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雪
(東北師范大學國際漢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這”“那”是常用詞,“這”“那”類指示代詞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頻率很高,徐丹(1988)曾指出,我國最大規模的漢字統計頻度表表明,“這”位于常用詞的第10位。[1]且“這”“那”系列詞語之間的組配極為復雜,漢語言研究學者很早就關注到了“這”“那”類詞,對詞的本體研究也有不少,并從不同角度對“這”“那”系列詞語進行觀察、描寫和解釋,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在應用教學方面,也同樣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學者們大多集中在這類詞的漢外對比方面,也有部分涉及偏誤分析的,但是偏誤分析中的語料多來自HSK動態作文語料庫,其分析模式固定,無法看出留學生習得“這”“那”系列詞語規則的動態過程。留學生對“這”“那”系列詞語的習得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只有研究和分析留學生的對語言點的掌握情況和習得順序,才能安排更合理的教學形式。
呂叔湘(1985)分析了指示詞的指示和稱代用法[2],呂叔湘(1990)更進一步把指示代詞的作用分為指示、區別、替代三種,并且還曾指出:指代詞并不是都有稱代的作用,有的只有指別的作用,指別和稱代是不同的句法功能。[3]指示代詞的三項基本的功能包括指示功能、稱代功能和連接功能。[4]
這是你的,那是我的。
指示詞“這”主要用于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之前,如“這風景”“這本字典”。
(1)對話:A:“早”B:“吃了嗎”A:“吃了”B:“去上課呀?”A:“是”
這要是在半年以前,有人這樣跟我打招呼,我肯定生氣。
例(1)中的“這樣”稱代的是“對話內容”。
(2)媽媽:女兒,吃蘋果嗎?女兒:吃。媽媽:自己去洗。女兒:那,那我吃橘子,橘子不用洗。媽媽:你都懶到家了。橘子在門口兒,自己拿去。
例(2)女兒以一個重讀的“那”開頭從而引出吃橘子這一新的話題。這里的“那”不但有停頓還有重復。第4句中的“那”刪除不影響句義,沒有回指的先行詞,且在談話中起到連接的作用,由此判定“那”是話語標記而不是指示代詞。
現代漢語中指示代詞“這”“那”組合結構類型有:
(一)“這”“那”后接體詞性成分:這/那+名、這/那+數+名、這/那+量+名、這/那+量、這/那+數+量+名、這/那+數+量
(1)這人說話有點特別。
(2)這一天,小姑娘一個辣椒也沒賣出去。
(3)這本書是英語書。
(二)“這”“那”后接謂詞性成分:這/那+謂詞、這/那+動量詞+形容詞/動詞、這/那+一+謂詞/謂詞性結構、
(4)看您這說的,太客氣了。
(5)聽老師這一講,我就都明白了。
(6)被媽媽這一頓批評,小明再也不敢偷吃糖果了。
(三)“這”“那”單用
(7)那是一個難忘的時刻。
(8)這是教學一樓,我們在這兒。
(四)“這”“那”后接方位詞
(9)對,這上頭還有字條,不要緊張。
“這”“那”+方位名詞這里的“這”“那”是為了強調方位,還有一種是增強方位名詞的指別作用。
(五)“這”“那”的連詞用法
—這些工作可都不能掙大錢。
—那沒關系,因為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此部分,本人設計一份關于“這”“那”實際運用的測試卷,分別發放給初、中、高級的留學生各25人,后對收集上來的75份有效測試卷的答案進行統計和分析。
測試卷中“這”“那”的用法和句式特點主要來自《發展漢語初級Ⅰ》和《發展漢語初級Ⅱ》的課文和課后練習,其目的是想了解留學生在漢語學習過程中對“這”“那”類詞語的習得情況。測試卷題目的設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這”“那”類指示代詞近指、遠指功能誤用
指示代詞在指稱“性狀、程度、方式”時都有近指和遠指兩種形式。“這”和“那”的用法主要基于距離,可以是空間距離、時間距離或心理距離。
(1)我十二歲那年,爸爸帶我去了北京。
(2)那是一個難忘的時刻,那一刻改變了我的一生。
(3)現在我看看在北京拍的照片,又想起了那次愉快的旅行。
(4)我來這兒差不多一年了,比較了解這里的情況。
從問卷的結果中可以看出,隨著留學生漢語水平的不斷提高,“這”“那”作為外指功能的用法掌握也有了明顯的進步,但是測試題(2)的結果顯示,初級留學生的正確率最高為77%,這題設計的意圖就是前后一致,“那一刻”應與“那時”相對應,那么為什么中級留學生的錯誤率會最高呢?顯然在學習過程中,隨著“這”“那”類指示代詞的數量增多,留學生“這一刻”的學習對“那一刻”的運用有一定的干擾。
2.量詞的混用
已知多數語言中是沒有量詞的,然而漢語中的量詞數量很大,用法也極為復雜,“這”“那”類指示代詞在使用中會涉及與量詞的搭配,由此導致了這類偏誤的產生,包括:量詞的混用、量詞的遺漏、量詞的添加。
(5)前年這個時候,北京的雪有二尺厚。
(6)你的那輛車。
從結果上看,不同水平的留學生對“這”“那”后加“量詞”的結構掌握情況差不多,高級留學生的回答略好于初級留學生,能對“那車”和“那輛車”進行區分,但是對于“這時候”和“這個時候”這樣需要結合語境的搭配在選擇時就會出現問題。
3.定指和不定指的誤用
在交際過程中,雙方已知的事物是確定的,這時會涉及使用定指,要和其他事物區分開來。這需要結合語境,但是在語境確定的情況下,發生誤用就是屬于語法偏誤了,會影響正常的交際。中級和高級漢語水平的留學生的正確率均為55%,而初級留學生的正確率僅為22%。這可以說明中高級留學生語言的基礎更好,對語境的識別能力也會更好些。
(7)對,這上頭還有字條,不要緊張。
4.表示“程度”
(8)這個商店沒有那個商店那么大。
設計本題時,答案中加入了“多么”作為干擾選項,而本題只有兩名中級留學生選擇了“多么”。表示“程度”的指示代詞“這樣、那樣、那么”在使用過程中需要有比較標準,這是與程度副詞(如:非常、很)之間最大的不同。
5.指示代詞“那”與疑問代詞“哪”的誤用
指示代詞“那”及“那”類詞組與疑問代詞“哪”及“哪”類詞組之間的誤用。
(9)—你喜歡哪件衣服?
—紅色的那件。
從此題的作答情況上看,回答的正確率分別為55%、57%、50%,無論什么水平的留學生對“那”和“哪”的區分都不是很清楚。
6.“這兒”“那兒”的誤用
“來”與“這兒”連用、“去”與“那兒”連用,這屬于固定搭配,如果不注意就會在運用過程中出現搭配錯誤。
(10)下次你還來這兒嗎?
(11)明天你去那兒嗎?
這兩道題可以看出初級漢語留學生的正確率分別為22%和44%,看得出對“這”“那”和“這兒”“那兒”的使用規則和區分情況還不清楚,對于固定搭配的記憶也較為模糊。高級漢語留學生兩道題的正確率均超過90%,可見掌握情況很好。
7.位置出錯
語言的特性之一就是線條性,語言的排列是線性的,而且不同語言的組合關系也是不同的,位置錯誤主要是學生沒有清楚指示代詞充當狀語或定語時所處的位置關系而產生的錯誤。
(12)我想買那件紅色的衣服,可以幫我拿一下嗎?
“那個”與其他定語相結合時,有一定的順序,即為表領屬的詞語/表時間、處所的詞語/指示代詞或量詞短語/動詞性詞語和主謂短語,形容詞詞語/表性質、類別或者范圍的名詞、動詞。[5]本題的正確率分別為89%、75%、25%,高級漢語水平留學生掌握不好原因是受目的語知識負遷移的影響,初級學生在學習初特別關注語序的排列,所以對句子各成分的位置記憶也較為準確。
8.“那”作為連詞的使用
(13)—7點上課。
—那好吧,那你可回不去了。
這道題的答案設置并不難,但是大家的回答情況并不好,可見在口語交際過程中,留學生使用“那”作為連詞的情況并不多。
9.修飾詞語不當
“那么”主要的用法是用來修飾形容詞或動詞短語,它不能用來修飾名詞及其短語。本題的正確率分別為56%、74%、90%。初級漢語水平留學生的正確率低的原因是對那些、那么、這、那幾個詞的搭配和使用情況不太清楚。
(14)那么多錢一個鐘頭數不完。
10.人稱代詞之后使用
(15)暑假我去我爸爸這兒。
無論是動詞“來”,還是動詞“去”,其后應接表示處所的詞語。而“我爸爸”是表人的詞語,不能置于“來”“去”之后。
這一部分,高級水平的留學生錯誤率反而最高,錯誤率達到了38%,這部分在初級教材中有講解,學生尚有清晰的記憶,隨著學習內容的增多,會對先前所學的內容產生干擾。
總的來看,留學生隨著漢語水平的提高,對“這”“那”系詞語使用規則的掌握情況也越來越好,多數高級留學生對大部分知識點都能做到正確區分。但是相對較為基礎的用法,例如:人稱代詞加“這兒”“那+量詞”的使用位置、表示程度的指示代詞使用等規則,掌握情況卻不是很理想。中級留學生在對“這”“那”系詞語的使用規則的掌握情況較不穩定,對一些知識點概念不清。初級留學生處在語言學習開端,對語義及語篇聯系的敏銳度不高,對指示代詞使用情況的掌握還處在固定句式結構的基礎上。一旦需要聯系上下文,結合語境使用“這”“那”類指示代詞時,初級留學生對“這”“那”系詞語使用規則不能靈活運用的問題就暴露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