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歡
(石河子大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近年來,隨著社會高速發展,高校不斷擴招,高校畢業生也在逐年增加,學生的就業壓力也隨之不斷增大,就業問題逐漸凸顯,大學生就業難也成了一項社會難題。在這種情況下,本就處于迷茫困惑期的學生變得更加不知所措,如果沒有專業的輔導幫助,學生很難根據自身情況做出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養成正確的職業價值取向,心理健康教育應用于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刻不容緩。
好的職業生涯規劃一定是在對自我有清晰準確認知的基礎上完成的,只有這樣才能夠制定出適合自己的職業規劃。然而,當下大學生普遍沒有較好的自我認知,自我認知不清晰不準確,認知能力也較差,很多人不能夠對自身能力、性格愛好、專業特長做出準確客觀的剖析評價,社會定位十分模糊,不清楚自己能夠勝任什么樣的工作,很容易受到新鮮感的支配,對什么事都是三分鐘熱度,缺乏持久度和耐心。當下的高校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上更多的是理論教學,實踐指導少之又少,大學生雖然理解認同職業生涯規劃觀念,但由于其正處于人生階段的迷茫觀望期,他們很難輕易地找到職業方向,出于攀比和習慣性普遍會追求待遇高壓力小的崗位,最后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相比于自我摸索,他們更需要指導和輔助,需要他人根據其性格特點和特長興趣輔助其制定客觀實際且具有實際達成性的未來職業發展方案。
職業價值取向對大學生的擇業就業影響極大,每個人所處的生活環境不同,導致其擇業就業價值觀也有所不同,價值取向的健康性、正確性與否直接關乎學生的擇業就業意向乃至未來的終生職業發展。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高校畢業生也呈現了逐年遞增的趨勢,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也越來越大,如果不能夠有一個正確的職業價值取向,勢必會導致很多問題。比如,工作過程中容易產生抵觸情緒倦怠心理,對生活失去熱情幸福感低等等。就今年大學生就業情況來看,呈現了這樣的現象:大學生職業價值取向單一。很多畢業生會有這樣的心理:就是寧愿在一線大城市蝸居,艱難地生活,也不愿意選擇回到家鄉二三線城市工作生活;還有些畢業生有就職單位傾斜度,希望能夠在國企單位和機關事業部門就業,把城鄉基層工作和中小企業就業機會拒之門外,這種單一的價值取向很容易導致其就業擇業困難,最后出現長期無法就業的情況。
好高騖遠是很多大學生在擇業就業中的通病,很多學生在進入社會前,并未就自身專業特長和優勢劣勢進行客觀合理地分析,對社會崗位需求和國家政策缺乏了解,也未對企業的實際用人要求進行深入分析,僅是憑借個人主觀臆斷想法來制定職業生涯規劃。一部分學生則是高估了自身能力,職業定位過高,沒有擺正心態,過度盲目自信導致其擇業就業困難,在長期無法就業過程中逐漸喪失自信心和就業熱情,在擇業就業時走上了彎路;而另一部分學生則是低估了自身潛力,由于其自身性格特點和缺乏自信心,在制定職業生涯規劃時過度保守,造成了大材小用的情況,沒有將自身的優勢發揮出來,十分遺憾。由此可見,職業定位十分重要,大學生一定要具備自我審視的能力,能夠根據自身能力和條件制定恰當的職業目標。
健全人格是素質教育體系中的重點教學目標之一,健全人格是指一個人具備生理、心理、行為以及道德的協調統一,健全人格也是大學生獲得自我提升自我發展的基礎條件,是擁有正確健康職業取向的基本要素。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點目標就是幫助學生養成健全的人格,樹立健康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以及就業觀,教會其如何正確處理生活中的人和事,無論在未來的就業中遇到什么樣的困難,都能夠保有一顆正向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去解決。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健全學生的人格和價值觀,促使其能夠身心、道德、行為全面協調發展,在職業生涯規劃中能夠擁有正確的價值取向,全方位發展,滿足社會對于全面性人才的發展需要。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學生健全人格十分必要。
要想順利實現學生到工作者的社會角色轉化,要求大學生在畢業時做好充分的心理、行為準備,清晰自己在社會中的定位,將自己徹底投身到社會中,明確自己就是一個現實的求職狀態,只有這樣才能順利地融入到職場中,完成學生身份到實際工作者的角色轉變[1]。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實施就業心理疏導和培訓,能夠有效緩解學生在角色轉變過程中的緊張感和不適心理,強化其心理壓力承受力以及快速融入適應社會的能力,縮短社會職場適應期,在入職前做好各項心理建設和思想準備。讓學生們明白在畢業就業擇業過程中是畢業生和企業雙向選擇的一個過程,要做到勝不驕敗不餒,不論結果如何都要對未來的職業發展充滿信心和希望,在順利完成角色轉變的同時也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大學生就業目標制定的是否恰當,直接關系到其是否能夠成功就業。對大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幫助其對自我有更準確更清晰的認識,在結合自身條件能力和招聘需求的基礎上,制定出客觀、合理的分析定位,進而更好地匹配到用人市場,最終達成自己的職業就業目標。再者,當代大學生正處于畢業即失業的強大競爭壓力中,在求職過程中必然要遭受到一些困難和挫折,通過對大學生進行就業心理輔導,也能夠幫助其快速走出求職受挫心理,及時調整自我心態和情緒,恢復自信心和求職熱情,以健康積極的心態投入到接下來的求職就業中。無論經歷多少困難和挫折,都堅信通過個人努力一定能夠達成就業目標[2]。
心理健康教育在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應用可劃分為理念灌輸和心理輔導兩大部分。理念灌輸是通過職業規劃理論教育培養學生樹立起自我負責和自我規劃的理念,在學生接觸到職業生涯規劃的初始就應該意識到自己的未來發展如何完全由自己決定,明白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為自己的未來負責,自己是職業生涯規劃的制定者也是執行者,所以無論未來就業過程中出現何種困難,都應該積極面對采取措施來解決出現的問題。只有不斷地自我提升、自我塑造,才能夠增加職業發展的可能性,確保自己在就業競爭中保有優勢,不弱于人。同時,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也要注重終身學習、持續性教育理念的灌輸,畢業生因個人性格各異,興趣愛好特長和能力的不同,直接導致其就業方向的不同。但并不是每位學生都能在最開始就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所以廣大畢業生們要做好參加工作后不斷變換職業的心理準備,但唯一不變的是不管從事何種職業,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競爭力是在職場中屹立不倒的唯一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夠適應職場并擁有更多的選擇機會[3]。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應注重職業規劃中自我負責、自我塑造理念的灌輸,通過心理輔導、情緒管理、自我認知等教育,讓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加強重視度和責任心,更自信更積極地面對職業生涯中的各種挑戰。
通過大學各專業課程的學習,學生獲得了知識人格的全面性提升,并具有一定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然而當下社會就業嚴峻形勢,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成功就業是一項很大的挑戰,所以在求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挫折困難,產生消極情緒,甚至出現就業心理障礙。針對這一問題,高校就業指導中心和相關心理輔導部門應給予高度重視,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幫助其走出困境重拾就業信心。首先,在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培訓時,便就當下的就業形勢供求關系以及就業心理輔導進行說明宣傳,讓學生有心理準備并有足夠的勇氣敢于競爭;其次,在就業過程中一部分學生由于預期目標未實現心理有落差產生不良心理,學校應針對這種情況及時對學生開展心理咨詢輔導,避免學生陷入攀比心理致使就業價值取向扭曲;最后,心理咨詢應當全面且具有個別化輔導環節,少部分學生的就業心理障礙不僅需要對其進行心理輔導,更需要通過實際情況分析幫助其找到主客觀原因和心理問題根源,促使其釋放壓力獲得真正的放松重拾自信。
學校應具備服務意識,完善大學生的就業服務管理機制,為學生的職業發展構建系統完善的服務平臺,及時掌握學生的就業情況,包括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心理困惑,通過專業化的指導來幫助其解決困難,舒緩壓力和消極情緒,并通過專業化的就業技能和技巧培訓,增加其在職業發展中的競爭力,助其順利實現就業目標。
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建設者,是社會發展的希望,在新時代教育體系下,我們應注重全面型、綜合型人才的培養,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和職業生涯規劃的有機結合,通過理念灌輸提高適應性,開展心理咨詢強化心理輔導,完善就業服務管理機制,為國家和社會培育出技能硬、競爭力強的優質人才,為社會發展貢獻應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