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留俊
(中共揚州市廣陵區委黨校,江蘇 揚州 225001)
2003年非典疫情結束后,中國曾興起了一波反思危機應對和公共管理的思潮,甚至有要求直接建立公共危機管理學的呼聲[1]95,但隨著非典的悄然離去,大家的熱情也慢慢退卻,當年留下的教訓直到下一次危機才被又一次提及。這就是2020年中國春節期間在武漢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其擴散范圍和死亡人數已經遠超非典,想必新一輪研究、反思和總結又將開始。只是認識一場公共危機絕不是片言只語可以完成,既需要系統的理論指導,也需要足夠的信息梳理,還需要一個獨特的角度才能有足夠深刻的理解,本文希望以這樣一個思路來認清新冠疫情過程中的種種現象,掛一漏萬之余或有新得。
正確認識危機是應對危機的前提,在漫長的歷史中,人類認識危機有一個緩慢推進的過程,往往伴隨以慘痛的教訓。狩獵采摘時期的人類只能等待上天的賜予,危機即是這種賜予的收回;農耕時代的人們開始有意識地應對危機的到來,如祈禱、筑屋、治水、戰爭等,希望減少危機帶來的傷害;工業文明下的人類期望可以阻止危機的到來或引導危機爆發的方式,如船之于水,藥之于病,植物之于污染。盡管世界不斷進步,可是危機也從未退卻,好在人類社會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對危機的系統認知。
馬克思曾“首次提出系統危機這一社會科學概念”[2]3,標志著人類對危機的認識和研究已經開始系統化;哈貝馬斯緊接著對社會危機進行了精準的概括,認為至少包括三個方面,分別是社會系統的目標——價值觀念的變化超出了其容許的極限,社會系統無法解決其駕馭問題(steering problem),社會的組織原則遭到破壞。[2]4-920世紀60年代后,對危機的研究已經實現了從自然、生態向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公共領域的全面擴展?!掇o?!穼⑽C寬泛地解釋為“潛伏的禍機”、“生死成敗的緊要關頭”;[3]4581972年,危機研究先驅者查爾斯·赫爾曼定義危機是“威脅到決策集團優先目標的一種形勢,在這種形勢中,決策集團做出反應的時間非常有限,且形勢常常向令決策集團驚奇的方向發展?!盵4]192羅森塔爾稱危機是“對一個社會系統的基本價值和行為準則架構產生嚴重威脅,并且在時間壓力、有關信息不充分和事態發展不確定性極高的情況下必須對其作出關鍵決策的事件”。[5]7890年代后,人們對于危機的認識進一步深入,斯蒂芬·巴頓給危機賦予三個規定性,一是驚奇,二是對重要價值的高度威脅,三是需要在短時間內做決定;[6]38斯格在1998年時強調危機是“一種能夠帶來高度不確定性和高度威脅的、特殊的、不可預測的、非常規的事件或一系列事件,”[7]56突出危機的出人意料的一面。2001年羅森塔爾修正了自己的危機概念,指出需要將危機理解為一個過程,“是一段劇變和集體緊張的時期,在這段時間里,日常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體系的核心價值觀受到威脅,且威脅的方式是我們意想不到,甚至是無法想象的。”[8]6由此看來,危機的共同特性非常明確,即具有突發性和緊急性、高度的不確定性和影響的社會性和廣泛性等特點。[9]92
公共危機是危機的一種,除了具有一般危機的共同特征外,還兼具自身的特征,包括多元性、社會性、牽連性、擴散性等,上述危機概念的變化過程也是以社會和公眾為本的價值觀凸現的過程[10]20。公共危機通常超出個人掌控范圍進入到公共領域,人類傳染病或病毒感染疫情是公共危機的一種,對社會某個領域或整體構成巨大的威脅,個體應對不足以完全妥善解決危機的蔓延。公共危機管理是公共管理中的特殊狀態,因為對于公共事務和公共領域的管理而言通常有兩種狀況,一是“常態管理”或“常規管理”,一是“危機管理”,兩者互為補充也互相影響,僅僅做好常規管理而忽視危機管理會在危機中一敗涂地,做不好常規管理則危機頻仍動蕩不堪,只有兩者都得到一定的重視并獲得相應的發展才能確保社會的繁榮穩定。盡管常規管理絕不比危機管理簡單容易,但很多研究還是針對危機應對,因為后者更能集中體現一個社會或國家的治理能力,而且還可以反映人類在處理公共事務時的各種思考和理論成果。
公共危機在理論上有很多類型,盡管現實中無法截然分開。對公共危機進行分類的維度很多,最常見的分類依據是危機的來源,基本可以分為自然危機和社會危機,前者可以稱為天災如洪水滔天,后者則是人禍如戰火連天,而傳染病則可能兩者兼具。依據危機影響的地域范圍,則有地區危機、國家危機、全球危機之分,在全球化的今天,很多公共危機的邊界很難阻隔,特別是氣候、難民、金融危機等。依據行業領域劃分,可以將公共危機分為氣候危機、政治危機、網絡危機、經濟危機、文化危機、戰爭危機、宗教危機等,社會領域爆發的危機基本都是跨界的。還有一些理論性很強的公共危機分類值得謹記,如根據危機狀態的復雜程度、性質以及控制的可能性等指標可以分為結構良好的危機和結構不良的危機[11]1173-1177;根據危機發展與終結的速度可以分為龍卷風型危機、腹瀉型危機、長投影型危機、文火型危機[12]31-35;根據危機情景中主體的態度可以分為一致性危機和沖突性危機[13]75-90;依經濟學方法還可以將危機分為需求刺激型危機和需求抑制型危機[14]5-6。分類只是讓民眾更好地了解公共危機所處的位置和狀態,單純局限在某一個領域的危機幾乎是不存在的。
對公共危機進行分類后還能夠發現其背后的很多誘因,對人類找尋解決方案至關重要。公共危機是現代社會的一種常見現象,它的發生、發展通常都有復雜深刻的時代根源和社會背景,西方學者就此提出了兩種理論模型,即“偶發性”和“固有性”,前者以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和羅伯特·吉爾(Robert Girr)等為代表,認為危機是一種偏離正常秩序軌道的非常狀態;后者則以蒂利(Tilly)等人為代表,認為危機是由人類自私本性推動而呈現的一種永恒狀態,是一種正?,F象。[15]36這些理論模型提醒世人在考察公共危機的原因時要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和多方位的分析,因為“沒有一個危機的發生是獨立于外在環境的,危機的發生是組織與其外在環境不完美相處的系列產物。”[16]5這種系統性思維是準確認識公共危機的必要前提,即便是在看起來十分單純的危機也往往有其復雜性根源,如2004年印度洋海嘯看起來是一個單純的自然災難,但造成近20萬人的傷亡就絕對是一個系統性危機,很值得深入思考。
進入21世紀以來,“風險社會”[17]似乎越發近了,自然界的地震、洪水、颶風,人類社會的貿易、金融和軍事戰爭,無一不有且愈演愈烈,幾乎“沒有一個組織可以免疫于危機”[18]1,許多正發生或將出現的公共危機已成為人類無法回避的話題,認識公共危機的本質和特征也已成為世界的當務之急。
今年的新冠疫情讓人聯想最多的就是2003年的“非典”疫情,給中國社會和人民造成的影響同樣深刻而復雜,比較17年前的情況是客觀評述當下疫情的第一反應。那次疫情也是發生在歲末年初,第一個病例是2002年11月16日發現于廣東;恰如新冠疫情也是始于2019年12月前的武漢,寒冷似乎成為病毒的溫床,而春天的溫暖卻可能是它們的噩夢。廣東省到2003年2月10日才首次召開新聞發布會,宣稱有300多人感染,此后兩個月內迅速擴散到26個省、市、自治區,感染、死亡人數不斷增加,6月2日新增病例清零,共在國內致死829人;湖北省于2021年1月23日才開始封城,據第一例出現同樣超過兩個月,感染人數已無法準確統計,后蔓延到全國每一個省份?!胺堑洹笔录?,北京市長孟學農和衛生部部長張文康被免職;今年的湖北省委書記蔣超良和武漢市委書記馬國強被撤換。“非典”的學名叫SASR(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烏爾巴尼·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癥),正如新冠的學名是COVID-19,用“非典型”和“新型”來稱謂就已顯示了人類對這些病毒認知水平的尷尬,至今猶然如此。17年前后相關客觀事實的類比還可以有很多角度,也會有各種收獲,總是希望相同的問題不要再次出現。
此次的新冠疫情危機首先是一次重大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對全體人民的衛生健康習慣和醫療保障系統提出了巨大的挑戰。2021年1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源于中國武漢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感染肺炎疫情定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這是SARS后建立的該機制第六次拉響“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的警報。人類對冠狀病毒的了解還很少,全球蝙蝠病毒數據庫(DBatVir)顯示,在不足200種蝙蝠身上就發現超過500種冠狀病毒,其中絕大多數并不會傳染給人。目前確知可以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只有7種,其中三種毒性(SARS-CoV、MERS-CoV、2019-nCoV)較強,其余4種只會引發輕微的呼吸道感染。
冠狀病毒的傳染率和死亡率相比于人類所經歷過的許多疫病而言其實是很低的,但這種疫病的傳染方式、預防方法和醫治辦法具有“不確定性”,會導致人們的不安全感與傳染率、死亡率不成比例,從而需要采取比防范其他疫病更加謹慎的預防行為。[14]3而新冠病毒2019-nCoV相比SARS和MERS更可怕的地方是無癥狀人傳人,當它與中國近30億人次的春運大潮相疊加時,后果的嚴重性自然不言而喻。此外必須引起重視的就是中國人的衛生和飲食習慣,不管關于此次疫情的最后結論是什么,但有些諸如在華南海鮮市場出現的不良嗜好還是應該堅決避免的。
新冠疫情危機對中國和世界經濟都是一次的巨大考驗,特別是在中國經濟內部面臨下行壓力,外部又遭遇美國發動的貿易戰時。“公共危機處于急速變化的環境中,具有動態的和多維關系的傾向,一旦控制不力,會導致其他危機的發生?!盵19]17公共衛生危機帶來的首要直接經濟影響是所有非民生行業的停擺,這需要相關行業和人員有一定程度的承受力,包括經濟損失和生活成本等;對一個國家來說,需要承受一定時期內的經濟放緩甚至停滯,可能還伴隨著物價上漲、信心受挫和社會動蕩。其次是國際供應鏈的受損,中國作為世界工廠,湖北是工業重鎮,所有上下游企業都在等待疫情結束復工復產,然而這種等待是有限度的,一些易于轉型或承受力低的產業可能就此改變自己的供需結構,尋求第三方市場,而東南亞、非洲等地正虎視眈眈,虛席以待,重要的是一旦失去在供應鏈中的原有位置很難在短期內回來。再次是恐慌心理引發的金融動蕩遍及全球,中國股市新年開市即遇重挫,美國股市兩度熔斷,是2008年以來最大的金融動蕩,據估計,此次疫情的全球爆發可能引發至少19萬億美元的損失[20],世界還能沉著應對嗎?當然,考驗中也蘊含機遇,如醫療衛生產品及相關科技領域出現爆發式增長,遠程辦公、網絡交易快速推進,即如SARS未能阻止中國經濟發展一樣,今天的新冠疫情或也會帶來經濟上的新一輪增長機遇。
新冠疫情危機還將放大一個社會及其體制的優勢和缺點,必須冷靜看待,揚長避短,才能不辜負所有的努力。SARS曾促成國內首個政府行政問責條例的出臺,2003年8月《長沙市人民政府行政問責制暫行辦法》開啟了中國行政問責制的源頭,隨后推動了國內一系列的制度變革,包括建立應急預案體系,頒布并實施《突發事件應對法》等。[21]50這些措施都為今天的危機應對奠定了基礎,但即使這樣依然不能保證今天的所有做法都盡善盡美,這里也無法將所有體制和社會的優劣一并列出,那需要另外的專著才能完成。本文只是提醒所有民眾要在面對現實時提防“看客”心態,所有的優點與不足都有自己的參與,而不僅是別人的問題;更何況當疫情蔓延時,沒有人可以做看客,秉持主人公的角色才能為危機做出自己的貢獻。在中國的防疫體制中,政府處于核心地位,“如果政府不能有效地防范和控制危機的發生,或者及時修正危機問題帶來的困境,那么政府將失去實現社會發展目標的基礎條件,甚至將危及到政府統治權力本身?!盵15]9但如果其他社會主體如企業、社會組織、個人等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承擔屬于自己的責任,建立有力的法治保障[22],整個社會才會迸發出活力并健康進步。一味的贊揚和純粹的批評都會阻礙人們認清疫情下的社會百態,各種體制的優劣也將被無視或遮蓋,某種程度上這是對危機的投降。
新冠疫情的蔓延顯然已經引發了新一輪全球治理危機,當中國疫情正在得到控制的時候,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卻遭受著病毒的攻擊,完全堪比百年前的西班牙大流感。當中國在新冠疫情爆發初期的做法得到了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及許多國家的認可和贊賞時,日本的“鉆石公主”號游輪事件,英國的“群體免疫”理論,美國幸災樂禍的放松心態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果不其然,疫情在中國以外的地方加快傳播,才引發了他們的恐慌,意大利、西班牙封國,歐盟尋求邊界合作,[23]美國宣布國家緊急狀態,競選活動推遲,體育賽事暫停,各種集會取消。此時他們才想起中國在疫情防控中的犧牲和付出是多么的不易和艱難,也有媒體不無嫉妒地感慨中國領導人可以憑借疫情問題提升自己的影響力。[24]但事實上如果世界各國能在第一時間理解并支持中國的防疫措施,大家齊心協力應對疫情的蔓延,也不至于有今天的全球性危機。這是一次活生生的全球“治理赤字”的案例,面對全球化帶來的各種負面現象,人類的短視和自私必將傷及人類自身,要知道在疫情期間,關稅制裁,貿易壁壘,油價戰爭,難民危機并未有片刻消停?!耙粋€危機很有可能是其后一個更大危機的前兆”[25]9,新冠疫情是會被合力控制,還是會引發新的危機,全在人類自己手中,也必然有賴于全球治理的加強。
對中國新冠疫情的上述介紹也許還不足夠,只是在信息社會和自媒體時代,想要做到既不失真也不謠傳地認識一種社會現象并不容易。不過這種概括簡要而客觀,可以為深入思考其中的問題做好準備。
對中國新冠疫情的分析和解讀必將精彩紛呈,百家爭鳴,任何一篇文章都不可能盡述其全貌,本文也無此奢望,只是以一個法學理論來考察疫情中的種種現象,希望能有一管之見?!鞍獾拦ぁ便U撌莻€著名法學案例,即當一列失控的火車駛向岔道口時,扳道工發現一個小孩在廢棄的車道上,而使用中的車道上有四個,此時的車道選擇成為折磨他和全人類的難題。選擇廢棄的車道,傷害的是智慧和規則;選擇原先的車道,需面對更多的傷亡和痛苦。在此案例中,公正與效率,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制度主義與人本主義的相互糾葛,相關解釋和抉擇影響著社會的發展和方向。當2020年中國春節期間武漢爆發新型冠狀肺炎病毒疫情時,“扳道工”的困境一直在上演,且不斷被強化,突發的重大公共危機時刻考驗著中國社會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在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中,任何一個社會組織的間接機制等價于一個激勵相容的直接機制。”[26]15“扳道工”悖論在分析疫情時或許是一個很好的參照,其中的每一次選擇都是一次思考和警示,都能對社會和未來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扳道工”悖論最早體現在疫情發現之初的李文亮醫生等八人身上,在“一個動態的危機傳播過程”[18]67中,八人的先見之明與千萬不明真相的武漢人形成鮮明的對比,當時心存僥幸的“扳道工”選擇犧牲李文亮等少數人,保護大多數人生活的平靜安寧。如果疫情就此得到控制,這原本是個不錯的選擇,可惜消極懈怠導致事與愿違。只是很奇怪李醫生被國內媒體稱為“吹哨人”(whistle blower),一個源于西方被喻為告密者的貶義詞,實在并不符合他的行為特征。李在個人社交平臺上的警報并未涉及向特定部門告發機密事件,在未造成社會恐慌時卻造成了管理部門的恐慌,可見后者已意識到了警報的可能真實性,然后做出了當時可以理解現在看來很荒唐的決定。李文亮是眼科醫生,揭示流行病疫情屬于他專業能力之外的臆斷,被訓誡制止是可以理解的舉措,只是這不應該是最后的舉措。后來從更大范圍內考察事態的演化,李文亮等被拋棄壓制的少數人給社會留下的警示不該被忽視卻可以被忽視,因為有更大多數人的利益需要兼顧,這原本就是少數所謂“吹哨人”的存在價值。問題在于在所謂大局中做判斷的人如何學得教訓,否則犧牲便無意義,后來的撫恤和獎勵希望可以喚醒更多人的勇氣和堅持,不能借此掩蓋當時決策的合理性與可能性,更不能實際上起到掩護社會的麻木和愚昧的作用。此次考驗中還有更好的警示值得吸取,湖北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內科主任張繼先曾依合法而專業的途徑示警疫情的出現,原本是“扳道工”做出正確決定的最好依據,可惜短暫的機會窗口被無情地漠視了?!鞍獾拦ぁ痹诠参C蔓延前的謹慎同樣可以理解的,但謹慎絕不可以被當作無知、拖延和官僚主義的借口,被犧牲的少數也不僅僅是祭奠的對象,而更應該是思考科學決策的序曲。
“扳道工”悖論第二次出現在武漢封城時,2021年1月23日,常住人口超過1400萬的武漢決定封城,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隨后全國各地推出了各種各樣的封城措施,各層各級的“扳道工”在面對少數感染者和廣大群眾時不得不做出自己的抉擇,以犧牲自由換取安全?!罢靡源嬖诘囊粋€基本原因是需要它緩和和解決社會中的沖突,維護正義、秩序和穩定。”[27]119但當各種為封城制作的居民出入證成為網紅時,該決定的尷尬和無奈就顯露無疑。一個社區的封閉,意味著將其中少數病毒感染者和疑似感染者與其他正常人做出切割,代價是絕大多數正常人自由行動的權利,即使是視自由高于生命的人也無權決定用生命換取自由,理由是更大多數人的生命受到威脅。中國人的通情達理讓世界既感動也不解,這是體制的力量,也是隨時爆發的隱患。一級響應是各地行政管制的依據,可是許多地方爆出過度執法的行為,如入室砸桌強制隔離等,而這原本可以是一次推進依法治國的好機會。“扳道工”此次決定的問題不在于如何選擇,而在于當機立斷,他們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角色和選擇的意義,絲毫沒有表現出猶疑不決或忐忑不安,他們直接而草率的決定將所有問題簡單化,多頭文件和多頻命令層出不窮又令基層工作者和老百姓應接不暇?!鞍獾拦ぁ痹跓o意識中先是決定遲緩,后又在嚴重后果出現時倉促下令,在慶幸止損的同時感慨亡羊補牢的成就。好在此次疫情并未蔓延到廣大農村地區,那里的“自由狀態”才真正是“扳道工”封城決策的夢魘。
“扳道工”悖論第三次出現在收治患者和感染者的時候,他們必須要在集中力量處理危重癥患者和分散力量接收所有可能感染者之間做出抉擇。選擇前者是被動而痛苦的,因為當疫情爆發時,武漢出現了許多病患,根本無法分清其中的確診、疑似還是普通患者,也無法做到將所有疑似病例收治或隔離,客觀原因是檢測設施和手段跟不上,醫護場地和人員嚴重不足,國家緊急開建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籌建戰地式方艙醫院就是對這種客觀困難的回應。但危機是“一種決策情勢,決策者必須在相當有限的時間約束下做出關鍵性決策和具體的危機應對措施?!盵15]26上述決策后來被“應收盡收”政策代替,只是這樣的決定真的可以更早一些,更加決絕一點,主觀上的猶疑不決加劇了選擇的困境。以當時體制的力量,在不影響救治危重癥的同時對其他所有疑似及接觸者加以隔離是可以做到的,這個數字現在看來不會超過20萬人,只是需要極大的決心和魄力,犧牲一些政治成本和社會穩定,適當征用一些公共設施如體育場、高校、劇院等,但這一切沒有發生。從而導致原本可以避免的交叉、集聚感染紛紛出現,許多無辜者成為感染者。細推主觀邏輯,如若認定情況可以控制,何必后來勞師動眾;如果預感情況持續惡化,何不當初斷然出手?曾經,中庸之道是中國政治的傳統習慣,但如今時移世異,如果“扳道工”把防控疫情應對危機變成展現政治手腕的機會,在貌似沉著冷靜中運籌帷幄,以對生命的冷漠換取新的政績前途,無疑是時代和國家的悲哀。
“扳道工”悖論第四次出現是在全國各地醫護人員紛紛趕往武漢支援疫情防控時,被丟下的其他病患成為選擇困境中不得不面對的另一群多數?!澳切┠軌蝾A防的‘危機’都只能稱為問題,只有那些無法預知的、被忽視的、具有顛覆性的意外事故,才算得上真正的危機。”[28]6武漢的疫情是危機,被丟下的病患則是問題。經過增援的湖北省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對疫情的實力優勢,后方普通民眾卻不得不突然面對醫療資源的巨大空缺,具體情況和數據現在不得而知,也許永遠不會被統計,但根據中國平常就一直在強調醫療資源不足的情況,應該可以肯定有不少病人找不到醫生了。許多醫護人員主動請纓,各類媒體夸耀溢美,政府承諾豐厚回報,集中力量辦大事抗疫情,大家不約而同心照不宣地選擇了這場變故中的同一個岔道口,奔向抗疫的第一線,似乎根本不存在“扳道工”般的左右為難。只是這種果敢值得商榷,多少地方的醫院在支援前方時癱瘓了自己,多少其他的病患在疫情爆發時得不到應有的救治,這些情形又會給多少國人帶來無法公開啟齒的傷害。如果事后缺乏詳細調查、客觀研究和實證數據,用什么來衡量這種選擇的得失和必要程度,如何確定危機時刻的資源分配標準和人員安排機制,又怎樣總結危機的教訓并提升應對能力和水平。盡管勝利即將到來也必將到來,每天通報不斷減少的疫情死亡數字也不該是帶來漸漸麻木和冷漠的心態。如果這也能忽視和遺忘,是不是可以請求用另一數據來將武漢的疫情和逝者忽視和遺忘,如中國每年死亡人數大約890萬,其中非正常死亡超過320萬,約有20萬人死于藥物不良反應,20萬人死于醫療事故,13萬人死于結核病,裝修污染致死達11萬,甲、乙類傳染病致死1.5萬等。一方有難,必須支援,“扳道工”則務須避免將支援變成作秀,甚或是對原有病人的傷害;務實高效,合理分配支援力量,才能真正消弭這場危機。
“扳道工”悖論第五次會出現在疫情總結、反思、整改時,其中少數責任人與廣大參與者如何加以辨別、問責和教育,都是難以草率定論的問題。其實疫情尚未結束時,這些工作就已開始,2020年2月13日,上海市長應勇成為湖北新任省委書記,這種安排既有加強防疫工作的意圖,也有行政問責的考量,還有未來依法追責的暗示。但在此類問題的處理中,其實有很多需要謹慎的地方。如在危機應對過程中,84歲的鐘南山院士成了老百姓信賴的對象,教育重鎮武漢的眾多科學家在哪里?誰更應該承擔專業責任?一問三不知的衛健委官員尸位素餐,懂行敢擔當的干部又在哪里?還有多少崗位上依然如此?要不要清查到底?清查中要承擔多大程度的動蕩?抑或再等到下一次危機?科學決策與干部專業化一直是中國行政改革的方向,可是在此次疫情中,相關專家的權威論斷遲遲未到,民間謠言因而四起,科學失語致流言惑眾,行政官員的懶政怠政亂政現象叢生卻無法代替,如何將科學與決策真正結合起來而不是二選一是應對危機不得不解決的首要問題。“扳道工”悖論還提醒問責過程中對少數責任人與多數執行人加以甄別,一棍子打死或一陣風刮過都是不負責任的做法。其實中國的公務員系統云集了許多“三高”(高學歷、高智商、高情商)人群,每年考試的熱度和難度可以證明,但問題是這些人中的大部分在大多數時候智商都不在線,唯命是從唯唯諾諾成了習慣,所以大家才會在每次事發后看到那么多匪夷所思的頑劣愚蠢。處理危機可能帶出新的危機,短期解決還是長期謀劃,是此中悖論的關鍵所在。
最后,“扳道工”悖論在推動疫情防控全球化時再度出現,疫情下的中國與世界又是一組“扳道工”難題。世衛組織(WHO)總干事譚德塞多次盛贊中國抗擊疫情的努力,全世界確也感慨震驚于中國的抗疫舉措,仰慕與嫉妒之情兼有,學習與詆毀之語紛起。且不論“中國之治”是否推廣世界,但中國負責任的態度和斷然的做法確是挽救世界的自傷與付出,最大程度地將病毒限制在自己國家內部,中國告訴世界一個大國如何為世界貢獻自己的生命與資源,這是中國向世界宣布自己在此類公共危機中給出的答案,這不是另外哪一個國家所能做出的選擇。不管出于何種動機,任何不屑和污蔑中國抗擊疫情的努力都是對人類道德底線的挑戰。在此刻的“扳道工”難題中,當世界大家庭還在猶豫的時候,中國用自己的犧牲化解了他國選擇的困境。可惜的是,中國的付出并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他國的猶豫和傲慢使得疫情快速擴散到世界各地。更重要的是,世界級難題遠不止中國的疫情,還有美國的颶風,日本的地震,澳洲的大火和非洲的蝗蟲等,這些影響全球的公共危機曾經或正在讓世界震顫,但每一個國家都在自?;蚪锝镉嬢^,卻鮮有如中國般的魄力和精神來勇敢面對,各自為政的世界也許還將繼續為“扳道工”難題付出代價。全球性的危機是全球化的天然附屬品,中國的方案也許還不完美,只希望中國的付出能得到世界的認可,并盡可能形成全球共識,或可為人類面對下次公共危機時提供更多的借鑒。
在中國新冠疫情發生的過程中,有很多可以推敲和反思的地方,“扳道工”悖論無疑是一個值得深入發掘的切入點。不斷發展的知識也會對這個世界產生風險[29]195,不管是在公共行政、社會治理、體制建設領域,還是在國際關系及全球公共品問題上,以“扳道工”的邏輯探尋每一次選擇的合理性、必要性、時效性和世界性,都應有許多收獲。同時,以一個理性的態度反思生活中誰是“扳道工”,有哪些選項,選擇的依據和后果是什么,也許能使每一件事有一個更好的結局。
在公共危機情形下,“社會將向一個新的方向轉移。……社會將被重新規范,并產生一系列相關的變化”。[30]2002020年出現在中國的新冠疫情也許將使社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認識這場疫情有許多角度可以切入,但一個清晰的思路是把握公共危機的前提,也是每一個身處其中的公民應有的責任?!鞍獾拦ぁ便U摬⒉粌H僅是存在于思維游戲中,或是用于為困難處境辯護的時候,公共危機管理的過程中一直充斥著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的沖突,雖然道德直覺幾乎是我們對許多情形的第一反應,但“扳道工”理論表明,我們的道德感需要更多的反思,也需要有意識地應用于錯綜復雜的現實場景,才會出現更加合理而科學的結果。危機的出現也許不能預料也不能避免,但人類總要從中習得教益,才能期待走得更遠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