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廣元 628017)
2019年1月24日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指出:“探索組建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教師分工協作進行模塊化教學。”《通知》將“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總數超過一半作為具體指標要點之一,而創建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是打造高水平“雙師型”教師隊伍的重要舉措,也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1]。
分專業分層次打造一批優秀教學創新團隊是當前職業院校改革的要點,通過教學創新團隊建設實現示范引領的作用全面建設一支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核心就是“三教”改革,教法改革是“三教”改革的基礎,也是實現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
教學是職業教育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活動形式,任何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都必須通過教學活動來落實。隨著職業教育改革的層層推進,通過建設高水平教學創新團隊來帶動教師素質和能力的提高,打造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學隊伍的需求已愈發迫切。
(一)建設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要培養現代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是關鍵。一方面,職業院校專業課教師要深入企業一線,以工程鍛煉等形式提升職業實踐能力;另一方面,要想辦法引入企業一線高技能人才,通過產教融合實現校企“雙元”育人。
(二)構建對接職業標準的課程體系。職業教育最大的特點在于職業性,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必須對接職業標準。這就要求以職業需求建立課程體系,教學中強化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實踐性教學的針對性,以崗位勝任力作為職業院校學生培養的重點。
(三)開展教學改革課題研究。伴隨著高職百萬擴招以及從國家到社會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職業教育理念、方法和手段都在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教學創新團隊需要不斷實施教學改革并開展課題研究,將經驗進行總結和推廣以提升整體教學水平和培養質量;另一方面,通過開展課題研究在教師中營造了思考、創新的氛圍,為教師的成長奠定了基礎。
(四)形成高質量可推廣經驗成果。教育部《全國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方案》中明確提出以國家級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為基礎,示范引領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做好省級、校級團隊整體規劃和建設布局,按計劃、分步驟建成一批分專業、分層次的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如何通過教師創新團隊建設來打造高水平職業院校,需要發揮部分學校、部分專業的引領作用,通過不斷總結形成建設經驗成果才能實現職業院校之間的相互學習和發展,真正為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提供支持和動力。
2014年6月,國務院印發了《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全面部署了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為了解決職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職業院校不斷開展教法改革,尤其是在經歷2020年新冠疫情后,職業院校積極實施線上教學。據本課題調研發現目前職業院校線上教學改革中主要存在以下方面問題:
線上教學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硬件配置水平而是教師、學生以及學校的信息化能力和水平。線上教學不僅突破了傳統教學的空間限制,更重要的是實現了多維度、多主體的教授模式。在線上教學中,教師、學生、學校乃至學生家長都成了教學的參與者,要在缺乏教師現場監督的情況下保證學習質量就對教師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豐富線上教學內容,如何提升課堂吸引力,這對教師信息化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課題前期調研中,42%的教師在面對線上教學的設備問題、教學互動及教學設計上都感到焦慮,表現出了一定的信息化水平不足的問題[2]。
目前常用的線上教學形式主要有直播教學(釘釘)、在線課程(MOOC慕課)、空中課堂(電視)以及教師錄課學生自學等。顯而易見,線上教學新形勢下的課堂設計、教學互動以及教學方案都應該發生改變。但據課題組調研發現大部分教師并未進行專門的線上教學設計,而只是將傳統課堂的內容錄下來放到網上或者直接對著電腦開直播“一播了事”,忽略了線上教學的特殊性和靈活性,沒有對授課內容、教學設計進行改革,難以實現有效的師生交流和互動,當然也就難以避免發生學生在缺乏監管的情況下開著直播打游戲等情況。這不但難以發揮線上教學的優勢,反而導致了學生學習習慣變差、學習效率低下。
職業院校的教學更注重實踐性和情境性,教學內容、材料的準備非常重要。在課題組調研中發現部分教師在線上教學中教學內容和材料準備不夠充分:一是教師沒有對教學內容進行梳理,導致線上教學主次不分、重點不明,學生掌握起來有難度;二是部分教師未提前準備好需要的教具、材料和設備,導致線上教學中教授過于理論化,學生理解困難;三是教師對線上教學資源利用不充分,造成了線上資源的浪費。
線上教學實現了學生碎片化、重復化學習的同時,帶來的最大變化在于將傳統的“面對面”授課轉變為了“線對線”授課。在傳統課堂上,教師對學生有直接管理和監督的能力,出于對教師權威的認同和尊重學生也能夠認真聽課。線上教學過程中,雖然教師和學生在時間上能夠保證同步,但學生在屏幕后面做什么教師很難監管到位。據課題組調研發現部分學生也確實存在“教師在直播間上課,學生在聊天、打游戲甚至于離開”,還有“已經上課了,部分學生卻提出網絡問題或者平臺問題沒辦法登錄”等情況。因為線上教學過程中師生的空間錯位,教師對學生的管理難度會明顯增大[3]。
教師信息化水平、教學設計、教學準備和教學管理是影響職業院校線上教學質量的重要問題,但線上教學平臺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也影響著職業院校線上教學表現。雖然現在線上教學平臺眾多,但缺乏專門針對職業教育教學的線上平臺,難以真正結合職業教育的特性開展平臺功能設計和研發,平臺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不夠強。
2019年10月,教育部科技司在《關于做好2019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學應用實踐共同體項目推薦遴選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提出要深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積極推進“互聯網+教育”,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是作為教學實踐四種模式的遴選之一[4]。
混合式教學改革是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推動教法改革的有效途徑,是實現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提升和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的有效手段。混合式教學不是網絡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簡單疊加,而是兩者的有機結合,是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徑。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能夠以團隊形式協作開展線上課程建設、線下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能夠發揮團隊教師個人優勢并帶動團隊形成教改、教研雙循環從而推動教法改革。本課題組通過對我校混合式課程的研究,針對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實施混合式教學提出以下建議:
職業院校學生在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上存在較大的差異,教師要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并理解學生在面對混合式教學新形式時的不同表現。教師需要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從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出發以學生為中心,提供符合當代職業院校學生學習習慣和需求的知識并引導學生積極嘗試自主學習、討論學習等新的學習方式,通過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方式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5]。
職業教育的培養標準應是企業的標準,教學內容應該服務于企業的需求。混合式教學需要在企業需求的基礎上重構教學內容,突出應用性和實踐性。以首要教學原理為基礎,針對“是什么、有什么、哪一類、如何做和發生了什么”不同類型的知識進行差異化呈現和區別化教學。
針對職業教育知識的情境性和社會性,混合式課程要立足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來合理設計教學環節和教學評價方式。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的同時密切關注學生的反應和學習效果,引入學生自評和同學互評等多樣化的評價方式讓學生對評價結果更信服,學習更主動有效。
與傳統教學不同,混合式教學應建立“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中教師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導、激勵和監督,教學中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一方面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另一方面要發揮學生評價的有效性。教師更多要以教學活動引導者的身份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做好過程監督和評價反饋,讓學生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我會學”。
混合式教學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發生了本質性的轉變,對教師不僅是授課能力而是對綜合能力和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發揮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優勢,在混合式教學中實現教師之間的優勢互補。團隊中的老教師在重構教學內容、教學設計中經驗豐富,年輕教師可以發揮自身信息化能力較強的優勢在平臺應用、師生互動方面做好協助,發揮團隊合力,與時俱進提高團隊在“教法”改革中的綜合能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