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涵韻
人物簡介
劉海濤,吉林省圖們市石峴鎮合鑫農民協會會長,圖們市石峴鎮河北村創業致富帶頭人,現任延邊州圖們市石峴鎮黨委委員。2012 年被吉林省委評為“全省優秀共產黨員”,2014年被中國科協、財政部評為“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2015 年5 月被黨中央、國務院評為“全國勞動模范”,2018年獲得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
2007年,在外打拼多年的劉海濤正準備返鄉創業,偶然聽說圖們市石峴鎮地理環境好、林地資源豐富,非常適合種植食用菌。多年的打工經歷讓他感到食用菌種植行業商機潛力巨大。創業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由于經驗不足、缺乏技術、不了解市場等原因,劉海濤種植的食用菌一直沒有盈利,很多人都勸他改行,但他卻堅信南方能發展起來的食用菌產業在北方也一定能做起來。
2007 年1 月,劉海濤在圖們市科協的幫助下組建了圖們市石峴鎮合鑫農民協會,并當選會長。
2008 年,劉海濤聯合當地5 戶村民成立了圖們市石峴鎮合鑫農民專業合作社,潛心研究種植技術,開始研發市場前景好的杏鮑菇。經過努力,第一批杏鮑菇種植成功,并在延邊州打開市場銷路,合作社經濟效益連年攀升,資產由最初的100 多萬元增值到近800萬元。
種植杏鮑菇獲得成功后,劉海濤把鎮上的部分下崗工人招到自己的合作社,教他們食用菌種植技術,以此拓寬致富道路,成就他們的“脫貧夢”。
劉海濤認為,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是產業發展。于是他結合河北村地域特點和產業基礎,為返鄉人員搭建創業平臺,降低創業成本、減少創業風險,同時為增強貧困戶脫貧信心,實現“輸血為造血”功能,采用了“協會+農戶”的發展模式。
自2016年脫貧攻堅開始到2019年,劉海濤累計上繳扶貧分紅收益90多萬元,帶動6個村178戶281名貧困人口成功脫貧;2018年為了增加基地產品附加值,開拓產品銷售渠道,確保脫貧人口不返貧,合鑫農民協會籌資230余萬元建立了木耳加工扶貧車間,開發了15克到500克6個規格木耳包裝產品,使木耳產品附加值增加30%,產品銷往浙江、廣東、河南等地,2019年基地的白玉木耳成功銷往日本市場。加工車間聘用產業工人18人,其中貧困戶11人,通過務工勞動,11名貧困戶年增收達6 000元以上,通過產業發展,河北村貧困戶人均年收入從2015年的3 000多元提高到2019年的13 000元以上。
“怎樣才能做到精準分配”是劉海濤不斷思考的問題。在經過反復的商討后,他決定制訂“按戶到人”精準分配法,結合實際、與時俱進,上合政策、下符民情。
“扶貧先扶志,”劉海濤說,“自2017年開始,我們就以貧困戶黨員為核心,成立了扶貧扶志委員會,并制定了系統的分配制度,即產業收入不均分,鼓勵‘勞有所得,多勞多得’。”
而要實現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發展的無縫對接,就必須緊盯產業轉型。
劉海濤的腳步從未停止。在充分發揮傳統優勢扶貧產業帶動作用的基礎上,實現了以田園綜合體為龍頭的特色旅游產業集群穩步推進,通過打造集民俗民宿、田園風光、采摘垂釣、休閑娛樂等為一體的新農村,全部投身項目建設之中,預計可收入100萬元以上。
在劉海濤的帶領下,合作社村民凝心聚力,奮發圖強,將一個貧窮落后的小山村通過5 年的時間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利用產業興旺,成功實現脫貧摘帽,通過壯大合作社收入、因地制宜、因人而異達成共同發展、全民小康的目標。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