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刊編輯部 文/本刊記者 胡倩
近日,在中國零售圈大會暨2021 生鮮零售發展論壇上,盒馬鮮生表示,截至2025年底,盒馬將在全國建設1 000個盒馬村,在國內農業產地采購共計1 000億元的優質農產品。未來,盒馬還將針對盒馬村的優質項目建設產地倉、加工中心等。
盒馬副總裁沈麗表示,盒馬近期更新了一套盒馬村品牌使用標準及管理規范,除必須采用訂單農業模式外,還對簽約品種全域種植面積、商品品質獨特性等進行了硬性要求。盒馬在農業產業化、品牌化、IP化的嘗試都將圍繞盒馬村進行。
訂單農業發展數年來,即將真正迎來它的迸發期,這也將極大促進農業全產業鏈特別是供銷環節的現代化發展。
訂單農業(Contract farming)又稱合同農業、契約農業,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即農產品生產者與下游農企或服務商簽訂供銷協議,并按照協議約定進行生產的組織、管理及履約,采購方按照約定的價格及支付方式進行支付的一種市場化農業產銷模式。
訂單農業的雛形源于19世紀30年代的西方發達國家。以英國為例,圈地運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農業開始走上商業化生產經營,家庭農場轉變為“投資、生產、銷售”的資本主義農場。20世紀后,隨著農產品加工業及食品工業的發展,以及農產品期貨的出現和成熟,農產品的標準化及供需的穩定性日益重要,30年代開始,訂單農業在歐洲流行。
同時,隨著殖民地獨立浪潮的開啟,殖民莊園沒落,為了解決南美、非洲、亞洲眾多前殖民地的農業生產問題,農產品加工、貿易商開始推廣訂單農業及預付制,將廣大的中小型自耕農組織起來穩定生產。隨后,訂單農業被眾多國際組織推崇,促進了農業生產技術的轉移、創新和農產品市場的發展。
目前,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法國等均已依托國內相對健全的農村金融市場建立起完備的訂單農業體系。上游農業生產者具備集約化、器械化的先進農產品生產能力;中下游農企可以通過完善的金融市場來籌措資金,有能力也有動力將資金用于支持訂單農業體系內的生產主體;整個訂單農業施行的全過程形式多樣、分工明確、協約標準,且監管體系健全。
我國的訂單農業模式出現較晚,最早在20世紀80 年代的東南沿海地區出現。訂單農業的呈現方式還略微不同,在作物類農產品領域一般稱為訂單農業,但在畜牧類農產品領域則以“公司+農戶”的形式呈現。隨著農業生產組織形式的升級,在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下,衍生出“龍頭公司+基地/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形式。
與一些發達國家資本化的大農場經濟不同,我國農業的產供銷模式極具特色,農戶的碎片化生產占比最大。因此,“訂單農業”必將成為我國農業生產組織模式升級的一大法寶,不僅可以幫助中小型農業生產主體解決技術問題、風險問題和利潤問題,還可使其從并不擅長的生產決策中抽離出來,減輕農業生產主體的負擔。
避免盲目生產。由于我國農業生產的碎片化程度比較高,而農業生產主體大多受文化程度、自身技術等因素的影響,本身對市場需求的感知能力較弱,對于那些分散的種植戶來說,種什么、怎么賣,每年都是大難題。區別于傳統的“先種植,后銷售”的生產模式,訂單農業緊跟市場需求,在發揮自己獨特資源優勢的同時滿足了市場需求,對農業生產者們進行生產指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盲目生產,減少了農產品過剩而無人購買的尷尬情況。
保障銷路暢通。農產品每年的價格隨著市場行情的變化浮動很大,什么時候出手性價比最高,也是農業生產者們很頭疼的問題。而訂單農業的農戶只需要在簽約時綜合考慮往年的市場價格,根據成本投入,計算出定價就可以實現盈利,這樣一來,訂單農業提高了農產品交易的速度,也基本上幫農戶們抵御了價格風險,使他們能夠獲得穩定的收益。
對于農產品加工企業特別是一些大型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來說,每年對于特定的生產原料有很大需求,必須保障貨源充足,才能正常生產。訂單農業的出現,確保了企業的生產原料來源,并且有利于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從而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對于社會經濟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訂單農業與互聯網逐步深度融合,有效緩解了農產品產銷不對稱的問題,線上線下共同發力,打通了傳統農業供應鏈的重要一環,拓寬了銷售渠道的同時提高了農產品交易速度,為農業走上現代化發展道路注入新動能。
訂單農業大力發展的同時,也極大地豐富了農業的組織形式。農業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以及訂單農業經銷公司和經紀人的出現等,促進了農業的多元化發展。
目前,我國訂單農業的發展主要演變成了五種運行模式。第一,農戶與科研、種子生產單位簽訂合同,依托科研技術服務部門或種子企業發展訂單農業;第二,農戶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或加工企業簽訂農產品購銷合同,依托龍頭企業或加工企業發展訂單農業;第三,農戶與專業批發市場簽訂合同,依托大市場發展訂單農業;第四,農戶與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協會簽訂合同,發展訂單農業;第五,農戶通過經銷公司、經紀人、客商簽訂合同,依托流通組織發展訂單農業。
從當前發展情況來看,第四種運行模式,也就是農戶加入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協會,依托這些專業組織來進行訂單農業的經營是較為保險的方式。
訂單農業作為以銷定產的重要手段,對穩定農產品價格、確保農民合理收益、抵御市場價格風險具有一定的作用(如大蒜、蔥、姜、豬肉等生產與銷售)。然而,訂單農業在實際運行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訂單農業履行的風險分為自然風險和人為風險兩種。受自然影響是因為農業受自然災害的影響較大,頻繁的自然災害對訂單農業的沖擊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影響農作物產量。自然災害導致農產品減產,使得農戶無法生產出符合合同要求數量的農產品,從而造成違約。另一方面是影響農作物質量。自然災害使農作物的品質下降,從而無法達到企業的品質要求,企業自然就不愿意履約。
受人為影響體現在農產品價格和信譽體制兩方面。一方面,當農產品市場價格遠高于訂單價格時,農民往往愿意以市場價格銷售自己的產品,而不愿意履行訂單價格,當市場價格低于訂單價格時,企業也常以各種理由違約,不以訂單價格收購產品。另一方面,農戶與龍頭企業之間沒有形成良好的信譽機制也會影響訂單農業成交量。也就是說,雙方對自己的合作伙伴并非完全信任,且沒有形成完整的利益聯結體,這種基于非完全信任的合作關系在發生問題時是非常脆弱的。
訂單文本不規范,數量、規格、質量條件規定不清,也會給合同履行留下隱患,對風險評估不夠、責任劃分不明等,造成合同存在約定不明之處,特別是違約責任不明確是造成糾紛的主因。當發生問題時,農戶的維權意識薄弱,很難依法維權;在發生違約問題后農戶通過法律途徑依法維權時面臨的巨大經濟壓力也往往讓其望而卻步?;蛘撸捎诓糠洲r民契約意識差、惡意違約后訂單變得難以推行,而合同中約定的懲罰措施,在農村根本不容易實施,這反過來又傷害了企業的利益。
在發展訂單農業的熱潮中,一些不法經營者打著訂單農業的旗號,采取多種欺詐方式,誘騙鄉、村組織或農民與其簽訂所謂訂單,借機高價推銷低劣種子、假冒偽劣生產資料,或以收取保證金、抵押金等方式詐騙農戶錢財,然后逃之天夭,使不少農戶蒙受了慘重損失。
提高履約率是推動訂單農業健康穩步發展的關鍵,針對當前在發展訂單農業中出現的問題,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引導和規范。
規范訂單的運行。第一是規范訂單的形式和內容,包括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履約方式、違約處理等有關條文和規定;第二是規范訂單的主體,明確企業和農民是訂單的主體,地方政府、部門不能搞包辦代替,不宜出面簽訂合同;第三是規范合同格式和簽訂程序,要在自愿、平等、互惠互利的基礎上依法簽訂訂單。
強化訂單雙方的法律意識。訂單是一種合同或契約關系,受國家法律保護。訂單一經簽訂,雙方必須嚴格履約。農民和企業都要增強法制觀念,認真履約,維護訂單合同的嚴肅性。訂單任何一方因市場價與合同價不符而不能履約的要通過協商解決。訂單雙方中任何一方出于自身利益無故毀約放棄執行訂單,造成對方損失的,受害方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解決。
加快培育訂單的主體。要加快培育一批有競爭優勢和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和各類中介組織,發揮他們在發展訂單農業、促進農產品銷售、提供生產服務等方面的作用。要發展壯大經紀人隊伍,鼓勵、組織更多的農民進入流通領域,跑訂單,找市場,從事農產品營銷活動。同時,要重視對農民經紀人素質的培養,采取多種形式搞好培訓,提高營銷水平,增強文明經商、守法經營的意識。
農村土地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顯然已經不適應訂單農業所需的規模化、統一化、集約化模式,所以,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是大勢所趨,也是農業發展的必然。土地托管顯然不失為解決訂單農業問題的一個好方法。
土地托管,是指部分不愿意耕種或沒有能力耕種土地的農民,自愿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把土地托付給有能力開展訂單農業的種植專業合作社或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經營。
土地托管也適合當前農村缺乏青壯年勞動力的情況,即耕地大多由家里的老人管理,而老年人在管理上,難免會力不從心,出現大量“地誰來種,地怎么種”的情況。
完善農產品市場信息系統。要建立統一的、專門的市場預測系統和信息發布系統,通過各種渠道及時發布可靠的農業生產信息和農產品市場供求信息。要對農產品的品種結構、適種情況、供求趨勢、價格變動等做出前瞻性預測并及時公布。圍繞訂單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建立連接龍頭企業、農產品批發市場、中介組織、科研單位、重點縣鄉和專業大戶的信息網絡,運用網絡技術提供多樣化、全方位的服務,提高農產品營銷組織化程度。
推進標準化生產,完善質量標準體系。要加強農產品質量標準建設和檢測體系建設,引導龍頭企業和農民進行標準化生產,為訂單農業提供條件。有條件的龍頭企業爭取通過國際相關組織的質量認證、安全衛生認證、環保認證,出口企業要嚴格執行進口國的質量標準,以取得進入國際市場的資格和國外消費者的信任。
加強對訂單雙方的誠信教育。要廣泛開展對龍頭企業經營者、鄉村干部和農民群眾的法律知識教育,增強他們的法制觀念,使他們知法守法,依法從事訂單農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在維護自身權益的同時認真履行自己的義務。對于利用訂單農業進行欺詐、坑農害農的行為要嚴肅查處,依法追究責任。
要積極探索,采取多種形式建立訂單農業的風險保障機制,比如在訂單農業雙方參與者中,加入第三方,即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保險公司,給保險公司采取一定比例分紅的形式,使得農戶、企業和保險公司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這種“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聯結體,可以一定程度上起到互相監督的作用,從而確保訂單農業全程的達成,提高履約率。
同時可以試行風險基金的形式。當由于不可控原因,農產品的市場價低于合同價時,對按合同價收購農戶產品而受到經濟損失的企業,可以從風險基金中給予相應部分補償。但同時要加強對風險基金的監督和管理。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