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純
(上饒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江西 上饒 334000)
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相對中小學生成熟,對社會人際交往也有著較高心理需求,然而近年來的調查卻顯示,國內外的大學生普遍面臨社交焦慮等心理問題,這讓從事大學生教育的有關人員一度對此十分關注。在國內眾多有關大學生社交焦慮的干預方式中,舞蹈療法的應用廣泛,相關的研究也不夠深入,但舞蹈療法作為與音樂療法有著密不可分關系的一種心理干預療法,其在美國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發展,其對大學生社交焦慮的干預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而加強對舞蹈療法的引入,探索適合于國內大學生社交焦慮的舞蹈干預形式,對當前國內大學生的社交焦慮緩解具有較高的現實意義。
Casper在1846年報道出來的赤面恐怖可謂是對社交恐懼這一心理問題的最早發現;1903法國精神學家Janet首次嘗試用“社交恐怖”“社會的恐怖癥”來描述這一心理問題,并將其界定為神經衰弱的一種。1966年英國的精神病學家也從對病人的觀察中發現了一組對社交具有焦慮心理的病人,直至1976年美國學者吉姆斯· 麥可克瑞斯肯(James Mc Croskey)提出社交恐懼(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CA)這一概念,并將其解釋為“一種與真實的或想象的他人交流時產生的個人恐懼或焦慮”,社交焦慮的概念才初步確定。社交焦慮一般表現為患者對各種現實或想象中的交流情境產生的焦慮、緊張、身體不適等癥狀,大多數時候對于社交活動采取回避行為來緩解內心的不適。雖然在日常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體驗過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懼,如面試或與陌生人交談過程中的緊張、出汗,當眾講話時的舌頭打結、身體發抖等,但這些情況基本上都可以得到自我壓制、克服,但那些高社交恐懼的人群就沒辦法通過自我調節來戰勝這種焦慮心理[1]。他們通常會采取回避社交的行為來保護自己,但作為社會“動物”,人長時間不接觸社交將會為自身的健康與人格的發展帶來很大的問題,因此對于社會上人們社交焦慮高發的問題,很多領域都給予了充分的關注與研究,共同對這類人群的病態心理形成干預。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中人與人的交流越來越密切,各種社交場合及情景的出現讓人們疲于應對,導致一部分人甚至產生了對于社交的抵觸情緒。大學生人群產生社交焦慮的背景多出于他們對于自我認同的現狀和對外界負面評價的恐懼。有調查表明,當前大學生在社交焦慮方面要比以往大學生的社交焦慮情況嚴重得多。大學環境輕松自由,大學生處于青少年心理的延緩階段,其有很多時間可對自身的發展進行探索,并在期間不斷提升自我的認同水平。但如今大學生多是獨生子女,生活上不夠獨立,意志上也不夠堅定,容易在大環境中隨波逐流而沒有堅持的目標和追求,大學階段自我投入水平不高,導致自我認同形成的延遲。加上大學生離家后與家人溝通減少,就業等各種問題都需自行面對和選擇,突然間增加的壓力使其很容易陷入彷徨和恐懼之中,從而也會影響其對自我的認同。而當大學生自我認同不足時,就會在自我接納的過程中產生偏差,在社交過程中也容易放大自己的缺陷而產生懷疑和焦慮的情緒,如擔心自己不能為人留下好印象,擔心受到負面評價等,這些都是令大學生產生社交焦慮的原因[2]。當今社會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競爭激烈,加上社會對于大學生期待頗高,令很多大學生無法面對絲毫負面評價,這也間接導致了他們回避社交行為的形成。
當前國內大學生社交焦慮的干預方式主要有團體咨詢方法、內觀認知療法、行為療法與認知行為療法、音樂療法和沙盤療法等,其中內觀認知療法是針對自我認同不足、懼怕否認評價、自我焦點注意偏差而展開的心理干預療法;行為療法與認知行為療法對待學生個人評價不高,在社交中容易產生孤獨感、羞怯感,進而采取回避行為的情形有著良好的干預效果,且延時效果明顯;而在音樂療法中,學生的交往主動性得到有效提高,對于社交的回避行為也有所縮減,對自我的接納程度也有了良好的改觀。舞蹈療法雖然在國內還沒有得到廣泛的推廣,但其同時具備內觀認知療法、欣慰療法與認知行為療法、音樂療法的優勢,可讓大學生改善自我焦點關注的偏差情況,減少社交活動中的羞恥感,尤其團體舞蹈療法的進行能夠避免大學生在其中的孤獨感,同時,舞蹈療法與音樂的密切結合也能促進大學生自我接納程度的提高。舞蹈療法是通過舞蹈或動作的形式抒發個人情緒,提高自我認知和加強自身生理整合的過程,其干預心理疾病的原理在于運用人體的表情和動作幫助個人建立完整且獨立的個人意識和幫助個人恢復正常的行為操作功能。且結合音樂,將音樂療法的原理融入舞蹈療法中,可令舞蹈療法具有強烈的情緒感染力,其集自發性、娛樂性與創造性為一體的干預形式非常適合大學生這一年輕群體[3]。
上海某高校曾對舞蹈療法在大學生社交焦慮的干預情況進行了一組觀察實驗,實驗征集了該高校內有社交焦慮問題的學生(IAS≥30),并排除了以下情況:(1)具有精神病性問題;(2)正在服用精神治療類藥物;(3)具有嚴重人格障礙,確保參與實驗的學生都出自自愿后,將30名實驗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且每組人數相同,男女比例一致。實驗中,被分在實驗組的學生接受了循序漸進的舞蹈治療干預,旨在幫助學生慢慢建立信任的社交關系,并幫助其學會在過程中表達自我情緒,放松自身緊張感,提升自身感官和肢體的靈敏度;具體內容如下:(1)初次見面;通過干預者對社交焦慮與舞蹈在社交中作用的講解,使實驗組學生能夠放松身心、感受身體的動作與情感的融合,并建立基本的團隊契約。(2)增進信任;通過令實驗組學生展開動作方面的自我表達,并開展信任盲行的游戲使學生們多角度理解他人及了解自己,以增進彼此間的信任。(3)提升感官靈敏度;通過開展舞蹈游戲讓學生感受內在的感覺、體驗并將其表達出來,以讓學生在感知自己時達到內心的寧靜與放松。(4)探索基礎社交;通過構建舞蹈情景劇,讓學生改變以往的社交思維模式,如“怕被拒絕”“與他人沒有共同語言”等,并借助綢子舞等舞蹈游戲重新建立與他人之間的互動關系,而蒙眼尋友一類的趣味互動游戲則可以讓學生在探索自我與身體間關系同時逐步認識自己,并慢慢融入群體當中。(5)深化社交技巧;通過創建一些簡單的配合游戲,如三人的鏡像模仿和多人的皮筋舞等,使學生在與他人的即興互動中進行開放的自我探索,同時借助與他人間的律動配合,愉快地融入社交氛圍,并以此提升自身的社交能力。(6)鞏固社交經驗;分組進行舞蹈表演,讓學生在感官充分調動之下實現與組員間的合作,如此在增進良好團體關系構建的同時還能促進同組人多種方式的溝通與聯接,從而令每個人激發出新的自我認知,進一步推動學生心靈成長。(7)學會釋放壓力;通過讓學生隨意舞動,使其陷入舞動的冥想,體悟動與靜的平衡,追求進一步沖破壓力及釋放壓力。(8)心得分享;在干預實驗的最后部分,干預者留一半時間用作實驗組學生的臨別交流,另一半時間則安排學生討論經歷八個干預流程后彼此的變化,使他們建立社交自信,并能珍惜此段自己的付出和與大家共處的美好時光。而對照組的學生則不展開任何心理干預。在為期8周的實驗中,實驗組每周開啟一次心理舞蹈療法,實驗結束后重新對兩組學生進行焦慮心理測試,測試表明舞蹈療法對社交焦慮學生干預效果良好。此次實驗對舞蹈療法干預大學生社交焦慮的方法推廣具有較強的啟發作用,但實驗不足之處在于實驗結束后沒有對實驗組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跟蹤隨訪,所得出的舞蹈療法在大學生社交焦慮中的干預情況具有一定片面性,導致其分析結果缺乏一定深度。
雖然當前國內的舞蹈療法在干預大學生社交焦慮方面的實驗仍不夠成熟,但通過對之前實驗的研究結果可知,舞蹈療法在提高學生自尊、生活滿意度方面還是十分有益處,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舞蹈可以舒緩社交焦慮學生的焦慮情緒。舞蹈作為一種能夠愉悅人身心的藝術,個體在舞蹈練習中可在舒緩的音樂下釋放自身的情緒,使自身在平和的心境中融入群體,并能夠展開一些簡單的社交互動,從而緩解社交焦慮學生在群體中緊張和不適等狀態。而如擴張、旋轉、跳躍等動作也能讓焦慮的學生內心的緊張狀態得以放松。(2)舞蹈可以幫助學生恢復其社交功能。由于舞蹈療法都是在團體疏導環境下展開,相較單獨的心理疏導,舞蹈療法對學生的社交功能恢復更具有促進作用,并且舞蹈訓練過程中,學生們通過肢體動作的配合還能得到相應的互動鍛煉,減輕其社交焦慮的心理[4]。舞蹈療法在我國仍處于起步階段,其發展空間很大,仍需要相關人員予以相應的關注和深入的開發,以為其廣泛地推行起到促進作用。
從美國的心理問題干預治療的研究中不難看出,舞蹈療法在緩解和治愈諸多心理疾病上都體現出積極的治療效果,但由于國內對于舞蹈療法在心理問題的干預方面研究不夠深入,相關的實踐經驗也不夠充足,在舞蹈療法應用到大學生社交焦慮干預方面仍比較欠缺。對于這一問題,相關教師應掌握舞蹈療法在干預大學生社交焦慮中的應用原理,通過實踐探索適用于大學生的舞蹈治療策略,并讓舞蹈治療成為干預國內大學生社交焦慮狀態的又一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