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萍,劉紅梅
(普洱學院,云南 普洱 665000)
黨的“十九大”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美麗鄉村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1]。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努力建設美麗鄉村”后,農業部隨之發布了《關于開展“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的意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的系列行動。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指出,要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建設農民美好生活的家園。延續鄉村村落文化,挖掘鄉村景觀資源已成為建設美麗鄉村的主題特色,利用自身資源向社會提供高質量的旅游環境,是發展鄉村生態經濟的重要舉措[2~3]。探索鄉村景觀特色,挖掘開發鄉村旅游資源是發展生態旅游,鄉村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之一。
那柯里位于普洱市寧洱縣同心鄉,距離寧洱縣城16 km,普洱市區25 km。村落依山而建、沿著國道發展。全村共有近300人,是一個彝族、哈尼族、傣族、漢族等多民族雜居的村落。自2015年10月起,先后被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旅游局列為第三批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示范,并在2019年7月28日,入選首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單[4]。普洱那柯里村作為歷史上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重要驛站,村落的發展與茶馬古道有著密切聯系,村落中遺留下的茶馬文化痕跡訴說著茶馬路上的故事,這些故事與當地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地域特色,也為現今村落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更高的平臺[5]。
那柯里村落依山傍水、自然環境優美、森林植被茂盛、溪水穿村而過,把村落一分為二,以橋連接,形成了小橋流水人家的村落格局。
那柯里村落具有濃郁的鄉土文化,村中的房屋材質,家中庭院布局、重要的節點空間、道路鋪裝等都是就地取材,與周圍環境極為和諧。
那柯里作為古普洱府茶馬古道上的一個保存相對完整的重要驛站,遺留下了眾多的茶馬故事等,擁有深厚的普洱茶文化、馬幫文化、茶馬古道文化。村落周邊擁有茶馬古道遺址,村落內具有歷史民族文化的老店、部分古老馬燈、馬飲水食槽以及當地的馬幫菜等遺跡都在訴說著茶馬路上的故事。
那柯里村落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村落,但隨著村落的發展,時代的變遷,形成了具有當地地域特色的村落民族風情,那柯里的民居臨路而建仿土木結構桿欄式小樓、雙坡頂、土木的材質與周圍山水自然融合,村落建筑風格統一,形成了具有當地民族文化特色的村落風貌。
隨著村落風貌建設、鮮明的景觀特色為村落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旅游經濟,進而也吸引了眾多的文化產業駐村發展,如將當代藝術和茶馬文化融合的獨一無二的刀尖上的技藝:普洱絕版木刻,更是為當地旅游產業延伸提供了更為主要的特色支柱。
那柯里村具有的自然風光、鄉土文化、茶馬文化、地域民族文化、產業文化等為村落的可持續發展找到了落腳點,同時也為相似資源的村落提供了一個可借鑒發展的趨勢,村落的發展融入了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產業特色是符合新時代旅游文化體驗,建設美麗鄉村的時代趨勢[6]。
4.1.1 旅游服務不夠完善
村落的發展依托茶馬經濟,過去是以茶馬驛站為主為主馬幫服務;而現今的發展是依托茶馬經濟,開發茶馬旅游資源為眾多的游客服務。產業發展隨著時代的變遷,服務更多人,也讓更多的人了解茶馬文化。
但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消費者的旅游需求格局也在發生巨大改變。更好的旅游服務和良好的旅游環境才是大眾親睞[7]。根據對那柯里村落現場調研和問卷調查情況表明:到那柯里旅游停留的時間較短,與預期效果有很大區別;旅游資源開發程度低,不能滿足游玩、觀賞、消費、體驗等多元化旅游需求等。
4.1.2 旅游體驗活動較少
那柯里旅游活動體驗項目較少只有騎馬和真人CS野戰營,游客參與性不強;據問卷調研顯示:游客覺得沒有能吸引長時間停留的地方、沒有參與性、只具有觀賞性,且觀賞性不強、可游玩項目較少、體驗感不強、眾多的茶馬文化更多的是以看為主,未能夠真正融入到茶馬文化中。
4.2.1 水景觀資源未利用
村落中水流資源豐富,且水質較好,但村落未利用水景觀。河道的形狀、深淺、河道兩邊的植物種植都沒有進行設計。特別是河道兩邊的植物配置,沒有打理,長勢不好、枯枝落葉較多。
4.2.2 植物配置雜亂
那柯里村落周邊植被豐富,尤其是喬木類樹種較多,常年植被茂盛,但村落內部植被較少,未形成統一面貌,更多的是村民隨意種植,村落中重要的公共空間既沒有特色樹樹種點綴,也沒有重要的植物景觀。美麗鄉村的建設應該不僅具有內外的文化內涵,更應該具有統一的風貌。
4.3.1 服務設施布置不合理
那柯里有許多基礎服務設施不夠健全,比如廁所,垃圾桶,指示牌的分布和數量較少、美觀性差。如垃圾桶的布置沒有符合服務半徑的要求,部分區域人流量大但布置的數量少,人流量少的地方基本沒有。廁所數量少,位置隱蔽且沒有指引。
4.3.2 交通設施不完善
那柯里位于寧洱縣南部,距離寧洱縣城16 km,普洱市區25 km,交通工具可選擇性不高,既沒有班車,也沒有公交車,大多數游客采取自駕游的方式。但因沒有指定的停車位,亂停亂放嚴重,影響景區整體美觀性。
全國范圍內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的系列行動,為那柯里村落發展、村落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了良好的環境,為美麗鄉村的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契機[8,9]。依托鄉村資源,發展生態旅游,是現今發展美麗鄉村建設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對此提出以下發展策略建議。
鄉村景觀資源是村落發展生態旅游的主要條件之一,旅游的興起往往需要結合游客的吃、住、行、游、購、娛來發展。挖掘鄉村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是提升鄉村旅游條件的必要因素,優美的自然景觀資源能為鄉村風貌的建設添加色彩,特色的人文景觀則是村落地緣特色的主要內涵[10]。注重鄉村風貌建設和鄉村文化內涵是塑造村落特色的靈魂所在。
完善的旅游環境是發展旅游、吸引游客的重要保障,具有安全的旅游設施、完善的服務設施、以人為本的心靈體驗是讓游客不僅僅觀賞美景,更是發自內心的享受生活的體驗。結合村落環境,完善村落服務設施,既是滿足村落自身的需求也是為發展鄉村旅游提供良好的保障。
統一鄉村風貌既是從村落要素著手,鄉村布局應因地制宜,鄉村建筑風格應體現地域文化,村莊交通設施應考慮長遠發展,鄉村景觀特色應體現鄉土文化等形成鄉村的獨特風貌。鄉村在發展的過程中應結合地域特色、村落文化、自然風貌等形成各村風貌,一村一品才是村落持續發展的主要目標。
注重鄉村產業發展是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深度挖掘鄉村產業,延伸鄉村產業的廣度和深度,注重鄉村產業與地方特色、旅游產業結合,既可以帶動更多人的就業,也能為鄉村持續建設發展提供更多路徑。
鄉村發展不僅僅是使村落外觀風貌和諧統一,滿足游人的視覺需求,更是要讓游人尋得到鄉愁、記得住鄉愁,滿足游人心靈的慰藉。當下開發建設的旅游村落較多,但因缺乏長遠規劃和村落文化理念,盲目發展,往往是千村一品,在發展中會逐漸散失村落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內涵。
歷史的“茶馬古道”不僅是一條商品交換、“茶馬互市”的商貿古道,也是各民族間進行文化交流和民族遷徙的走廊,促進了沿線許多城鎮的興起和繁榮。隨著時代的發展,推動古道繁榮的茶馬貿易已經衰退。當前應注重鄉村自身景觀資源的挖掘、提升鄉村發展內涵、完善鄉村旅游環境、延伸鄉村產業深度和寬度、探索新的發展方向[11],為眾多具有歷史文化遺產的鄉村建設提供更多更廣的發展思路。