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璐
(西安培華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5)
先進的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的縮寫)教育理念是一種基于成果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它最先出現在澳大利亞和美國的基礎教育改革中,目前已成為國外教育大國都認可和重點進行改革的一種教育理念,這種教育理念在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也被完全采納,該教育理念由此得到教育界的熱議關注和廣泛研究。
OBE教育理念注重對“需求”一詞的強調,它將需求分為大、小兩個方向,其中國家和社會方面的需求為大方向需求,體現在制定相關人才培養方案和目標的需求上;用人單位和從業人員要求為小方向的需求,同時這也是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重點依據。近年來,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制定,均需參照用人單位的當前需求和國家、社會的長遠需求,兩者需求應相互協調、相互匹配才能對人才的正確培養提供保障。
課程的合理教學與運行需要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參與教學整個過程保證教學的正常驅動。隨著OBE教育理念在高校教學改革中的不斷深入發展,全國眾多高校都相繼針對特色課程進行了相關教學改革研究。例如:黑龍江大學的“ZipTeam”教學改革團隊創新性提出的“拉鏈式教學法”,教學實踐中形成了“鏈式混合教學體系”[1]。同樣,本課程也依據OBE的教學理念,結合目前《視聽語言》的教學情況,以該課程的教學改革實施應用效果為探討內容,從師資隊伍建設、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程考核與評價等幾個方面進行教學改革實施探索,用OBE教育理念引導課程的教學改革發展,對本專業的人才培養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視聽語言》課程是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同時也是核心理論課。該課程是影視專業學習的入門課程,也是影視制作環節中必須要熟練掌握技術的關鍵理論課程。本課程主要研究影視語言的基本規律和影視語言創作的聲畫表達。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結合具體的實踐環節對理論知識進行深層解讀,結合課程設計的對應實踐項目環節,進行影視視聽語言技能應用的訓練,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影視專業后續的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
基于《視聽語言》課程的特點,在2019年本校教育教學改革項目“OBE教學理念下《視聽語言》課程教學改革實施的應用”中,本人將對《視聽語言》課程進行了多方位的教學改革。教學觀念也由傳統型向OBE教學理念應用型進行轉變,教學內容進行了階梯式、系統化的轉變,考核方式由傳統方式終身考核向全過程性考核轉變,把封閉式課程變為開放式課堂,將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轉型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使得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020年本人負責建設的《視聽語言》課程被評為省級本科一流線下課程,本課程建設團隊共三名主講教師,其中副教授職稱一名,講師職稱兩名,三名教師擁有多年的該課程講授經驗,教學經歷豐富,多次獲全國、省級教學賽事和教學改革相關獎項。
《視聽語言》包含影視畫面視覺語言元素和聲音聽覺語言元素兩大類[2]。在本課程的教學內容改革過程中,以OBE教學理念下,以學習成果為導向重構課程知識內容,共設計五個章節模塊:第一章視聽語言概述、第二章畫面造型語言、第三章運動鏡頭、第四章聲音與聲畫關系、第五章剪輯與蒙太奇。
本課程按照OBE教學理念進行教學內容的重構,按照人才培養目標和行業用人標準要求進行設計,而不是按照某一本專業教材的內容進行教學安排。這樣一來,既保證教師對每一節課、每一部分知識內容的授課信息全面掌握,又能保證學生達到對自己學習成果的要求。通過對該課程知識內容的重構,建立教學新思路,開辟理論課程向實踐應用型課程教學模式的轉變。以行業標桿要求學生對相應知識內容的掌握,學生更明白怎么學,教師更清楚怎么教。
課堂教學是高等學校教學實施過程的重要形式。同時,課堂教學也是實現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達到人才培養目標和實現行業人才需求的基礎。但目前仍有多數高等院校的課堂教學方式沒有更新,繼續沿用傳統的、模式化的教學方式。通過對《視聽語言》課程的教學改革,在本課程的教學方法上實現了以下四個方面的變化。
1.把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轉變成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2.把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轉變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3.把封閉式轉為開放式課堂,提升學生自主參與度;4.把純理論知識課堂轉為實踐技能課堂,將學生碎片化的理論知識利用項目驅動應用到實踐中。
自2013年本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開設以來,《視聽語言》課程一直開設至今,在課程開設前三年,教學方式一直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用PPT講課,學生聽課做筆記,教學方式單一枯燥,學生參與度低,教學效果更是堪憂,這樣的教學方式已不再能適用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學發展。我們將基于OBE教學理念對《視聽語言》課程的授課方式進行的改革,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并植入課程授課的全過程。
經過改革后的《視聽語言》課程課堂教學實施共分為三個具體環節。第一個環節為課前準備階段,學生以5-6人為單位進行分組,小組統一接收教師下達當節課程的教學任務,教師通過藍墨云班課上傳授課章節的相關預習資料,學生利用課前時間進行自主預習,為課程的順利實施提供基礎準備。第二個環節為課堂實施階段,首先,教師提出課前準備階段設計的與教學主題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進入課堂,對本節課中的課程要點知識進行暖身導入;其次,教師通過微課程的教學方式配合多媒體對本課程的重點理論知識進行講解,使學生掌握本課程的重點難內容,明確掌握學習方向;最后,教師通過在具體的實踐項目中驅動教學內容知識的灌輸與學生的技能掌握。
課程的實施始終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理念,教師根據課程設計中配套的實踐項目進行實踐前測階段,通過藍墨云班課系統中頭腦風暴的形式進行問題測試,以便了解學生的興趣和能力。教師設計與課程對應的問題互動,學生利用分組實踐創作的學習方式進入參與式學習階段,教師可提前掌握學生的參與情況。實踐創作結束后,進入項目后測階段,教師按照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分享互動,一方面,教師通過各組的完成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效是否達到教學目標;另一方面,各小組通過作品分享環節相互觀摩,互相學習。教師通過學生實踐作業總結整合學習要點,以及預告下堂課的內容。教師在分組點評的同時,適當表揚學生的努力和學習成果,并作出相應的課程總結。同時,學生還可通過教師創建的藍墨云話題討論,對課程進行及時的評價和學習反饋,利用平臺公開發表,提升自我總結學習的能力;教師通過學生的總結反饋對本章節課程的學習成果和表現情況,給予鼓勵和肯定。
教學實施的第三個環節是課后提升環節,教師利用課后對小組作品進行一對一細致指導,通過與學生課下的近距離交流,便于掌握每一位同學現階段的學習情況,參與作品的修改與升級,開拓學生的創意構思。通過本專業的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對學生的實踐作品進行推優宣傳,激發學生創作熱情,并鼓勵學生參加更高級別的專業比賽,同時在相應程度上也能為學生作品宣傳和課程的改革成果助力。
《視聽語言》課程傳統的考核評價方法是期末一張試卷決定課程的終身成績,這樣的考核方式是單一片面的,新時代高校的育人標準是需要培育學生的全面綜合能力,即:專業+素質、專業+技能。顯然,傳統的一張試卷很難考核出學生對本課程知識內容全面掌握的程度。為了擺脫這種典型的應試教育枷鎖,在課程的考核中體現出多樣性和靈活性。本課程采用了全過程性的考核方式,將考核的成績分為五個模塊,即:考勤(10分)+實踐項目一(20分)+實踐項目二(20分)+實踐項目三(30分)+理論知識測試(20分)=總成績(100分)。
課程考核中的三個具體的實踐項目,是按照課程教學的知識內容制定難易程度以階梯式分段的具體實踐項目,實踐項目一:主題拍攝紅色文化與校園——專業+思政;實踐項目二:影視作品片段聲音混剪——聲畫關系;實踐項目三:短視頻基礎創作——蒙太奇表現。項目設計從影視語言的單一元素逐漸向多元素轉變,考核學生知識掌握能力與實踐合作能力,在具體的實踐項目安排中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沉浸在項目之中,創作項目、感受項目,利用知識運用創作項目實踐的過程。
通過對《視聽語言》課程的教學改革,學生在多個方面均得到相應提升。教師采用微課堂與翻轉課堂全過程實施,學生掌握了視聽語言在影視作品中的主要特點與常用表現手法,樹立了正確的視聽語言概念,拓展其藝術思維空間。教師采用實踐項目驅動教學法提升了學生創作影視作品的應用能力,為學習其他專業課程提供認知前提。課堂互動以學生為中心,提升教學效果,學生主導,全員參與,告別兩極分化,通過實踐項目的分組創作,鍛煉學生團隊合作能力,提前更好適應崗位需求。
經過近年來的教學研究與教學實踐積累,在OBE教育理念的指導下,《視聽語言》課程經過多方位的教學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特別是在課堂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要求的達到系數標準上,都實現了課程改革的目的,同時,本專業學生對專業基礎課的認知也有了新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