞龍文化活動開展,傳統柴龍技藝傳承面臨失傳的風險。柴龍技藝失傳,只是傳統村落消亡對鄉村文化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的一個縮影。傳統村落在中華大地上不斷消亡,導致鄉村文化難以有附著的載體,鄉村文化也難免呈現頹勢,最后隨之滅失。
2021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數據顯示,居住在城鎮的人口達90199萬人,占63.8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50979萬人,占36.11%。與2010年相比,城鎮人口增加23642萬人,鄉村人口減少16436萬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4.21個百分點。③國家統計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情況[EB/OL].(2021-05-11)[2021-07-13].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5/t20210510_1817176.html.可見,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城鎮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資源的豐富充足,對鄉村人口的“虹吸”作用日益增強,加之村民對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促使鄉村人、財、物等資源不斷向城鎮流動。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留守婦女成為鄉村的主要人群,而這“三留守”人群在鄉村文化發展傳承方面存在著天然的弱勢。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留守兒童也逐漸走入城市,接受城市文化的熏陶,這同樣不利于他們形成對鄉村文化的認同。青壯年離土離鄉之后,各式各樣的文化對青壯年價值觀不斷產生影響,再想培養起他們對鄉村文化的熱愛,就顯得更加困難。這些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鄉村文化代際傳承出現“斷裂”、鄉村文化人才匱乏,給鄉村文化的傳承和振興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受城鄉二元結構因素的影響,城鄉公共文化設施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建設任重而道遠。近年來,雖然鄉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有了較大的改善,但是與廣大基層人民群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相比,仍然較為匱乏。當前,重經濟、輕文化的傾向在鄉鎮較為明顯,導致政府對鄉村文化設施建設投入嚴重不足,鄉村文化設施管理維護經費較少。鄉鎮文化人才專干不足,在職不在崗的現象較為普遍。鄉村現有的公共文化設施利用率不高,重“建”輕“管”的現象較為普遍。如:農家書屋,書籍、內容陳舊,與人民群眾的文化知識需求不相匹配,導致常年無人前往閱讀。基層文化服務水平不高,服務效能低下,難以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社會力量一般是指除國家機關及其下屬事業單位以外的個人和組織。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主要包括從事文化服務的企業、社會組織、志愿團體、公民個體、其他公益部門等。①陸和建,姜豐偉.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文化服務建設研究——基于社區文化中心的社會化管理實踐[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7(05):75-80.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建設,能夠有效彌補政府在鄉村文化建設中資金投入、人才保障、活動開展、服務供給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然而從現實情況來看,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的程度較低,受到的限制較多。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決定了現階段政府對社會力量存在一定的“不信任”,不敢放手讓社會力量過多地參與鄉村文化建設。加之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的渠道不通暢,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現象。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的動機千差萬別,如社會力量自身性質的限制,受經濟效益的驅使,能否承擔起鄉村文化建設的部分責任還有待觀察。公眾個體受傳統文化和傳統管理體制的影響,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的積極性較低。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普及科學知識,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②習近平出席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2020-12-29)[2021-07-13].http://www.gov.cn/xinwen/2020-12/29/content_5574955.htm.為鄉村文化振興指明了方向。
在鄉村文化振興過程中,要充分認識鄉村文化中的“變”與“不變”。如中國鄉村傳統文化中的勤儉節約、守望相助等優秀文化基因不會因鄉村社會形態的變化而發生改變;而其中的一些如重男輕女、封建迷信等落后因子,也不會隨著社會形態的變化而即刻消失,且這些落后因子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鄉村居民乃至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建設。鄉村文化振興過程中,我們必須正視這些落后因子的存在及影響,務必將其剔除,確保優秀鄉村文化的純潔性。城市文化、西方文化對鄉村文化的影響也是廣泛而深刻的,各級政府都必須重視,必須加大對鄉村文化建設的引導力度,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最大限度地減少有害文化對鄉村文化的侵蝕。
1.提高基層黨組織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鄉村基層黨組織,站在鄉村振興的第一線,直面中國最廣大的鄉村,與廣大鄉村居民的聯系最為密切,最了解鄉村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在鄉村文化振興工作中,鄉村基層黨組織發揮著核心領導作用,具有密切聯系基層人民群眾的巨大優勢,因此,必須加大對鄉村基層黨員干部和黨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訓力度,增強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及對鄉村文化的認同,從而促使其指導鄉村文化活動的開展,實現鄉村文化的振興。
2.在鄉村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工作。加大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力度,是提升鄉村居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識和理解的重要方式。一要充分考慮鄉村、鄉村居民的實際情況,采取受鄉村居民歡迎的、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進行多層次多角度多方式的詮釋,廣泛開展核心價值觀宣傳工作。二要充分利用外出村民回鄉過春節、中秋節等契機,走村入戶開展重點宣傳工作。三要充分發揮現代網絡、多媒體等技術優勢,通過手機推送、網絡平臺發布等方式,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社會正能量,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村落地生根,在鄉村居民中入腦入心。
3.增強鄉村居民的文化主體意識。“廣大農民的廣泛參與、體驗才是鄉村文化存活的依據。”①戚曉明.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文化再造與文化自覺[J].藝術百家,2018(05):94-98.為此,一要充分利用鄉村(社區)文化廣場、文化長廊、農家書屋等現有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利用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重要節假日開展多樣化的民俗文化活動,調動廣大鄉村居民的參與積極性。二要有針對性地對農村留守人群、對離鄉農民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增強他們對鄉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三要積極開展文明家庭、村鎮好人等評選活動,開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新風等主題活動,引導鄉村居民自覺參與鄉村文明風尚的培育,增強鄉村居民的文化傳承主體意識,自覺抵制不良文化的影響。
鄉村文化承載著社會記憶,其最大的傳承載體和具象符號就是鄉村,尤其是傳統村落。實現鄉村文化振興,離不開傳統村落的復興,要注意保護、利用好承載社會技藝的鄉村文化載體。
1.轉變發展觀念,重視鄉村文化建設。政府要轉變鄉村發展理念,改變以往鄉村建設“重經濟,輕文化”的工作傾向,要深刻認識到鄉村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同樣重要,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要多方調研,制定切合鄉村實際的發展規劃,實施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程,保護和發展富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鄉村傳統文化。
2.打造特色文化鄉村。利用傳統村落特色文化資源,打造“一村一特色”,實現鄉村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不搞“千村一貌”的同質化發展。“要讓有形的鄉村文化留得住,充分挖掘具有農耕特質、民族特色、地域特點的物質文化遺產,加大對古鎮、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跡、農業遺跡的保護力度。”②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151.把歷史文化和地方文化元素融入鄉村建設之中,打造特色文化美麗鄉村。
3.加大對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我國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大多存活在鄉野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也大多掌握在民間藝人手上。在推動鄉村文化振興過程中,務必要加大對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做好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工作,傳承人記錄工作,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空間生態,“要讓活態的鄉土文化傳下去,深入挖掘民間藝術、戲曲曲藝、手工技藝、民族服飾、民俗活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①習近平.論堅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407.。
4.促進鄉村融合發展,做好“文化+”文章。盤活傳統村落的景觀、歷史和文化資源,打造具有鄉土味道的特色文化產業。加大鄉村文化與旅游融合力度,實現“文化+旅游”,發展鄉村旅游,“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實現鄉村靜態保護向活態傳承轉變。
人才是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決定性因素。鄉村人口向城市流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各級政府要正視這一現象,積極引導城鄉人、財、物的合理流動,多角度、多舉措推動鄉村文化振興人才建設工作,積極培育和吸引文化人才參與鄉村文化建設,充分發揮文化人才的“動力引擎”作用。
1.積極培育鄉村文化人才。依托縣文化館、鄉鎮文化站、鄉村文化大院、農家書屋等基層公共文化陣地,根據“需要什么,就培訓什么”的原則,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對現有鄉村文化骨干、鄉村文藝團隊等進行輔導和培訓,提升鄉村文化人才的文化素質和理論水平。
2.積極鼓勵鄉村文藝團隊“走出去”。積極鼓勵鄉村文藝團隊走出鄉村,積極參與各級政府舉辦的各項活動、賽事等,加強對外交流,提高文藝隊伍專業水平。
3.引進專業文化人才。政府要建立優秀傳統文化人才引進機制,根據鄉村文化產業發展需要,落實相關人才扶持政策,吸引選拔一批熱愛鄉村文化的文化人才加入到鄉村文化建設中來。
4.構建鄉村文化志愿者隊伍。積極構建參與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機制健全的文化志愿者服務體系,鼓勵有一定文化專長和服務熱情的社會人才參與到鄉村文化志愿者隊伍中,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文化陣地是村民凝心聚力的港灣、提升思想的學校、施展才華的舞臺。建好管好用好文化陣地,充分發揮文化陣地在宣傳和弘揚傳統文化方面的積極作用。
1.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建設。把鄉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納入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之中,推進公共文化資源向基層和鄉村傾斜,讓廣大村民也能享受到與城里人同等的文化資源。進一步完善現有的公共文化設施,加大免費開放力度,按時開放、延時開放、錯時開放。加強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充分發揮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服務功能,不斷提升服務水平,同時要抓“建”重“管”促“用”,做到建成一個、管好一個、用好一個。
2.創新服務模式,提升服務效能。讓鄉村文化陣地能夠“動起來”“活起來”,實現從“服務腳下”到“服務天下”,從“8小時服務”到“24小時服務”,從“常規服務”到“定制服務”轉變,延長服務觸角,豐富服務內涵,提升服務品質。深入實施縣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延伸總分館制服務觸角,“發揮縣級公共文化機構輻射作用”。
3.打造地方文化活動品牌。根據地區文化特色,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品牌建設與鄉村傳統文化活動品牌結合起來,發揮各自優勢,互補共生。打造鄉村文化品牌,拓展文化惠民工程內涵和服務方式,開展“一鎮一品”“一村一項”特色文化活動,增加地方文化的知名度和知曉率。
1.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政府要根據鄉村發展實際和村民的文化需求,向有資質的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暢通社會力量參與渠道,組織其開展“三送”活動,保證所送即群眾所需。
2.鼓勵和支持社會組織深入鄉村開展文化活動。政府要鼓勵和支持有條件、有資質并了解村民需求的社會組織,深入基層開展文化活動,營造文化氛圍,激發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
3.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管理、運營。遵循共謀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吸引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相關文化陣地的管理與運營,發揮社會力量在活動資源、活動組織、活動保障等方面的優勢,推動鄉村文化活動辦起來、鄉村文化資源活起來、百姓文化生活樂起來、百姓精神文化富起來,最終推動鄉村文化實現大發展大繁榮。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要振興,鄉村文化必振興。鄉村文化振興,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循序漸進、久久為功的態度,充分發揮各級黨委政府、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鄉村村民和社會力量的綜合作用,通過保護好、利用好、發展好傳統村落,打造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培育和引進鄉土文化人才,實現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