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靜,吳燦燦,馮松寶
(宿州學院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安徽 宿州 234000)
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在各學科中充分挖掘思想教育在各學科中的應用,以思想政治教育引領價值。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高校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必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增強使命擔當,將德育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田林等[1]、黃會[2]、呂東燦等[3]、趙倩等[4]、沈齊英等[5]等在專業課中融入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研究,在旅游類專業[6]、化工類專業[7]、高校英語類專業[8]等專業范疇內也對課程思政元素進行了深刻挖掘,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對于“創新創業教育”通識課研究較少[9-10],特別在地礦類專業中的思政建設,基于此,本文以宿州學院地礦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為例,探索了思政元素在該課程中的構建模塊體系。
受傳統思想影響,大部分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生活工作求“安穩”,對“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持懷疑和觀望狀態。特別是地礦類專業學生對自我認知不足,認為課堂所學知識對能力素質提高作用不大[11]。授課教師或者指導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教師,習慣性與科研聯系,對思政的有效融入大打折扣。
部分地礦類學生認為學習、就業和創新創業能力提升之間關系不大,態度不積極。且承擔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實戰經驗不足,對課程的掌握程度不夠,無法將思想政治融入教學中。
“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尊崇自我完善,修養自身品性,達到對國家和人民深情的大愛。全國高校積極響應教育部關于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相關政策,開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保證大學生能夠順利創業就業。因此,通過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讓學生了解國家當前政策,且在政策制定的背景下,國務院、省、部等層面鼓勵創新創業的政策。比如,為大學生提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創青春中國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等平臺,并及時提供三年稅收減免的“稅收政策”和創業補貼等。國家政策的推行,使得科技成果轉化步伐加快,拓展了企業融資渠道,促進實體經濟轉型,發揮企業、科研院所、高校之間的作用,激發專業型、技能型人才創造。
創新的概念相對較廣,利用現有的物質、知識和想法,提出來和常規不同的思路,能夠改進或創造有益效果的行為。創新精神是國家和民族不斷前行的基本素質,追求新知識,創立新思想新事物,在遵循客觀規律的前提下,敢于打破原有框架,促進自然和社會的發展。
創新的源泉有哪些,如何正確理解發明、創新與創業之間的關系,創新的基本方法有哪些等,這些內容是課程講解過程中的核心問題。創新更多的是來自技術創新,所以,地礦類學生應以自己的專業背景創業,并尋求創新。
團隊意識在企業持續成長、提高績效過程中表現為一種集體力。團隊意識在目標、角色、關系和運作四個方面主動將自己融入團隊,最大程度發揮自己的作用。擁有不同技巧的人組合,致力于共同目標,協作達到能量的結合與爆發。創業團隊需要協同工作,必須有意見領袖,或者有效的決策機制。采用團隊方式可以極大提高對創業機會的認知,避免創業決策失誤。
對自己的產品不斷雕琢,不斷改善工藝,精益求精,實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謂之工匠精神。致力于打造卓越產品,相比“短平快”(周期短、投資少、見效快)忽略品質靈魂帶來的利益,工匠精神在長期的競爭中更有優勢且更易成功。同時,工匠享受的是過程,依靠信念、信仰,不停改進、雕琢,用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這個過程,是一種精神上的富有。
社會責任側重于社會義務,超越了法律與經濟的要求,是一種組織自愿行為的道德要求,企業應該承擔追求對社會有益的義務。企業給社會提供物質和精神產品,企業源于社會,也應回饋于社會。
按照“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教學內容,結合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可以將課程構建4個模塊,具體如下。
此部分主要介紹國際、國家創新創業形勢,了解大學生就業現狀,國家為解決問題所采取的創業扶持政策。將時事熱點導入課程中,如針對2020年疫情國家出臺“逾期繳稅不影響企業信用”“減免企業社保費”等優惠政策,感受國家的強大和對大學生的關注與關愛,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新創企業獲得融資對現金流使用、固定資本投資及產品開發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因此,應在課程中設置創業融資的主要渠道、融資風險以及不同階段的法律問題,應做針對性講解,如確定企業的法律形式、知識產權、人力資源管理法規、財務和會計法規、安全法規等。
以創新思維的方法和拓展為主,創新思維內容為輔。此章節以“怎樣發現問題”為主線,引導學生為什么要學習創新與創業、創業與創新的關系是什么,并以“不否定”的態度,與學生探討。挖掘學生創新能力,分析發明、創新、創業間的關系,突破常規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探索新的事物規律,歸納總結出新的解決問題的思路。通過自我評價、獲取信息、綜合分析、確立目標來構建創業者創業策略,訓練與培養創業者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和能力。
創業者具備改變世界的能力,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群體。因此,創業者要遵守道德倫理并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將眾所周知的企業案例引入課程中,如通過“華為”的創業過程,代入創業機會的識別、創業模式的選取、創業團隊組建的關鍵問題、創業融資等相關基礎知識,介紹該企業的“華為芯片”為國爭榮、提供就業崗位等企業義務。同時讓學生了解創業需要哪些法律手續,學習相關案例,發自內心地認可、遵守和服從法治,履行社會責任,遵守社會倫理和道德規范。
開展市場調查、企業考察等實踐活動,讓學生掌握創業是什么及創業的流程。以創新創業相關的比賽為契機,選取項目,撰寫創業計劃書,從中了解行業痛點,提高自身創新創業能力。借助“互聯網+”“挑戰杯”等創新創業大賽,初步了解創業過程,自行組建創業團隊,分析團隊成員的作用,通過地礦專業基礎和創新知識學習選擇投資項目,設計商業模式,撰寫商業計劃書。鼓勵學生參與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申報、學科競賽和志愿活動等。
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中,對探索新的教學模式與方法具有引領性和實踐性作用,為培養地礦類專業人才的創新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具有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